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看见天才娃就要焦虑?论家长的自我修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是清华爸+南大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分享平台,

点击上方“水木百合课堂”,即可免费订阅。


最近总看到一个词,叫“中产焦虑”,例如《海淀拼娃战》,例如《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内容着实让人咋舌,大家感概:难怪大城市的家长那么拼。


前几天,我在知乎专栏看到一篇瞎眼文,题目叫:

《见到了一个很有数学才华的小孩》

作者:胡鞍钢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30466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可复制链接用浏览器打开,或从本文末“阅读原文”进传送门围观。

大意是说:作者【本科就读于北大数学学院基础数学系、后就读于北美某名校数学系(纯数),多年数学教学经验】在出差北京之际应朋友K(清华物理系毕业)之邀,用匆忙的6小时跟一个幼儿园大班、对数学有高度兴趣的6岁娃(以下简称K娃)有来有往、探讨纯数概念并帮助其成功理解的故事。


随手截几个片段张供参拜(文科生不用费劲了,直接快进吧):

片段1:

片段2:

片段3:

片段4:

读着读着,只好跪着玩手机了,因为我完全不知道这说的什么鬼。赶紧转给果爸阅,看完他说:这小孩的数学都达到我的水平了。因为他看懂全文也是不止费了一点神。


不多久, BBS就这个话题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


此贴被原文转载后,论坛上的同龄娃儿家长纷纷膜拜,“下一个陶哲轩”等赞誉纷至沓来,随即另有一个家长发了自家“4岁多不到5岁的娃,这样算什么水平?”的贴,分享了孩子会5位数加减法心算、20以内乘法,带小数点的加减法运算、能对简单数字开根号和平方,解简单一元二次方程、理解质数概念、解6宫格数独等神技。


原本只是在遥望神童的家长们开始不淡定了。“4-5岁啊,完了,和自家娃同年高考……”“我家娃也同一年高考,泪奔”,“看完这个我明白了我家孩子就是个分母。”


于是,一篇《天才娃太多了,有没有发育慢的来聊一下》的帖子里,一群家长集体抱团取暖,晒自家平庸娃儿甚至比惨的贴子似乎更加火爆。


对于这类爆文效应,我觉得值得挖掘一下:


一种是赞同性跟帖,一种是镜像性站队。中立的暂不讨论。

- 点赞追捧的家长,赞的究竟是羡慕这K娃的神通而不得,还是另有所思?

- 镜像站队的家长,真的只是因为“看到其他娃儿也这样弱我就放心了?”


原本,大家都好好的、淡定养着自己的娃,无论聪明还是愚钝,只要Ta开心就好。但凡事就怕对标,一对标,原本对自己孩子尚且满意的家长们就开启了焦虑模式。


其实,除了像K娃这种极个别的天才选手,哪有什么明确的聪明、愚钝之分,都是家长自己在给娃们贴标签,何况聪明的就真见得聪明吗? 君不见有多少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建房子尚且还知道要夯实基础呢,何况是娃的教育大厦。


“接受自己娃就是个普通娃,就是一个家长最好的自我修养。”其中一个妈妈这样回复。


的确,作为一个准备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看了这样的文章的正确pose是要透过现象看看本质。

1专注力


对于学前-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专注力就是衡量Ta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所谓的静得下、坐得住,才能学得进。


然而年龄不同的孩子,专注力的持续时间是有差别的,据研究,6岁孩子的专注力持续时间为16分钟。而文中的K娃就是典型的专注力爆棚。

6个小时聊数学?还是纯数(注:纯数学是和应用数学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不研究应用问题,单纯研究数与空间关系)?并能不断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OMG,平凡如你我,别说6小时,愿意花上6分钟认真看完上文的人都不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终其一生都不能的本质。


2因材施教


有网友在回复里说:一个喜欢数学的孩子受到合适的引导是多么幸运和值得羡慕的一件事情。


无疑,本文引发诸多关注,不仅是因为K娃的神乎其技,更是因为作者的引导得法,循循善诱。


不知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脑子里出现过很多的为什么,每次有新公式、新定理出现,都想知道它们到底怎么来的,一旦提问就被告知“这种事你不需要知道,记住怎么用就好”。最后自己摸索半天不得其门而入,不了了之。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从文中可以看出,K的父母正着手为孩子制定专业的奥数培养方案,并四处寻找合适的数学老师,进行系统学习,而不止是准备停留在科普书和名词的阶段。


试想,这样的小孩,7岁时坐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若只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天天搞10以内加减,该是怎样一种煎熬?怕是同桌、老师、自己都得疯掉吧?


然而并不是所有在某方面有才华的小朋友都能拥有这样的幸运。教育公平、因材施教、行政化,都是中国教育矛盾和问题集中之处,在中国,发掘兴趣、保护和培养兴趣,把兴趣变成专长,目前官方的操作渠道实在有限,这一点跟西方国家确实差距较大。对于国家来说,也亟待研制和出台相关政策。对于某些家庭个体来说,既然暂时无力改变现状,就得自己多多上心了。


- END -


相关阅读:

1、发散思维:清华爸爸怎么把普通数学绘本做成了幼儿奥数+教育思考题

2、在游戏中玩转数学:有效启蒙孩子数学能力的方法大盘点

3、学前教育专家告诉你什么是培养专注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于我们一家

about us

果宝,4岁半的私立幼儿园中班元气少女,爱唱歌爱跳舞爱画画,无限热爱探索新知,是个小小的“十万个为什么”。

果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当过记者,待过教育厅,如今是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一枚。倡导亲子阅读,普及国学&科学知识,是爱碎碎念的邻家宝妈。

果爸,清华大学化工系本直博,高级工程师,211大学兼职副教授、硕导,是果宝成长教育路上的宏观决策者。

水木百合

课堂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字,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原文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回复“授权”了解细则。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什么叫“别人家娃”。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