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十一学校贵爷:进行了一场自找麻烦的教育,想不清楚千万别改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微部落关注我哟

松鼠老师陪您一起小升初!


亲爱的校长和老师们,当你面临教育的变革和教学的转型时,是否陷入过短暂的迷茫和职业生涯的瓶颈期?


北京十一学校一直走在全国基教改革的前列,李希贵校长和十一学校的故事一定能给你一些启发。


听听李希贵是怎么做的吧,教育里那几个你想不清楚的事儿,他都经历过。


李希贵:

十一学校进行了一场自找麻烦的教育,所以,想不清楚千万不要进行改革。

这场自找麻烦的改革使我们感觉到,学校对学生个性的投入越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越大,师生知识的等距离会让教师角色渐渐迷失。


想不清楚1:传统的教育权威在渐渐丧失怎么办?


平等的校园里,老师和学校丧失了传统的教育权威,你不深入到育人的层面,已经没办法继续教学了。过去任课老师发现某个学生作业经常不交,就会告诉班主任,发现某个学生改不了书写潦草的习惯,也习惯交给班主任。今天交不出去了,分层走班教学之后没了班主任,即使六次没交作业也得靠数学老师本身去解决。


怎么解决?必须用心,必须真切地了解这个学生的需求,必须分析背后的原因,必须跟家长接触,了解他和同伴是什么关系。十一学校的老师工作量越来越大,增加的是在育人上,而不是教书。


有位地理老师,在他的地理教学班上有一个女孩,这个女孩要进高二的时候,爸妈离婚了,这个女孩真是要崩溃了,她不需要太多的安慰,只需要老师陪着。所以,这位老师陪了这个女孩两年时间,天天陪在一起,在他的教室里,这个孩子就度过了情感的危机期,现在发展非常棒。这位赵老师说:“陪着就是教育。”还有一位年轻的化学老师,他的化学教学班上一个孩子有胃病、不爱锻炼。这个孩子回家的时候,他就陪着他走了一个学期,一放学就陪他锻炼。这到底是教学,还是另外什么东西?


我们长期有一个内心的纠结,把教学抓住了就影响了德育,德育活动多了教育受影响。现在我们认为它们其实是一个东西。我曾经也走过很多弯路,在高密四中的时候,我推行过“一日百字硬笔书法练习卡”,学生的书写不规范,结果推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自行消亡了。为什么?你在语文的作业上、作文本上、数学题上不认真,另外拿时间去搞书法,能行吗?规范地书写就是在你天天的作业里,不是另外去渗透,德育就在学科里。如果没有想清楚每一个学科在育人上的志高作用,那么当德育从外向内渗透的时候必然是短命的。


想不清楚2:小班化和走班制改革后,如何定制个性化的教育?


第一次搞走班上课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很纠结,没有行政班了,运动会怎么开?


过去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会,学生很高兴,没有了行政班,我们就有了体育季。每天下午都有比赛,每天下午都有项目,你自己申报参加。开始学生特别不习惯,为什么?没有人看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运动,你跑给谁看?所以,一个孩子能不能学会为自己奔跑、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体能,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好多朋友到十一学校经常问我:“你们没有班主任,学生怎么办,他不会茫然失措吗?”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深入去研究,因为我们感觉到学生的问题不是很大,当然有些学生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下一步我们想在这个点上开发一个叫做“学生素养模型指标”,把学生行动纲要中的东西装进去,让老师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学生的言行。


这其实牵涉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老师会辅导独唱吗?过去老师习惯地指挥大合唱的方式,能够复制到指挥独唱上去吗?不用说辅导独唱,当我们的教学班变小了,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我曾经带过一个23个学生的选修课的教学班,叫管理学与领导力,结果我就发现我们能够用指挥大合唱的方式辅导独唱吗?我们的导师如果像班主任一样带着18个学生,还像班主任一样开办会,还想建立18个学生的教学班的凝聚力,那你可能就徒劳无功,因为你的目标错了。


有个学生初一的时候来到十一学校,他的英语基本过关了,高考考140分应该没问题,但还有六年的时间。他雅思可以考7分,上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已经没有语言的障碍了,这样的学生继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班里行不行?肯定不可以,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所以,会诊这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历和个性化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为这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课程,而且要跟踪他、诊断他,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想不清楚3:怎么看清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学习路径,然后有所作为?


有一本书叫《可见的学习》,我看了就感觉内心有巨大的冲击。就是说,我们过去从来没想过要看见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我们从来不去一个一个明确学生的学习路径,并且把路径梳理出来,让它显性化。今天,当学生的学习路径越来越不一样的时候,你看不清就会存在巨大的风险。

我们以26个字母的学习为例,老师始终认为每一位学生学习26个字母的时候都应该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地学习。事实上不是的,有些学生是这样学、有些学生那样学、连他自己都看不清是怎么学习的。面对这种完全不一样的学习路径,不同的学程,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有所作为?我想,关于学程从这样几个内容去理解,同样的课程内容需要设置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路径不同,教学的方式、管理评价也必须顺应。


一堂化学课上,一个学生的书根本和别的学生不一样,在化学课上他看的是物理。为什么?因为这个学生化学很棒,他的化学成绩已经很高了,而且他未来不想从事和化学有关系的职业,他特别热爱物理。所以,化学老师知道之后就鼓励他学好物理。化学课上可以不学化学了,但是又没有把他放到教室之外,这个学生也不同意到教室之外,为什么?因为他化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发现他一个问题,就是他深度思维不够,应付高考的化学没问题,但是一旦有深度的学习,他思维的品质有问题。所以,这个学生在化学四的挑战下遇到了非常大的难度,他有一段时间想放弃物理四,调到更低的层次,但化学老师没有允许他,帮他一起分析,他问题就出在深度学习不够。所以,在化学课上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学好深度的物理呢?我们敬爱的化学老师就开发了一个项目,就是培养这个孩子化学课上深度思考的品质,让他负责解答学生当中最难的问题,一般的作业不要做、听课也不要听,但是同学们有最难问题的时候要由你来解决。在化学课上来帮助学生学好物理,这是我们霍老师的做法。


想不清楚4:从指挥大合唱到辅导独唱,教师该如何成长?


如何让我们的老师从指挥大合唱,到辅导独唱,再到领导一个交响乐?交响乐就完全不一样了,每个学生使用不同的乐器、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优势、他们在不同的空间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如何让老师适应不同声部的学生,不是你仅仅会指挥、会做手势就是会领导大合唱。


怎么去弥补老师教育学生知识的缺失?


别再从外渗透德育的概念,教学本身就是教育:教学中的教育,不要再把德育渗透这样一个概念拿到学校里,教学本身就是教育,就要找到这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个学科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哪些素养,和人的核心素养能够对接。


我们还要研究怎么去提取老师的教学策略,过去都是靠每一个人的个体经验来教。当我们把经验和策略一一梳理,抽象提取的时候,不仅对你本身会产生一个策略、帮助你不断提升和深化,也会影响身边的人,更加方便传播和嫁接。


我们还要设计学生使用的工具和脚手架,这是下一步十一学校的一个重中之重。过去我们在研究教学策略的时候,更多考虑我怎么教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我们有没有给学生提供推动学生学习的工具技巧和脚手架,从这个知识到那个知识有三个台阶,但是台阶太大,需要脚手架。还有一些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的学生没法合作,分开之后没有效率,为什么?我们没有工具。我曾经在好多场合推荐一个工具,就是两两合作的关系,不要围起来,就是两个学生的合作,当你产生了一个课堂问题的时候,就叫“向邻居请教”,这个问题你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但是你让你同桌说一说,或者是聆听、或者是判断、或者是给他质疑,然后对方再请你来说一说,这个工具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有效地推动两两合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弥补,我们的基础应该是梳理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一定要从教师的经验的富矿里去挖掘,而不仅仅是拿来主义。


我们怎么样给面对全新挑战的老师提供他新时代需要的知识?现在在十一学校,我们定期都有技术助理课堂的培训,哪些老师希望了解哪些应用程序,需要学会哪些硬件软件,选择性地去参加那些培训。


另外,也包括读什么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干的事,精准地给他配方,让他读这五本书、十本书,营养就相对比较健全了,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