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99%的中国人不知的民间满族风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满族门户网站、中国满学专委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2002-2017年


东北、华北地区留有满族的遗风几乎无所不在,仅就房屋建筑、饮食习惯、服饰式样、生活习惯和民间活动等方面便可见一斑。以唐山地区为例:

“串糖葫芦”式的民居

故居

在1976年大地震前,唐山农村的房屋建筑,与其他省区有着明显的区别。过去的唐山民间以草房和瓦房为主,建筑方位是坐北朝南,三间或五间一座,中间的房屋南向开门,称堂屋,作为厨房。一般是西屋住长辈,东屋住晚辈。住屋南向开窗,分上下两档,上档可开启,下档固定。炕上多放着一张长方形炕桌,吃饭、待客,都在炕桌两侧盘腿而坐。以火炕取暖,其烟囱不砌在山墙内,而是建在房山前约一米的地方。与屋内火炕相连接的部位有橱柜大小,俗称“烟筒柜子”。烟筒一般有一米多高,用砖、坯砌成,便于排烟通畅,也利于防火。

当年的民间住房不像现在这样一家一户的“北京平”,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一种“串糖葫芦”式的民居。其结构形式是每个院落为三进或四进,堂屋的前后门相对,可以穿堂而过,从前街到后街。较有实力的家庭,院落设计十分讲究,在庭院的南门内设立影壁,北部的最后一层房屋后面有垂花门(俗称二门),垂花门外是场院、库房,然后是雕有“神荼”、“郁垒”等大幅门贴的大车门。这些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生活习惯都因袭了满族的遗风,也是这个地区所独有的。遗憾的是,唐山大地震之后,这种民居几乎是荡然无存,据称仅有玉田林南仓一带还有部分遗存。现存的乐亭故居也大体体现了这种建筑风格,成为本地民居的活化石。

这些都是满族食品

豆包

在饮食习惯上,本地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中,有些就是满族的食品。譬如牛舌饼、豆糕、油炸糕、凉糕、“驴打滚”、切糕、豆馅包等原本都是满族食品。特别是一些粘食,不容易消化,民间称“抗饿”,是与满族的游牧生活相适应的。后来为冀东人民所接受,以致成为全国人民喜欢吃的日常食品。每年到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吃“腊八粥”,逢年过节吃火锅,以及吃酸菜汆白肉、猪肉炖粉条,也都是满族的食俗。还有,常作为节日礼品的“大八件和小八件”,原名叫清东陵的大饽饽和小饽饽,是满族祭拜祖先的食品,后来传到民间成为北方人喜欢的糕点。

这些服饰从满族服饰演变而来

长袍

在服饰上,唐山民间的老辈人喜欢穿的服饰,好多都是从满族服饰演变而来的。譬如,长袍、马褂、坎肩、棉套裤、瓜皮帽、凉帽、毡帽、风帽、幼儿虎头帽、兜肚、双脊脸靸鞋、千层底布鞋等。本来,汉族的衣服在古代是上为衣,下为裳,除了官吏没有穿长袍的。满族的服装与汉族不同,为适应他们的骑猎生活,都是“衣皆连裳”的“骑袍”。在1940年代以前这种满族服饰,基本上是唐山百姓的日常服装。时至今天,除了坎肩、幼儿虎头帽、双脊脸靸鞋、千层底布鞋、凉帽外,大多都成了历史的遗迹或拍电影的道具了。特别是棉套裤,恐怕很多60岁以下的人都没有见过。棉套裤没有裤裆,只有两个裤管,套在裤子外,上端系在腰带上。本来是满族人狩猎时便于行动兼顾防寒的棉裤,后来也成为唐山农民冬季流行的服饰。

唐山秧歌汲取了满族秧歌的表演特色

冀东大秧歌

在民间活动方面,本地流行的秧歌受到满族大秧歌的影响。在满族聚居的白山黑水间流行的地秧歌传入本地后,被称之为“秧歌”。“秧歌”的领队者叫“官”,手持“花棍”摇晃着引导秧歌队伍边走边演;还有个俗称“外”的角色,满语叫“克里吐”,造型怪异,抹黑脸,头戴毡帽,反穿老羊皮袄,斜挎串铃,手挥长鞭打场,维持秩序。他们的秧歌是由一出出戏剧故事组合而成的。唐山地带的秧歌也有“官”和“克里吐”的角色,与满族秧歌十分相似,也按戏剧故事组合演出,如《王小二赶脚》、《拾玉镯》、《打渔杀家》、《傻柱子接媳妇》等。所扮人物分为小妞、小丑、公子、“老公式”(音kuai,中老年妇女)等行当,除“老公式”手持一双棒槌,其他角色皆手持折扇或手绢。表演中,演员把舞蹈动作、手势、道具、哑剧等表现手法融于一身,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尤其是“老公式”的表演最突出,其“抖肩”很有游牧民族舞蹈的韵味。这说明唐山的秧歌是汲取了满族秧歌的表演特色,与关内其他各省的汉族秧歌有所不同。

这些都是满族游戏

撞拐

冀东民间的一些游戏方式也受到满族的影响。譬如儿童们玩的“老鹰叼小鸡”、“撞拐”、抓“嘎拉哈”(俗称“歘大把”)等,原本都是满族儿童的游戏项目,后被冀东人接受。

唐山地带的端午节与满族的“五月节”相似

黄米粽子

满族许多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满汉文化交融的结果,但具体到某个节日活动又有所不同。譬如端午节,满族称之为“五月节”。在这个节日吃黄米粽子,门框上插艾蒿,窗户纸上贴五毒剪纸,小孩带香包等,都突出了以驱邪避瘟的主旨,因此满族的五月节实际上是个避瘟节或防疫节。唐山地带的端午节与满族的“五月节”大体相似,与南方的纪念屈原、划龙舟则是不搭界的。





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满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

希望广大阅读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创稿件

投稿邮箱:25531762@qq.com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

电话:13911539318(同微信)








微信号:吉祥满族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