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中国人应该读的一本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南津潘利平先生篆印



       中国人最讲中庸,“中庸”应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之一。中庸这个词语,其含义是很复杂的,不过后来渐渐变成了“糊涂”、“无原则”、“好好先生”、“骑墙派”的近义词,《中庸》也似乎成了一本《糊涂经》。但这并不是《中庸》这本书真正要讲的道理,古之圣贤是不会教人做“糊涂虫”的。


       《中庸》的难度相对《大学》高。《中庸》义理精微,训诂上又多复杂问题。过去有一句老话:“读《中庸》,屁股打得通红。”小孩子很难理解。但《中庸》非常重要,字数相当于《大学》的两倍多一点,四千多个字,但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说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能够比拟的。


       《中庸》的影响很大。到宋朝,我们现在看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里面的《中庸》章句,朱子引程子的话说:“这部书是孔门传授心法。”到了近代,康有为《中庸注》也讲:“孔子之论,莫要于《中庸》一篇。”他说孔子所有的言论,最重要的就是《中庸》。吴汝纶也说:《中庸》相当于孔子的一篇行状。这都是说它的重要性。


       《中庸》跟《大学》不一样,《大学》历来就很难确定它的作者是谁,尽管程、朱讲它是“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但是前面有个“盖”,是大概的意思,不是确定的语气。当然后来落实了,我们看《三字经》里面说:“《大学》是曾子做的。”但实际上《大学》作者是不明确的。然而,《中庸》是明确的,《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讲:“子思作《中庸》。”从“子思作《中庸》”这一句来看,《中庸》可能一开始就是单行的。我们再看《汉书•艺文志》里面,有《中庸说》两篇,它也是单行的。汉朝的戴圣把它纳入了《小戴礼记》。当然,《礼记》里的《中庸》,和《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讲的“子思作《中庸》”究竟是不是同一篇文章?或者说与《汉书•艺文志》的《中庸说》是不是同一篇文章?这又是很难讲的。就是说《孔子世家》里面的“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的《中庸说》两篇,以及《礼记》里面的《中庸》,这三个究竟是不是同一篇?很难讲,也是一个疑难问题。现在我们所见的《中庸》,有时候说“仲尼”,有时候说“子曰”,称呼上不统一。如果说是子思作的,那么他记录自己爷爷讲的话,在称呼上应该会统一一点,这也是后人提出过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看《中庸》里面有句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看起来不像是先秦时代的作品。而子思是先秦时候的人,这又是一个问题。我们估计现在《礼记》里面的《中庸》,可能是以子思的《中庸》为底本而加以改造的,有这个是可能性。这是《中庸》版本上的一个复杂问题。以上为早期版本,到后期版本还会出现其它复杂问题。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庸》比《大学》更早发挥作用。朱子说:“《大学》多未曾有人道过,不像《中庸》,前辈说的人特别多。”所以这是《中庸》跟《大学》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看《隋书•经籍志》时,已经有戴颙、梁武帝给它单独作注解。这种书没有传下来,怎么注的,我们不太清楚。在当时可能很有影响了。(2015年讲于北京,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赵明先生整理成文)


打 赏


打赏看心情,长按二维码2秒,识别,可以打钱


✄ 图片来自朋友圈



   

扫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洲泉相州画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