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着陆南极冰盖最高点!“雪鹰601”竟然经历了这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是注定要载入中国极地考察历史的一幕:北京时间1月8日17时35分,一架红白相间、,稳稳降落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的昆仑站。

这是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它从南纬69°的南极中山站飞来,历经4小时15分钟,飞越1316公里的茫茫冰雪高原,成功抵达纬度达80°的南极冰盖之巅。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降落,全面开启了我国南极考察迈入陆海空立体考察的新纪元,并在国际南极航空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月8日一大早,距离我国南极中山站10公里外的内陆机场,“雪鹰601”静待起飞。将要亲历这次飞行、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郭井学一遍又一遍地对飞机携带的各种科考设备认真检查。

郭井学是固定翼飞机作业队队长,同时他还负责飞机上科研设备的操作。

虽然已经有了2016年1月9日首次低空飞越昆仑站的成功经验,但机组人员还是不敢有半点马虎。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此次飞机的降落地点昆仑站机场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这里海拔超过4000米,气候条件异常恶劣,被称为“南极冰盖之巅”和“不可接近之极”。

冰穹A终年严寒,年均气温-58.4℃,表层被厚达数米的松软积雪覆盖。其环境恶劣程度远远超过包括南极点在内的其他任何冰盖区域,降落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雪鹰601”飞行任务,一方面的困难来自于高海拔,海拔越高,空气也就越稀薄,对于固定翼飞机而言,其动力、升力、推力等各方面的性能都会降低。另一方面的困难来自于降落,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测试飞行现场总指挥张体军告诉记者,昆仑站机场相对海平面气压较低,这意味着飞机要以更高的失速进行降落。跑道平整度出现任何瑕疵,都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严重事故。

为了确保此次飞行万无一失,先期抵达的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昆仑站队的队员承担了修建跑道的艰巨任务。


“松软起伏的雪面完全不能满足飞机降落,如何将其平整成为可供‘雪鹰601’这种类型飞机起降的跑道,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昆仑站站长魏福海介绍说,通过使用雪地车配合平整推斗等方式,昆仑站队员压实了积雪并进行了反复平整,仅用一天时间便快速初步建成了一条长约4000米的高海拔冰盖机场跑道。队员们还抓紧时间,用时速达100公里以上的雪地摩托进行跑道测试。

“考察队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做了充分的准备。”张体军说,根据此前的合作协议,澳大利亚南极局为此次中方飞行提供了沿途和目的地的航空气象信息。同时,考察队还从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协调一架“双水獭”小型飞机在俄罗斯进步站随时待命。

与此同时,机组方面也进行了精心的计划。除了起飞前对飞机性能、携带设备的再三检查,机组还决定,在飞往昆仑站的中途,在我国南极泰山站先进行一次降落,卸下一些不必要的设备,如油泵、油管等,最大限度减轻飞机在昆仑站起降的重量。

1月8日9时50分,伴随着发动机有力的声声轰鸣,“雪鹰601”腾空而起,向着1200公里外的昆仑站进发。

随着“雪鹰601”距离昆仑站越来越近,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山站的指挥中心充斥着紧张的气氛,考察队领导和队员们眼睛死死地盯着监控屏幕。

“我们只能通过屏幕看到飞机正在下降,但无法确定飞机是否能安全着陆。”回忆当时的心情,张体军用了4个字:度秒如年。

14时35分,“雪鹰601”在昆仑站机场平稳降落。一跳下飞机,郭井学便和队友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共同庆祝这历史性的时刻。

“鹰”

长期以来,我国南极考察一直缺少空中力量的支持。随着极地事业发展,尤其是内陆考察的不断深入,空中力量的制约尤显突出。为了尽快打破这种局面,国家海洋局下决心加强极地航空项目建设。经过反复研究、调查和论证,美国巴斯勒公司改装的BT-67型飞机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BT-67飞机是最适用于极地恶劣环境的多用途运输机。针对极区高原飞行和我国极地考察的特点,我国专家对飞机的改进和更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固定翼飞机先后进行了多达16项的改进和更新,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操作系统及内部结构完全是崭新的。”孙波说,这是一架完全根据我国南极考察现实需求改装的飞机,在该类飞机中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是因为这些优化设计,得以让“雪鹰601”在极地考察中大显身手。

此前我国南极考察活动主要依托考察站、“雪龙”船和内陆地面车队。通过此次任务,“雪鹰601”的各项技术性能、机载设备及地面保障能力得到全面验证。“雪鹰601”作为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保障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

飞机的应用为南极科考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厚达千米的冰盖下存在着湖泊与河流,科学家对冰下蕴藏的秘密充满兴趣,机载雷达在探测冰盖下地形方面效率高、覆盖面广,可以完成对很多地面车辆无法到达区域的测量。此外,在钻取1000米以下深冰芯方面,过去我国科考队员只能在夏季通过近20天的雪地车行驶才能到达冰穹A开展作业,有效作业时间只有20天左右,而在冰穹F等地使用飞机运输的国家,每年有效工作时间达到近80天,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南极拥有集快速运送、应急救援和航空科学调查于一体的多功能型固定翼飞机。首次冰穹A区域业务化降落测试飞行的顺利实施,使我国南极考察空中调查和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深度和广度。”考察队副领队徐世杰说。

当地时间1月8日22时30分,“雪鹰601”成功从昆仑站返航,安全降落在中山站机场。

考察队员和机组人员经受住了接近16小时的考验,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说来也巧,这天正赶上是郭井学38岁的生日,他意外地收到了队友送上的惊喜——一个用南极冰雪做成的生日蛋糕。

在“雪鹰601”安全返航后的第一时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陈留林更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真切的话语、不尽的感慨或许代表了关心、关注中国极地事业的每一个人的心声。

对于机组和乘员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后悔药的“旅行”,更可能只有一张单程票。世界之极的茫茫冰原,挑战的不仅是飞机的性能,还有人的生理和心理。但是他们成功了!让我们为这些南极勇士喝彩!

(中国海洋报记者  赵 宁  兰圣伟

(编辑:马云 审核:吴颖)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