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收到《走近杂文家》上下册两本样书,已有几个月了,一直不想上微信上微博,乃是我那点烂事,有甚可道的?不足为外人道,不想,黑龙江高老浦国先生却是如此认真,将40位杂文家万字传记一一读完,读完或不稀奇,还给点评,点评也不稀奇,一个不漏一一点评, 这就让我十分感佩。

  向高先生致谢。

附:汪金友先生信


各位杂文家:

你好!黑龙江省杂文家高浦国先生读过《走近杂文家》一书后,写了一篇文章。他从“底气与正气”、“骨气与勇气”、“灵气与才气”等三个方面,对书中介绍的40位杂文家,逐一

进行了评点和赏析。该文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精准地分析了当代杂文家的共性与个性,指明了杂文创作和杂文家成长的路径和方向。鼓舞士气,促进交流,堪称是一篇力作。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刊发和推介。

 

                                    汪金友

                                        119


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读赏析《走近杂文家》

高浦国

 

2015年10月下旬,笔者赴西安参加全国杂文学会第29届年会时,著名杂文家汪金友先生赠送了一本由他与河南杂文家雷长风先生主编的、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杂文家》一书,书中以小传的形式、杂文的笔法,推介了全国111名当代著名杂文家。笔者拜读后,亢奋之极悠然生发感悟,故以功劲乏力之笔,用四言句式,“江洋”之韵,构建成一篇《感赋》,冒昧寄给金友先生,岂料,他将笔者之拙作发到网上,迅即被“杂坛少将”李成年将军,“繁华素心”的游宇明、“卓尔不群”的张桂辉等杂文大名家转载到各自的微博。随之,湖南省著名杂文家曹仙源老先生寄来亲笔信给予好评。此后,拙作又被《重庆杂文》、《经典杂文》、《浙江杂文家界》等杂志登载。一篇小赋能够得到诸多杂文名家的品评与青睐,令笔者这个蛰居在黑龙江一个小县城的赋闲小翁,着实的偷着乐了一阵子。

2016年10月26日去哈尔滨市参加黑龙江省杂文学会理事会议,省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走近杂文家》一书。无独有偶,此书又是汪金友、雷长风二位策划主编。这是一本别开生面、不拘一格的自传体励志书,书中汇聚了李庚辰、李下、袁成兰、、陈鲁民、赵青云、魏剑美、许家祥、郭振亚、石飞、刘兴雨,汪金友、任蒙、王守泉、李俊瑶、王惠民、陈庆贵、周明华、程学武、董联军、蒋元明、桑士达、周湘华、阮直、陆春祥、安立志、刘诚龙、游宇明、张心阳、沈栖、张桂辉、王向东、杨洪立、徐迅雷、焦仁贵、白景森、曹仙源、彭友茂、于文岗、杨东鲁等四十位当代中国杂文家的自传体文章。笔者利用一周时间,伏案细细品读了四十篇文风迥异的心语独白。杂文家们透过字里行间,解读了他们如何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苦读”和“恶补”填充内在底气的心路历程;诠释了他们怎样做人为文弘扬正气的动力和张力;彰显了他们仗义执言、嫉恶如仇,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散发勇气的共性和个性;凸现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思维引发的豪气,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况味。这本“敞开心扉,回味甘苦讲述人生故事,介绍创作秘诀,有趣、有味、有诀窍、有启迪”,始开华夏杂坛先河的好书,深深地感染了笔者心绪,震撼了笔者的心灵,启示了笔者的心智。灵感突发地联想到了北宋时代的大文学家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用以概括形容这四十位杂文家,是何等恰如其分地贴切。由此可以引申地阐明,《走近杂文家》一书彰显了杂文家不同的气质和气度。

    刻苦读书,求知索识,填充了杂文家做人为文的内在底气与正气。

细读《走近杂文家》一书,使笔者领悟到,每位杂文家,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不同人生环境、人生阅历、人生经历;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职场,不同的个性,但从他们的自述中,却透露出相统一的特质,那就是喜欢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书痴、书迷、书虫”。大多都是依靠刻苦读书,求知索识,从贫困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人生苦旅之中,用知识作为填充和支撑内在的底气与正气,在做人为文的坎坷途中,续写着各自不同“闯”出人生之路,“创”出精品之作的个性风采。由于杂文家们持之以恒地用知识滋养自己,渐渐的由内而外地生成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的形成,都是依靠知识的力量、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扩充了杂文家做人为文的冲力与张力,使杂文家内在的底气与正气融合为大气所在。

读了李庚辰《惩恶劝善为苍生》的首篇自述,就为笔者的赏析点找到了印证。李庚辰先天是一个“血液里流淌着‘农民’二字的农家子弟”,他幼读私塾,后转新学,上小学时连鞋都穿不上。因为家里穷,知道上学不易,所以学习很努力,特别是作文写得好,每期校刊都有他的文章。在贫困年代的恶劣环境中,他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习成绩一直拔尖,上高中时,就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了。命运跟着写作走,他终于成为汪金友笔下大气磅礴的杂文大家,说他“大气在于站位的高度,大气在于著述的厚度,大气在于经历的宽度,大气在于洞察的深度,大气在于为人的大度”。

再说杂文家李下的“来路”是如何“回望”。这位出生在辽宁营口县东部山区一个小山村的庄稼院里的孩子,他回望自己读书的苦难时,小学是每天用光脚板走八里山路“磨”毕业的,中学是用脚步每天丈量15里山路“爬”成的,高中和大学是哥哥一家节衣缩食“供”成的,是依靠每个不同精神食粮的知识哺育站,将自己哺育成一个文化人,一个写杂文的人。他的不凡气质就是用“专心”和“恒心”,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在《岂好辩哉》的自述中,杂文宿将这位出生在湖北汉江平原水乡“沙岭上”的农家娃子,他的“求学经历”一直是他从六岁半就与生俱有的强烈求知欲和好胜心的天性,激励他曾“傻傻地天蒙蒙亮就赶到学堂”读书了。四年级的时候,他早晚当“小牛倌”为生产队放牛挣工分;白天在课堂当学生。由于他读书特别的刻苦用功,那一年五个生产队的小学毕业生中,仅有他一人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此后考入师范学校,“丰富多彩”地“得志”二年,接着,他又复习冲刺高考,成功迈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这所高校学府。此后,为切合自身条件而“自我设计”,在社会给定的环境中,扬长避短地发展成为以“我是公民”而自居,数十年涉足杂坛,著作等身,写出了许许多多价值观不腐的妙文优文。

读雷长风先生执笔的《青云流水,写意人生》中的赵长青,这位出生在温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六零后,可谓是年少好学执着坚韧,做人笃诚,扎实创作的典范。其实,他为人博雅的气质气韵缘自于学习。坚持学习,已经成为赵长青的生活常态,潜心学习,博采众长,使他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集杂文创作、书法、绘画于一身的优秀管理人才。

从《“浑水”共“蓝天”一色》自述中,军旅杂文家许家祥讲他“饥饿年代的精神大餐”,就是从小喜欢看书,而他课外知识的启蒙竟是《鸡毛信》《两个小游击队员》等四本连环画小人书这样的天大礼物!他用连环画与同学换书,几个月时间几乎把全校同学的书看了个遍,那时天天有书看,是他感觉“倍儿爽”的事儿。五年级时,这个小“书迷”被邻居发现就借书给他看,看完了小人书看大书,依靠读书获取的知识,当兵后他成为连队的“秀才”。许家祥在自述中写到:“读书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书籍是智慧的结晶,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交谈;读一切好书,就是同一切高尚的人交谈。书是望远镜,是智慧的钥匙,是海洋中的灯塔,是塑造灵魂的工具,是青年人不可或缺的伴侣和导师。”这富有哲理的读书感悟是何等深刻。其实,许家祥的最终学历是“没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他是通过参加成人自学考试的方式,获得了大学文凭,对他而言,难能可贵。他还说:“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崎岖的山路上的奋勇前行,有沼泽草地里的顽强跋涉,有悬崖峭壁上的努力攀登,有逆水行舟的全力拼搏,其中的酸甜苦辣应有尽有。”试想,没有这种为苦学尝试过路径的人,能有如此深意的告白吗?也正是他博学多才的素养,才使他“身为一介武夫”,在军营里“舞文弄墨”30余年。

《记忆中的苦涩与甜美》是杂文家郭振亚先生娓娓道来的人生两大片断的怀旧。他出生在父母亲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家庭,这个从小患过病、“伤过元气”的病孩子是小学班主任:“你要好好学习,多看书多背书,争取将来当个诗人或作家,不然的话一旦父母去世,你只能当个‘叫花子’了……”的谆谆教导,启迪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小学初中学习成绩门门优秀,高中考试名列前茅,师专考试“金榜题名”。此后,为他当教师,当宣传干事,当采购员,当报刊编辑,成为“河南省最有实力的杂文家”和“获奖专业户”,用文字谱写了甜美人生的华彩篇章。

《笔下人生路》中,杂文家汪金友回忆他的成长历程:“我发现自己走过的每一段路,爬上的每一个坡,都与写作有关。”而支撑他能够不断写作的知识积淀是读书所获。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破晓风云》《吕梁英雄传》等长篇小说。小学期间读过几十本长篇小说,大多数是从别人借的。在生产队当社员劳动期间,他读遍了全村的书。读书让他有了写作的灵感,报纸上不断发表作品,又使他被保送上了中专,跳出农门。”“电大学习插上翅膀”,“走出家门打开窗口”,杂文的高产让他站在了最高领奖台。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各地300多家报刊发表杂文、随笔、评论作品4000余篇,出版文集和著作7部,先后120多次获奖。对于一位曾是县级“八品”小吏的杂坛名流来说,能不说是由读书而写作,由写作而带来的快乐人生吗?

杂文家王守泉在他《为人作嫁一书生》自述中,讲他“取名与读书”的故事,特别是说到他为了读到一本书,到哥哥家将嫂子爱不释手的一本《敌后武工队》偷走了的幽默情节,令笔者忍俊不止后,细细咀嚼其中话意,不正是一个穷乡僻壤里一个小猪倌、一个农家穷小子渴望知识的真实写照吗!可见,他“一语成谶”地做了一辈子刀笔吏就不足为奇了。

《我与杂文》中的王惠民,这位生于哈尔滨市的杂文家,6岁时为买一本书,独自窜走四道大街去书店,当他用小手里握着的几角钱买书时还差一角钱。书店卖书的阿姨,从没见过这么大点的小孩来买书,惊奇过后,给了惠民一角钱,终于买到一本《安徒生童话》。对于读书,他的解读是:“我基于这样的考量,数十年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指归,既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埋头读书,俯首撰文,始知纸上得来终觉浅,方晓成事在躬行。”于是,他学哲学,学历史,学而思,思后行,行后著,一路走来,著述颇丰。

《“傻人”的那些傻事》中的主人公阮直(真名刘永平),这个“八辈祖宗都是贫农”的自喻“傻子”,是文学滋润了他幼小的焦渴心灵,是一捆捆书,开启了他的心智,是创作“文化的粘贴”,催促他走进了“创作培训会场”,步入了大学校门,结识并与何满子、扬子、贺雄飞、冯英子、赵敏、王乾荣、邵燕祥、岁志坚等众多杂文大家、资深学者成为挚密文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傻人”啊!

《在饥渴中奔跑》的陆春祥,他从小解决知识饥渴的招法,是开始怀揣一本《新华字典》起跑的。他说:“字典是贫瘠时候最好的精神读物,也是文字在我脑海里打下最初烙印的良师。”基此,从阅读中他获知了“文采、拙见、趣味”,懂得了杂文的张力和血性,他也“永远感谢鲁迅先生的指引”。

安立志在他《蹉跎岁月,杂文人生》中讲到的“我认识的许多生僻的字,都得益于一本残破的四角号码字典”。接着,他讲述了“动荡初中”、“辍学务农”、“插班高中”,以及当兵于“长白山下”的求知求学的故事,很是动情感人的。

杂文家王向东在《此人平生好读书》的自述中,将自己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书达到了什么目的的过程做了淋漓尽致的表述。他“从抄书开始读书”说到“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面壁楼”,详尽地阐释了他的读书心得,他的写作方法,他的“以书为圆心,以人品与文品为半径”的人生走向。

《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徐迅雷向来认为:“阅读和阅历两个‘阅’字都很重要”,“阅历不够,阅读来凑”,“我每年买书要花费两三万元,家里满目皆是书,后来还租了地下室,建了个‘地下书库’。”听听,多么令人咋舌的智力投入。

“书到用时方恨少”,“处处用心皆文章”,是《我的杂文情缘》中陕西杂文家焦仁贵先生年少时发出的读书感悟,这个感悟激励他“杂味甘苦”的人生精彩。

读到《走近杂文家》下册的最后末篇《人生况味》时,冬日的夕阳落山了,笔者打开了办公室的电灯,随着耀眼灯光的刺激,看书看得有点发涩的眼睛渐渐地又被这篇别样的自传“刺”得眼球发亮。杨东鲁,一个生在湖北农村的庄稼娃,自学成才的励志形象很快投入眸子里。他为了弥补先天不足的学业,努力自学,嗜书成瘾。自述说:“书是我生命的三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是我生命的全部,生命不可一日无书。”“一次,由于天气太热,蹲在树上看书,因树枝折断掉进池塘差一点淹死”。“家里,书柜是最高档的家具;购书,是主要的个人开支;旅行书作伴;读书看报,是每天的重要日程。”由读书而爱好写作,由写作跳出“农门”。“我认为,人与人的距离在于知识,而知识要靠读书得来。我要感谢书瘾!是它扶我长大,是它充实了我的生活,是它改变了我的命运,是它升华了我的人格。”笔者读到这里,要由衷地为杨东鲁这位全国两千多个县走出的唯一的杂文家代表《走近杂文家》点赞!

    触觉敏锐,祛邪扶正,张扬了杂文家仗义执言的骨气与勇气

用不同的视角去透视每个不同的杂文家,各有各的个性特点,还有相同的共性一面,那就是独具的嫉恶如仇敢作敢为的做人风骨,和敢于担当的骨气和勇气。这是笔者品读《走近杂文家》所赏析的又一个着眼点。

当笔者双眸扫描到《岁月履痕》时,一位八旬老太闯进了视野。当这个叫袁成兰的知识女性翘楚,道出“生不逢时,童年三殇”,“青年之恋,爱被扭曲”,“升学深造,吹拉弹唱”,“困境生存,希望未泯”,“奋发写作,弥补损失”,“杂文官司,醒悟人生”,“退而未休,放飞理想”,“杂文写作,自愧弗如”等艰难复杂的人生经历时,着实为这位能写会画、能歌善舞,集绘画、书法、乐器、写作等才艺为一身的才女编剧而敬佩。最令人叫好的人生精彩之笔,是她敢于伸张正义,敢于向搞腐败的顶头上司“叫板”。她的一篇《梅花奖舞弊随想》杂文,如同一把刺向的利剑“亮”了出去,惹来了一场旷时十年的杂文官司。她用《我当被告》《我是原告》《从被告到原告》约75字,如同打击不正之风的一发发子弹射了出去,1997年4月2日,在众多正义感强烈的杂文家联合声援下,她的杂文官司终于胜了!人们怎能不为有这样“铁肩担当道义”的一身正气的侠女,无私无畏的豪气与勇气击节称叹!

作为一位职业的新闻人、报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是石飞的“秉性”。他在《写作,难割难舍的情缘》自述中,是为自己敢说敢作敢当、仗义执言的秉性而定了位的“老知青”。他从小就有作家梦,而他圆梦的路径,是通晓了“饿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的古训。读书使他养成了正义担当的独立人格。凡遇不公不平,有违道德正义之事,皆付诸文字。他的为文原则,也是做编辑的圭臬:不为权贵涂脂粉,只为正义镌碑文。他为公平正义鼓与呼的杂文,也曾有过“一篇杂文官司,四次胜诉”的豪气。

《行走在悬崖边上》的杂文家刘兴雨,因为他骨子里就鄙视社会中存在的“算计、陷害、投靠、投机、欺骗、吹牛、虚荣、浮躁”等等世相,于是,他的杂文因直面弱势群体而“肉肩担当了道义”。孰知,,惹来了“一场从县级打到省级的官司”。最后官司打出“瘾”的刘兴雨还是用正义的勇气取胜了。他的为文风格正如著名国画大师冯大中所言:“兴遣文章刀笔冷,雨狂确有肝胆温”,道出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豪放之气。

“杂文,把它比作匕首、投枪也好,视如旗帜、银针也罢,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内涵。杂文属于‘另类’文学作品,杂文家们也要有点‘另类’的眼光,‘另类’的思维,‘另类’的胆识,‘另类’的手法”。这曾是一名军人的杂文家张桂辉在他《因杂文而充实》的自述中的一段感言。他的杂文倒真有点“另类”,“另”在思想的独立独行、发人深省,振聋发聩;“另”在文笔的锋利无情,抨击的入木三分,剖析的淋漓尽致。不然,他的杂文《谁使囚犯成“大爷”》能荣获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吗?

   曾扛过枪,又亲历过对越作战,经过战争洗礼的杂文家张心阳,在他《我思故我栽》的讲述中,因为写杂文,曾四次遭人告密。杂文大概在所有文体中首屈一指,从鲁迅到聂绀弩,到“三家村”,到现在,大大小小,难以尽数,张心阳也在其中。通常因写作而遭人诽谤、诬陷、打击,写作者的胆子会越来越小,气度会越来越低落,而张心阳却以军人的血性和刚直的品格秉性,去面对告密者,他认为“世上从来只有鬼怕人,哪有人怕鬼。况且曾经从枪林弹雨中滚过,从尸山血海中爬出,见的鬼多着呢!”

   《行吟在通向杂文殿堂的路上》的讲述人陈庆贵,这位出生在古城扬州西湖畔一个农村成长起来的杂文家,他始终秉持“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写作理念和基调,也是一位能够写出“血性文章”的刚直之人。他对“血性杂文”的理解颇有深意与新意。他说:“杂文的血性,宣扬的是人类的良知,或者叫作文化人的良心,或者说是社会责任感的强烈使然。”因而他的文字常常是刀刀见血,入木三分,可见其十足的血性文胆。如他面对“有的人活得像狗,有的狗活得像人”的基因变异,一篇《痛打“狗心理”》震撼杂坛。2010年10月,他发表《是谁给开发商叫嚣“房价迅速上涨”的底气》一文,腾讯博客单篇点击45万条,跟评近1600条,反响何其之烈之大呀!

杂文家于文岗在他《性格的放电》的引子中就开宗明义:“杂文是愤然慨然的嬉笑怒骂。”这是他血气方刚的年轻时代就积淀在心里的“有感而发”。他的第一篇小杂文缘自一次吵架,与一位村支书。他22岁时,年轻气盛,心中容不下块垒,遂作《“土皇上”小议》,勾画了作风粗暴的村支书形象,从此“迷”上杂文。继而,“大潮起张开双臂,削腐败刀枪剑戟”,一篇又一篇针对“邪恶伪奸鬼,阴暗丑陋黑”的带有思想性、批判性的杂文,频频“亮剑”。正如他所言:“杂文性格源于杂文作者性格又塑其性格。一腔良知一腹书,路见不平一声吼,敢于针砭时弊,正是我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的性格。”

在身份上与“官”字沾边的杂文家,不论政界的还是军界的,还是其它什么行当里的“官儿”,不论职务高低,在《走近杂文家》这部自传体的书里,不乏其人。出生在鲁迅故里的桑士达,现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官至厅级,而这位“钟情杂文于兵团始”的杂文家,在《我的杂文人生》自述中,讲述他“高扬杂文的旗帜”,“为弘扬鲁迅精神再出发”的创作经历、创作原则、创作风格。在杂文人生中设身处地的“坚守杂文的精神担当”“坚守杂文为民鼓与呼的担当”“坚守杂文批判内核的担当”。这三个“担当”,铸就了一个杂文人的风骨。

肩扛少将军衔的军级杨洪立,,是当今文坛著名的军旅杂文作家,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他说:“从写第一篇杂文起,自己便立下一条规矩:所言必实,所写必真。每一篇都可以是泛指,同时又都有具体指向,这就是现实的针对性。”因此,他的杂文揭露的是丑,褒扬的是美;解剖的是恶,流淌的是善;针砭的是伪,展示的是真。这就是“做一个永远的‘吹笳手’”的军人气质。

任蒙,青少年时代放过牛羊,穿过军装,是一位退休的处级官员,在他的《杂文、文学、人生》的自述中,有一段箴言值得玩味:“我总是记着一句话,别人不把你当人,你一定要把自己当人;别人把你当人,就千万别把自己太当人。”这位被网友称作“外表谦谦,内心强大”的杂文人,也是一个“白天是个干部,晚上是个作家”的“以柔克刚”的实力派人物。

    《走到“黑”不回头》的自述人程学武,也是一个身在“官场”的官儿。他是个出生在安徽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农家子弟。他弃医从文,又以文从政。他“虽身在官场多年,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却不忘保持‘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做到‘当局者清’。他这个昔日‘与人的肉体打交道’,今朝,又与人的灵魂打交道,用笔好好解剖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忧患意识、担当意识,有正义感和一颗同情的心,始终是他杂文写作的主题。他把“搬起杂文砸自己的脚”,视为可敬之举。妙哉!

曾经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后又主政一个地级市教育局局长的曹仙源,可谓是智力阅历能力“资深”的老先生,这位以党情、政情民情为主题撰写杂文、著作等身杂文大家,在当地有一个老少妇幼皆知的绰号——“曹政府”,“公认的内涵是:‘公道、正派、刚直、敢说、能会干

李俊瑶,也是一个“官”儿,他这个官与众不同的是有正教授资格证书的行政处级官员。他是从一个搞新闻的报人,华丽转身为从政的杂文家。他的为文观点:“一定要有出其不意的选材,一定要有相对锐利的文辞,一定要有春风化雨的风格,一定要有独辟蹊径的挖掘。”所以,他“将正义感渗入骨子里。写杂文,而早已经打好的‘正义’底色,坚守终生不褪色。”

    视角独到,手法新颖,发散了杂文家行文技巧的灵气与才气。

相对来说,每个杂文家都具有灵动和敏感的心智特性。但从每个杂文家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上,尤其在选择题材的视角上,确各自展现出不同的灵气和才气。这是笔者品读《走近杂文家》所赏析的又一个当议话题。

实话实说,对于陈鲁民的大名,早已有眼福地在全国各大报刊上目睹了不计其数。既是他不说《何不潇洒走一回》,却早已知他潇洒“横走”在文坛几十年。可能是他的天赋所致,他的脑洞或许与众不同,知识的储备量多得惊人,涉猎的领域、行业、界别的广泛令人艳羡。他的杂文,知识性广、趣味性浓,针对性强。著名杂文家刘思先生评价说:陈鲁民的杂文以文采见长,以构思奇妙取胜,以富有理性思考称奇,在敢于和善于鞭挞社会浊流中道出高尚和正义。”著名杂文家李庚辰对他的评价:“陈鲁民的杂文题材极为宽泛,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市井百态,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林林总总,无所不涉。其说理之精辟,行文之潇洒,产量之丰硕,正所谓‘谈天说地,铺天盖地,惊天动地’,他的杂文是冷眼与热讽的有机结合……洋溢其中的真知灼见,盎然情趣,丰富知识、机敏智慧,都令人击节称叹,深受教益。”由此,杂文家王继兴给予他形象地赞誉:“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意气倜傥,不愧军营儒将;说冷也冷,说热也热,翰墨风流,公推杂坛劳模。”难怪这个“获奖专业户”,能够身穿绿军装,带着军人的英气和军校教授的才气,,与铁凝、莫言等共商华夏文化发展大计,这真是中国杂文届的荣耀啊!

读了蒋元明《我与杂文四十年》,一个曾经也挎过钢枪,从业在华夏第一报的资深编辑、杂文家,让笔者清晰了他的为人为文的独特气质。他首先通过心无旁骛地通读了鲁迅700多篇杂文,是实在在地“恶补”了自己,胜任了一个副刊专事编发杂文的编辑后,又自己操刀写起了杂文,不愧为南开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因他特别读懂了鲁迅笔下的阿Q,一出手就显露出不凡的才气,从第一篇《从见阿Q画圆圈想到的》在青年报发表获得满堂彩之后,他一发不可收。又受到何林、唐弢、严秀等名家指点迷津,他的思路大开,渐渐地形成了“借古喻今”的写作风格。《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历史题材的故事,以及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在他笔下成为信手拈来的杂文素材。《诸葛亮观大势三分天下》《快刀割肉斩马谡》《尤姥姥傍大款》《孙悟空像知识分子吗?》《武松的吹》《李逵的横》《鲁智深的闹》等等,都是蒋元明写作风格多样化、语言个性化的“怪味”杂文生动而又形象的具体展现。

由雷长风代笔而撰写的《青云流水,写意人生》文中,勾勒出的赵青云,其才华横溢的灵气与才气,除了他是一位字书画皆精通的博雅之人,更是一位写“短刺”杂文的高手,他的特点是招式精妙。俗话说:“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短刺要在对抗中获胜,必须有精妙的步法、身段和招式,好的杂文往往存乎一念之间,是多年积淀一朝迸发的灵感闪现。赵青云的杂文处处可见奇思妙想。比如《咬文嚼字谈官僚》,他就别出心裁地运用了“拆字”的解读方式,把“官”字剖析得惟妙惟肖,充分反映了赵青云熟稔中华传统书法的汉字结构,巧妙地反哺于杂文创作之中。他独树一帜的“短刺”杂文,纷纷荣登各大报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追捧就不足为奇了。

读完魏剑美的《我的杂文历程》,一个帅美灵气的“七零后”印象烙印脑际。这个年轻的硕士生导师,他在总结自己杂文的特点说到:“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不逃循的心。永远在现场,在丑陋的现场,在批判的现场,在承担道义、责任和良心追问的现场。我从不认为自己在道德或者别的方面具有某种优越感,我更习惯从丑恶者身上发现自己的丑恶,从卑贱者身上醒悟自己的卑贱。这,或许就是我写杂文的特点吧。”随之,他相信真正的杂文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伤痛表白。于是,他的《醉与醒的边缘》《下跪的舌头》《不要和陌生狗说话》《非常魏道》等幽默风趣的杂文佳作惊艳杂坛。

对杂文挚爱到一定程度,莫过于《“浑水”共“蓝天”一色》中的许家祥,当了一辈子“傻大兵”的他,竟把杂文视为自己的“干儿子”,多么鲜活的比喻!他对阳光帅气的杂文这个“儿子”,始终不离不弃,如影随形。他用“儿子”鞭挞丑恶,呼唤正义,研讨问题,探讨真理。也具有了“戳穿社会病灶的智慧”和“游刃有余的张力与魅力”。

女杂文家周湘华讲述她《小女子不知忌讳》的故事,耐人寻味。因为她有着自己超越凡俗的独到见解。他似乎天生就有种洞悉一切的智性与哲学思考力,能从平凡的事件中咂摸出至味与真趣,神韵与智慧兼备地道出其本质与玄机,为自己的文章不断加持能量。因而,她的杂文字里行间透出坦率又睿智、幽默又深情、犀利又深刻、温暖又宁静的特点。作为新闻人,她对社会万象具有一种超常的敏感与独有的观察视角。故她的杂文常常能够切合时代的病与痛。不论品世相还是谈情感,均能从刁钻的角度进行解剖解读。这也是他思想深刻、语言坦率,极富个性的天真、率真、认真“不知忌讳”的色彩吧!

曾当了十年牧童的刘诚龙,自诩《草莽一牛鸣》。孰料,就是这个“十年刀笔小吏”,解了杂文其中味。他的杂文可谓是“思考·思辨·思想”的范例。他与“湘辣三人帮”之中的帮主周湘华、魏剑美的文风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这个会自个“玩”杂文的公务员,突出的个性是:思想深刻,洞察深邃,语言幽默,文辞犀利。行文如流水,特别俏皮和悠闲,这也是他独到的文风。

   《目光尽处是苍生》中的游宇明,自喻为社会这棵大树上的两个“枝桠”,一根叫大学老师,一根叫作家。实在是妥帖。这个有过“石头与青草中的童年”经历的农家男儿,在勤学苦读的努力中,闯出农门步入湖南师大后,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传道解惑答疑的师者,暇时,他与杂文这个“爱侣”相遇,于是,与杂文有了数十年“恋情”。自《盯盯另外的人》首篇杂文,在《杂文选刊》亮相,便一鸣惊人。随后,他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杂文作品,他所理解的“杂文面相”,极具批判色彩的指向:一是必须盯紧权力;二是权力的公开透明;三是暗箱操作的人付出足够代价。他笃信:一个真诚的杂文家与慈善家没有本质的区别,是精神与物质的两种慈善。因此,他用杂文针砭落后的社会习俗、不良的文化观念、不公的社会现象等等,他创作的《集体性势利》《中国式迷信》《国人的公共意识》《背景意识与权力走私》《公权与私恩》《不守规矩的权力就像小偷》等等,都是对势利、迷信、不讲公德等等进行尖锐批判的精彩之作。

徐迅雷,正如他的名字,在杂坛上如雷贯耳。也正因他《只为苍生说人话》的特立独行的个性使然,弃了为官的“仕途”,一根筋地蹦上了只能赚点稿费的“文途”,着实大亮了一下知情人的眼球。再听听他用杂文为苍生说了哪些人话呢?他童年受乡村教师的父亲影响,孩提时代就喜欢写作。大学毕业后当了6年教书匠,后在政府机关工作6年,又下派到一个乡镇当了两年多党委书记。为了想干自己感兴趣的事,义无反顾的弃政从文,跳到新闻战线上。从此,他怀中只揣着“写作初心”,走上了写评论、写杂文、写随笔的从文拼搏生涯。智慧加上灵动,勤奋加上聪颖,很快使他的创作风生水起,杂文佳作名震杂坛。十年出了10本书,每本书都是畅销书,其中《这个世界的魂》,迄今已四次印刷;《只是历史已清零》已三次加印。尤其是《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的杂文集,是为苍生说人话的精典之作。该书的主题是:人与人性。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在字里行间洋溢,荡漾在人类时空,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发人深省。人心人性,,人道人伦,人世人寰,人马人面,人杰人文,面面道尽。徐迅雷的杂文是“文字和思想的双重成熟”。折射出“概括精准,形象鲜活,文字优美,游曳生姿的美感神韵”。

周明华,这个出生后真挨过饿的川娃子,捧着《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红楼梦》、《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大书,还有形形色色的小人书,读成一名学机械制造的大学生之后,却对文学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于是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杂文,便从大学校园开始。毕业后进工厂,24岁边当厂长边写作。谁知,不随人愿的工作环境迫使他扔下一纸停薪留职报告,弃工从文,端上了记者的饭碗。此后,勤奋的写作使他演变成著名的社会随笔专栏作家、评论家、杂文家、诗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既阐发自己对当下社会的独到见解,讴歌真善美,又痛揭假丑恶。明华君,愿你继续《明舌如刀,说的是“叨”吧》下去,在杂坛闪亮登场,大放异彩。

白景森,好你个塞外射狼。笔者在杂文“圈子”里早已寻到你。王涂鸦的雅号还真《未曾丢失》。因为你是文字天才嘛,呀呀学步时就有了作家梦,你圆梦的始作竟是14行小诗,而你又是个多梦的人,写小说和散文就成了你的梦,有了杂文梦的时候,你急于“牛刀小试”去圆梦,谁知《帽翅及其他》一文,让你渐渐进入梦境了。好吗,你的作家梦从此长梦不醒。还真是梦想成真,小说梦圆了,两部长篇震撼文坛;杂文梦圆出了《满地找牙》《痒痒肉》《找不到北》等,特别是你在报纸专栏上的“杂文之声”,让读者们读出了一个新闻报人的责任与担当的正直与正义的韵味。

2015年10月份,第29届全国杂文学会年会时,笔者与杂文家彭友茂先生同住过一个房间,聆听过他的教诲,受益颇多。他的可敬可爱之处就是谦恭,这或许就是一位报人职业素养的本质呈现。又读他的《漫漫人生路,写稿伴我行》的自传,他那谦虚低调的为人形象又浮现在笔者的脑海中。他开篇用法国一位思想家说的“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借喻而引,运用新颖奇特的拟人比喻手法,以小麦生长发育的几个时期,来比喻个人的生存和成长。他移用了四个阶段,自述自己,妙趣横生。其实,他是师专毕业后,依靠写新闻稿和机关应用文稿,几经“跳槽”改行,年近50岁高龄,吃上了新闻饭,成为职业报人,可谓大器晚成。有关写杂文的事儿,他说的有滋有味,“踏进报社门槛后,就像一头饥饿的牛忽然闯进菜园子,开始大口大口地享受起青菜的美味”。“一门心思多写杂谈稿子,除了本报采用外,还大量外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本《学会扔香蕉皮》杂文集出版后,就好评如潮。接着又一本《凭杂文能找到朋友》杂文集问世,反响极大。其间,他的杂文获得了全国大奖,奖金高得惊人。他的杂文紧贴主体,行文潇洒,立论鲜明,语言辛辣。此外,“以物拟人”的创作风格,是他杂文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当代杂文家中,能“与杂文结缘”久远的,作品总量之多的,报刊采用量最大的,汪金友先生可排列其中。在杂文创作中,他能“站上最高领奖台”,除了他因博学而增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杂文色彩引人瞩目,受人青睐。独到的是“选题新颖,文采华章”。

杂文家沈栖的杂文特色,是他在《为文不作媚时语》中,由几位杂文大家给定论的。这位资深报人,杂文创作的格调极为高雅,其文风更是别具一格。因为是《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文学作品对他人生的影响,又加之冯英子、郑拾风等杂文名家的指教,以及自己对人生况味的不同体悟,形成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严于解剖而与人为善,发人之未曾发,言人之不敢言,才气出众,警句百出”的杂文风格,凸现了“标题鲜明,题材广阔,富有创见、文笔细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杂文特色。在手法上,弘扬了知识广博、议论风生,辞诚旨远的个性与才气。

细读著名杂文家汪金友先生代笔撰写的《雁荡乔木,杂文联军》一文,眼前浮现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青年”灵气形象。正如汪文中说得那样:“爱好杂文的人,自然是因杂文而识,因杂文而知,不论相距多远,见了面便千言万语,不见面则心心相通。”笔者与董联军这个帅气“小伙子”相识也自然缘于杂文。全国29届杂文年会在西安召开时,因上台领奖一事他求助于笔者,便相识了。会间,相互聊了几次,非常投机。此后,一年间与他通电话数次,期间在他主编的杂志上,编发了笔者四篇拙作。联军是从温州雁荡山麓“闯”出来的少年,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雨洗礼,不断磨练,与杂文和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就职在温州一家电力企业,除了担任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乐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文联副主席,温州市作协理事和市文联委员。同时兼任《浙江杂文界》《乐清湾》《书画江南》三家刊物的主编。

作为杂文家,联军思想敏锐,可谓是一员骁将。他的杂文精炼俊朗,别有风味,有着脱尽红衣是淡妆的自然本相,如《生存与发展》《一念之间》《风水在哪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显示出杂文家的担当和胆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尤其对腐败现象的批判切中要害,正气浩然。董联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新秀,他精通书法,善于绘画,尤其是人物肖像,他画起来得心应手。他的书画作品颇受国内外行家的好评。董联军,愿你在文学艺术的征途上,永远保持一个“小青年”的灵气、秀气与帅气!

亲爱的读者,写到这里,最后借用汪金友和雷长风二位主编的妙言寄语:“这里的故事很精彩”和“万事随缘”,结束对《走进杂文家》这佛如绽放在杂坛中一朵朵绮美奇葩的赏析。

 

 

2016年11月5日动笔,11月8日完稿

作者系黑龙江尚志市委党校退休干部,研究馆员,省杂文学会理事,省作协会员,现为《尚志市志》执行主编。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