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原创:孩子不听话,是因为40~50岁的家长,有个法宝没用过?(合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简介:我是一只初中物理老师。每天清晨5:00起床,会发一篇儿考试提分方法,或青春期孩子教育总结,不整虚头巴脑的理论。
只欢迎愿为孩子走心、积极向上的家长关注;对孩子不走心,怨天尤人的朋友,就不要关注了!
我是柴森, 我在北京西城,我爱大北京!





作者:柴森



★正文




我教的都是中学生,初二到高三。



家长普遍都在40~50岁之间。好多家长都已是政界、或企事业单位里的干部或领导。



无论官职大小,多多少少都掌管着,一些20~30岁左右的年轻下属。



越有管理经验的家长,其实在管理自家孩子方面,一定会更得心应手、触类旁通!



但现实是:绝大部分家长,在管自家孩子时,其实很有能力,但自己不知道,且没啥耐心。



先说耐心:



没耐心的原因,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大城市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事儿太多,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很快。



家长既要辛苦工作,应付各种人,还要养家照顾孩子,每天要干的事儿太多!自然感到压力大,节奏快!



(而教育本来就是慢工作,教育行业也是个慢行业!



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做好自己,影响他人。无论是“影响”,还是“学习”本身,都是一个缓慢过程!



孩子本身,并无太大生存压力,顶多有点学习压力,所以日子节奏,相对来说慢。



因此,家长和学生,是处于不同的频道上。所以,反应在生活日常上,就是家长整天烦自家孩子,做事儿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磨磨唧唧,慢慢悠悠。。。



再说能力:



工作多年的家长,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能力,若运用到管孩子上,则超级强大。



但一般家长没意识到!



啥能力,就是:高情商!!!



40~50岁的家长,尤其男性家长,什么大场面没见过?什么棘手的破事儿没处理过?



尤其是自己的领域,干的风生水起的家长,则一定在为人处事方面,刚柔相济,很有分寸!



尤其是在琢磨“人”这方面,一定有很多心得和体会!



情商是啥?我自己的理解是:



第一是:控制情绪;



第二是:会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



但现实是:



我们在外面,比较高情商的原因是,外面是工作环境,会本能的控制。而经常和自己家小孩,有矛盾时,是在家里,是处于精神松弛的状态。



松弛状态下,情绪就容易占上峰,理智就容易站下风!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和家长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一些矛盾。



所以,这时候家长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逆反!“



试问:在工作单位时,我们绝大部分的家长朋友,会当着一个人的面,说另一个人的缺点吗?



当然不会!



可在教室里,在和老师沟通时,这种事情,就经常发生!



好多家长,都有过,当着老师的面,或者好多同学的面,在嘈杂的教室里,对老师说:”我们家孩子上课,容易走神,学习不踏实,麻烦您多盯着点儿,多提问提问,您多费心!“(甚至,还有怀疑自己孩子脑瓜儿笨的)



孩子心理咋想:太伤人了!妈,你赶紧走吧!



很多事儿,可以理解。家长们每天工作,都很累,各种KPI考核,各种竞争对手,各种O2O移动互联网红利,各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对自己行业的影响。



毕竟”变化“,就意味着”机会“!不管哪个行业,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发财,不是每天收入增加,而是某极短时间内,财富急剧增长,就那么一段时间,机会稍纵即逝!



所以,回到家中,往往很少心思放到自己的孩子上。



每晚回家,都八九、甚至十点了,孩子搁自己屋,闭着门做功课呢。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



等到快中考、高考了,才突然想到:得赶紧找找人,看看教育口儿的XXX,能不能帮上忙???



其实,就是在孩子身上的心思用的太少!尤其父亲!



当然,我所说的花心思,不是花”情绪“在孩子身上。不是督促他们完成作业,不是陪他们一起学。



而是运用,我们在社会上磨练出的高情商,即使看到自己孩子有很多不足,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且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说的接地气一点:要向揣摩上级一样揣摩孩子的心思,要向管理下级一样,引导孩子的思想,并点燃他们的斗志。



首先,第一步就是改善关系。弱化矛盾。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听和自己有矛盾的人的意见。。。



人都是理性+感性的综合动物。



青少年,尤其年级越小的孩子,都是感性远大于理性的。(真正非常理性的人,都是3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商人。)



即使,孩子认为爸妈说的对,但若与父母有矛盾,也不会照着去做。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若单位里有一个人和我们是竞争对手,竞争副局长的位置,他给我们的意见,我们会听从并执行吗?



咋改善关系?



第一是:看待孩子的眼光,要与时俱进。我们都会有一个错觉。就是孩子天天在身边,看不出变化。总是会突发一件事儿,让家长意识到:啊,原来孩子长大了。



有一句话,叫“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



这句话,表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疼惜!



但也折射出,一般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绝大多数情况,总是拿看孩子小时候时的眼光看孩子。



但孩子会长大,心智会变化。自己的主见会多。当家长还是用以前小时候的管教方法,去要求孩子时,就会出现矛盾。



家长就会出现:“孩子大了,就不听话了”的感悟。



孩子也会出现:“爸妈不理解我”这样的无奈!



其实,不是他们不听话了,是他们大了,自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更不要总是批评他们。社会心理学里有个波特定律——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得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从管理学角度讲,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最大的失误。



从家庭教育来讲,总盯着孩子的不足,也肯定是一个家长最大的失误。



其实,首先是需要家长改,而不是孩子改,总不能要求孩子的心智一直是小时候的状态!



咋改?



人的心理中,有这样一个特点:年幼的人,总想打扮的更加成熟,渴望长大。年长的人,总是打扮的显年轻,渴望别人将他(她)当年轻人。



人都是对自己没有的东西,无尽向往。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第1:要将青春期的孩子,尽可能的视为“大人”。(虽他们不是大人,但这是他们的心理诉求。我们至少要从形式上这样!)



第2:充分引导他们的选择,但若他们的选择与我们的不一样,却依然尊重他们的选择。



但有一句话,一定要说明:自己所做的决定,自己承担后果。做成了,该发展就发展,做错了,该认怂就认怂。大不了重新来过!



(这也是让他们学会做决定、学会承担后果!)



可能大人会说:孩子的抉择,有时是错的。难道,就让他去犯错吗?就眼睁睁的看着他掉坑里吗?



看大错,还是小错。



致命的大错,当然要制止。(孩子现在都精着儿呢,大是大非面前,一般不会犯错。)



小错,即使我们明知道,前面有坑,也要让他去尝试。



有些墙,得让孩子自己撞。有些坑,得让孩子自己掉。有些路,终究得让孩子自己去走。。。



因为这是每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不摔倒,他永远获得不了经验教训,他永远成长不了,他永远是个小屁孩儿。。。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成功人士,是依靠别人的指点,来获得成就的。



都是不断掉坑里,爬出来,不断总结,不断感悟,不断又掉坑里,又爬出来,一点点摸索、总结,获得成就的。



我家小朋友老喜欢光着脚跑来跑去。我就非常正经、严肃的跟她(才3岁半)说:光着脚,很容易摔,特别疼,摔出血了,我还得陪你去医院包扎、打针。反正后果,我已经告诉你了,穿不穿你自己看着办吧?



当天相安无事,第二天,果然晚上的时候,在洗手池呢,pia叽,她就躺地上了。。。



然后哇哇的、哇哇的哭。。。。



我确定没摔坏,顶多有点皮肉之苦后,我就搬了个小凳儿,坐她旁边,说:大点声儿,大点声儿,你上回哭的,比这大声多了!!!看来你今晚没吃饱啊。。。



孩子特别崩溃,我抱起她,再对她说:看,摔了吧。以后穿不穿鞋,你自己看着办就行了。。。。即使你还不穿,没事儿,爸爸依然会每次把你抱起来的。。。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反复写过一句话:学习、家庭教育的本质和成年人做事、做企业很多时候是非常像的。



这就如同,王石当年把万科的权利,一点点下放、移交给下属的团队一样。



有时非常明确能看到团队那样做,会犯错。但只要不致命。王石都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能这样。



因为不放手,不让下属团队摔打,不让他们跌倒,不磨练他们,他们就永远不会总结、不会进步。王石也就永远放不了权!



当然,只要不是致命错误,都是小错,就让他们磨练去好了。



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每一家企业的必经成长过程。



第二步:充分琢磨孩子的心理。



千万别认为这是什么难事儿。关键就看是否愿意花时间精力。



琢磨40~50岁的成年人心思容易,还是13~18岁的孩子心理容易,且这个孩子还是几乎天天见到的?



当然是小屁孩儿的容易。



孩子的世界,相对成年人毕竟单纯。



家、学校、辅导班、手机、电脑的QQ和几个小游戏、班里的几个小伙伴就构成了ta的世界。



若孩子成绩一般。其实是很可怜的。学校老师一般不待见ta,玩伴不多,父母天天逼着好好学。



心里也想着,自己能在哪方面牛一回,让小伙伴们,尤其是偷偷心里喜欢的某异性同学,刮目相看一次。



心里有很多小幻想,小思想,但努力奋斗毕竟又是孤独的,往往又下不了那决心,吃不了那苦。他们有时也恨自己,也经常是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



自己只能忙忙碌碌,应付应付作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疲疲沓沓的跟着学。说学的多差吧?倒也不至于。多好吧,也谈不上。



因此,家长要和他们站在同一战壕,努力琢磨自己的“战友”。多琢磨事儿,多琢磨“现象”,思考本质。瞅准时机,再帮ta,或者说,人家需要咱时,咱再帮!



比如,怎么突然喜欢就去上某个辅导班了?真的是去学习了吗?还是因为班里的某个漂亮女生去了,或者男生去了?



(那其实,这个辅导班,退了也罢,没什么意义)



比如:为什么写作业时,都是先写英语、语文,而最后写物理、数学呢?(很可能是,英语、语文更擅长,在孩子心理觉得容易。而物理、数学对ta来说比较难,人都是逃避困难的。)



比如:为什么ta写作业磨磨唧唧?(因为ta不会的多,一做老错。)



即,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深刻的去挖他们的内心诉求!自然就会知道,ta的需求点在哪里?痛点在哪里?



琢磨,归琢磨,但千万别天天盯着孩子。万一再把孩子盯毛了,那可就坏事儿了。



更不要为了孩子教育,班都不上了。请永远记得心理学上的刺猬理论——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千万不要回到原来的思路:爸妈挣钱这么不容易,养着你吃、养着你喝,周末都不舍得休息,还送你去辅导班,你说你怎么还不好好学呢???



切记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而永远不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



角度不同,采取的策略不同,效果也永远不同。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不成熟想法。我不是师范院校毕业,也不是公立学校老师,仅是一个小辅导班老师,但我和大量学生、家长聊过天,虽也没看过教育方面的书籍,但看过大量商业、心理学、人性方面的书籍,所以略懂一点。



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欢迎转发、装载!~




柴森:



我在个人微信朋友圈,更新了初中物理题型、技巧,春季班课堂笔记。您若需要,长按下图3秒,可加我。或直接添加微信号:15811046898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