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华为管理顾问黄卫伟分享读书笔记:《的礼物》摘录与评述(第一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肯尼斯·霍博,威廉·霍博:《的礼物:美国梦的胜利、崩溃和重生》,丁丹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4.

Kenneth Hopper and William Hopper: The Puritan Gift: The Triumph,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n American Dream. ? 2007, 2009.


第一篇  渊源


第一章

 美国文化的清教渊源


传统美国社会,特别是但不只是新英格兰,具有四个紧密相连的特点。这四个特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萨诸塞湾殖民时代,影响着大部分美国公民的价值观。它们分别是: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Kingdom of Heaven on Earth)的坚定信念;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历亲为的技师精神;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大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所有这些特点都与殖民地的清教主义密切相关。P.7


英国著名散文家兼法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先生(1561-1626)告诉我们:“粗浅地了解哲学,就会信奉无神主义;而深入地了解哲学,则会皈依宗教。”P.7


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创立了谷歌公司。他们的座右铭是“不作恶”。我们得知,他们受“式理想主义”的鼓舞,希望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据报道,有个人参观谷歌总部后说,觉得自己走进了一家“满是传教士的公司”;还有一个人说,“谷歌是一个披着公司外衣的宗教”。P.10


清教主义本质上具有剥削性。……用《圣经》思想为剥削取向辩护。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充分利用上帝的作品,也就是利用周围的世界,为自己谋取幸福,让上帝显得伟大——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P.14


评述:清教或新教本质上是把人性“恶”的一面,也就是自私逐利的一面,神圣化了,正当化了,美好化了,成为一种信仰。这比从哲学上、心理学上去论证人性简单多了,宗教教义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不必论证,它是用信仰者的体验和实践证明的。

    

清教伦理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当具有宗教信仰特征。比如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其实不需要论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只在于个人是否认同。这就是企业的信念,你认同就留下,不认同就离开。对于那些因为要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屈从于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和政策的员工,当他们富裕了,他们会选择离开,不管已经升到什么职位上,因为从根本上他们是不认同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的。人不可能长期处于心里想的是一套,行事又是另一套的知行矛盾冲突中。


宗教与商业的关系,紧密但艰难。17世纪晚期的新教徒神学家柯顿·马瑟说,宗教带来繁荣,而繁荣摧毁宗教。他的意思是,殖民者依靠勤劳节俭创造财富,但是富裕起来就背弃了这些美德。但是,20世纪的历史学家艾伦·泰勒指出,传统行为模式的衰退被大大夸大了:“核心原则还在,特别是坚持做一个有道德、有教养、会经商的同质民族。”P.14


尤其是有着爱尔兰血统的苏格兰人,即杰出的苏爱人。P.15


所有这些宗教派都追随瑞士神学家让·加尔文。……托尼这样看典型的:“生性自省、自律、自制,是俗家苦行僧,其修行之地不是修道院,而是战场、账房、市场。


评述:不是修行者,而是实践者,他们是在战场和市场上践行自己的信仰,他们因信仰而成功。


卡尔文·柯利芝告诉我们,“美国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他还相信“工作证是进入贵族阶层的唯一通行证”,但是“人只有开始敬神之后才开始成长”。柯利芝,生于佛蒙特卒于马萨诸塞,1923年到1929年任美国总统,因话少而有“沉默的卡尔”之称。对他来说,“建工厂就是建教堂”、“在工厂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祷”。P.16


笔者认为,清教主义本质上是一套思维和做事的方法,这套方法在恰当条件下可以跨种族、跨部落、跨国家,甚至跨宗教传播。P.17


评述:实际上,不是清教的思维和做事方式可以跨种族、跨国家传播,而是在每个进入现代的民族和国家中,都有类似清教思维和做事的文化基因。清教的传播不过是把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唤醒了,激活了。


一个半世纪以来,历史学家一直在问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谁先出现的,清教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与其说两者是因果关系,不如说两者是共生关系,共生了数个世纪;在美国,它们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P.19


第二章

 17世纪30年代的移民浪潮


每当有人问这次大移民的“使命宣言”(17世纪还没有“使命宣言”这个词,但有含义类似的词语),温斯罗普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奉上帝旨意去新英格兰建造人间天国。作为商人,他们还必须让投资有回报。”P.27


马萨诸塞海湾公司之所以选温斯罗普做领导,好像就是因为今天所说的唯才是举——这是马萨诸塞海湾公司与后来的龙头企业的又一相似之处。领导选拔相对不在乎社会阶层的做法传到了殖民地,成为北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特征。P.30


评述:具有清教信仰就具有了领导者的基本品德,剩下的就是在具有清教信仰特质的人中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身。在具有同样信仰的人们中,不必再去比较谁的品德更高尚,不再以品德论人,唯才是举。

 

在短暂的英国共和国期间(1648-1660),海军几乎全是”寒士”。,也有类似的做法,即从底层提拔。。P.30


评述:这就是“猛将必发于卒伍”。

 

回顾国父们的性格以及各自扮演的角色,就会惊叹他们在技能和观念上的完全互补。每人都贡献各自特有的东西才造就了整体的成功。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既然没有人知道所有的答案,也没有人拥有所有的技能,那么一群能干的、博识的、敬业的人围绕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就最有可能产生好政策。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互补与共治是美国管理团队经常表现的一对孪生特征。但是,到了20世纪晚期,这对特质消失了,因为一种灾难性制度出现了,那就是首席执行官制度。这个制度有个站不住脚的假定:“帝王般的”首席执行官一个人就知道所有答案。P.33


评述:还是要集体领导,个人负责。集体领导不是为了牵制某个人的权力,而是承认没有人拥有所有的技能,故而需要互补与共治。

 

 “集成决策”的含义是:计划者和执行者包含同一群人,这样计划和执行才能连贯起来;认真借鉴前人经验(不管是失败的教训,还是成功经验),把犯错误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只要条件许可,就做试点;任何重要建议,都要构思好实施细节,才能决定是否通过;做好二手准备,以应对决策的某些原始假设不正确的情况。采用这种模式,决策往往慢得令人痛苦,不过执行反而很快。集成决策模式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清教社会从上至下都“亲历亲为”——这个特点强调责任到人。对比之下,传统欧洲(这里包括英国)的决策模式可以称作“分层决策”。分层决策意味着: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属不同人群,不同人却往往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没有构想好实施细节,就“原则上”决定是否通过提议;几乎不防备意外。采用这个模式,决策往往很快,但执行很有可能出奇的慢、频繁出错。“原则上”是最危险的词语之一。P.33


评述:这就是“重要的事情不着急,着急的事情不重要”决策原则。重要的决策要早议,慎议,放一放再议。切忌将重要的事情搁置不议,结果拖延成紧急的事情而不得不速决。


评述:现实中写在决议中的“原则上”的提法,实际上从来没有真正按原则执行,是一种放弃原则的决策。

 

还可以与16、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占领拉美作比较。然而,我们十分怀疑西班牙殖民者具有北美殖民者所具有的四个清教特点中的任何一个。因此,不足为奇的是,。P.35


本文由公司管理顾问黄卫伟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心声社区是华为的罗马广场

长按二维码关注心声微信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