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融合教育不仅在学校里,更在生活中!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关于融合,我们要明白其实是与孩子的能力息息相关的。


具备一定条件的特殊儿童,才适合融合到普通学校。


而除了学校融合,生活中我们其实还有6种融合方式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干预和融合。


在融合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改善,孩子们才能真正的与这个社会的主流融为一体。 




1

什么是融合教育?


很多家长以为,把特殊儿童扔到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去混,就叫融合;

或者把特殊儿童往人多的地方带,就叫融合;

或者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可以接纳个别特殊儿童到班里学习,就叫融合学校。


其实不然。


融合教育﹝Inclusion﹞,即,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运动,即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置在一起,为特殊儿童创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个理论的目标是,

创造一切条件,让特殊儿童无限接近同龄人,最终回归主流。


不是形式上和同龄人在一起,而是从本质上(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无限接近于普通儿童,从而达到融合。


融合的定义:

1.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2.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入普通班。

3.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许家成提出“所有自闭症谱系的儿童都应该在一个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最少限制环境是指将特殊儿童安置在尽可能融合的、更接近常态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理想的状态是,让不同层面的特殊孩子都能找到与自身程度相匹配进行融合教育的学校。


2

什么样的特殊孩子具备融合的条件?


不是所有的特殊孩子到了适龄年龄就能进入融合班学习(更可况融合班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家长需要了解对于特殊儿童,也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才适合融合到普通学校。


1)、基本没有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果有严重打人、推人、咬人等伤害行为,校方和其他儿童家长是不会同意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行为。

2)、有基本的服从能力,较少违拗行为
课堂主导者是老师,如果儿童不能服从老师的指令,情绪反抗,拒不服从,这样的社会性是无法做融合的。

3)、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一般身心年龄与同龄人差距不超过正负2年
比如,幼儿园中班是4岁儿童,特殊儿童若想融入,其评估的心智年龄不少于(4-2)岁,其实际年龄不大于(4+2)岁。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进入这个幼儿园融合,至少具备2岁的心智水平,孩子实际年龄不大于6岁。
如果差距太大,会因为心智能力差距太大而跟不上进度。

综上,关于学校的融合教育,会更适合社会性及智能较好的特殊儿童。



3

融合学校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1)学校及普通儿童可接纳特殊儿童
找到接纳孩子的融合学校,在现实中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就是艰难的一步了。


形式接纳容易,思想接纳不易。,即使在北京这样具有极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城市,也会有这样让人心痛的新闻屡见报端。


无奈的说,可能大多数的“融合机构”只是做到了形式接纳这一层。特殊儿童进去了,可能也仅仅是混日子,完全无法达成“融入主流”的实质。相当一部分的随班就读,实际上只是“随班混读”或者是“随班就座”,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了“就读”。


融合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2)学校具备特殊教育康复师师资
即便是特殊儿童去到普通学校,大多还是需要有专门的康复师进行陪读或辅导。如果没有这样的师资,或不允许陪读,那么融合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在机构干预得不错的孩子,可能到了幼儿园因为没有特教老师的辅助而导致能力急速下滑。

3)学校具备个别化教学能力
让特殊儿童全天每节课跟随普通儿童,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有些困难科目,甚至需要个别化辅导。

一方面,个别化教学需要单独的教室,另一方面,个别化教学需要单独的课程。


特殊儿童到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放在教室就行了,学校一定要有相应的支持系统。学校里面应设有资源教室,让特殊孩子在上完大课之后再回到资源教室里,接受专业教师授课的情绪调整、身体康复指导等小课。


这两方面,都需要康复师及老师共同协商制定。


4
入园前,家长要如何与校方沟通?


如果孩子整体能力接近普通儿童,但个别能力欠缺,比如注意力、语言表达、游戏能力等方面还跟不上,建议家长对校方老师如实说明欠缺的方面,让老师对孩子的相关能力多关注,多辅助。


如果孩子整体能力与普通儿童相差太远,也就是不具备第二条说的3点能力,那么,最好还是先在机构接受干预训练。



5

除了学校融合,还有哪些融合方式?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社会生活困难,通过实际生活刺激自闭症儿童神经结构发展,促使其克服神经发育损伤所造成的障碍。


简单来说,融合就是把我们的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干预,从特殊儿童堆儿里跳出来,归入普通儿童堆儿。


那么,融合就不局限于学校,小到你家小区的儿童玩耍,大到动物园等公共环境,到处都可以进行融合。


1)走出家庭
融合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家庭圈的保护,融入社会。很多儿童在家里还行,一出去,无论去哪儿就各种状况。


有报道,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大龄儿童没有经过科学干预,只能被家长锁在家里,这其实是另一种社会融合的丧失。

有一些确实是儿童本身能力弱,但更多的是家长的心态。

家长们若抱着怕人知道孩子情况的心理,那么孩子一辈子走不出家庭。想要孩子走出家庭,家长先要敢于走出家庭。


2)孩子进入康复学校,家长需努力学习

普通儿童一般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这是他们迈向社会化的第一步。而特殊儿童在3岁左右如果进不了幼儿园,就要选择合适的机构。


如果家长独立一人全天在家带孩子是有弊端的:一方面,家长本身能力不够,一人带孩子难免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儿童长期与一名固定家长在一起,会造成对某人的过分依赖,这本身就不利于社会化。

一个家长可以教孩子写字画画生活自理,但是,一个家长不能让孩子学会社会参照,遵守纪律,竞争意识等社会性内容,社会性必须在集体中体现。

因此,对于特殊儿童,进入专业的康复学校,是社会化的第一步。

同时,孩子在康复学校学习时,家长也要好好学习康复知识,为日后孩子融合做好理论及实践的准备。


家长的学习能力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家长掌握干预方法的重要性。

3)公共场所的融合练习(超市饭店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的干预训练,孩子在各方面都会有显著提升。此时,就可以逐渐让孩子进入有明确规则的公共场所,进行社会性融合练习了。

比如,饭店、超市等,都有较为明确的社会规则。让孩子学习这些生活中的社会规则,也是对孩子拥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可以多多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不断练习,从规则上提升融合度,从而让孩子建立更高的规则感、服从性、配合度。

4)1-2名同伴的家庭融合
家庭融合是最基础的,因为场所地点、社交内容、社交对象都是家长可掌控的。


当孩子的心智年龄达到2-3岁,可以为儿童寻找家庭同伴。最合适的家庭同伴可以从亲戚朋友甚至邻居中挑选,然后请到家里(这点威利爸爸也特别强调过哦)。


这里有个选择的小诀窍,大龄(比自己孩子大1-3岁)优先,小龄(比自己孩子小1-3岁)其次,最后才是同龄的小朋友。

因为大龄儿童能力强,有一定的照顾能力,会引领小孩子玩。但家长也要注意把握社交的节奏和内容。
比如,事先设计好家庭社交的主题,分玩具主题、积木搭城堡主题、火车运输主题、动画片角色扮演主题等等;

比如,事先与大龄儿童沟通好,要教弟弟(妹妹)玩,玩好有奖励,不能欺负弟弟(妹妹)等等。

而小龄儿童能力与自己孩子能力相当,可以一起玩平行游戏,即两人的社交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只需适时引导即可。

反而是同龄儿童最难,不但关系平等,而且存在互相竞争。这里面就有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处理,恐怕不是自闭症儿童能应付过来的。

自闭症孩子要过了大龄、小龄玩伴的管卡,才能最终实现和同龄人的家庭融合。 

5)1-2名同伴的社区融合
完成家庭融合项目后,再逐渐转移到社区,比如你家楼下玩耍的孩子们。
这时,家长可掌控的内容变少,对场所地点、社交内容、社交对象的掌控变少了,需要儿童自己灵活应对的内容变多了。

建议家长提前与熟悉的小朋友及家长们打好招呼,自己设计及组织游戏内容,把控节奏。

6)2名以上同伴的社交融合
如果经历了以上5个阶段,那自闭症儿童的能力及社会性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我们就可以增加儿童,创造多名儿童的社交环境。

比如,课外兴趣班。看看孩子有什么有兴趣的领域,着重培养,在培养兴趣的同时,结交小朋友。

比如,户外的充气的淘气堡或者室内游乐场。这些游乐场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朋友,性格、脾气、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方式各异。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哪些表现和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完-




提 个 醒


今晚7点30分


五彩鹿

×

张佩佩老师

李欣书老师


将通过微课堂与大家分享

有关自闭症有效干预方法


因为分享群已满100人

大家可以

▷ 互相拉家长朋友入群

▷ 或添加小助手微信号

13811773552

由小助手加您入群


晚上见啦~~




  


加入五彩鹿QQ群

一起交流 分享


家长培训班咨询群:580880964

星宝家长交流群:561431189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