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买志红:古浪孩子心中的乡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大靖明月微信平台2017年第16期第2

 “记得住家乡的山,记得住家乡的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每次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记忆乡愁》,聆听着结尾曲《乡愁》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我虽身处不在他乡,仅仅是把家从那片黄土地搬到了县城的框架楼内,每天还是驱车到家乡的小镇上的小学内上班,但随着天寒地冻把父母亲也接到了这通暖气的房子里,自然而然回家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去年也曾写过一篇教学随笔《教育岂能少了“乡愁”》,吐露过自己的乡愁教育情结,而今天毅然想叙一叙我的乡愁,我的教育梦。

《教育岂能少了“乡愁”》

文/买志红


离开村校到镇子上的中心小学工作已经3年了,每次回家都会路过我曾经工作了十年之久的村校,每次经过总会放慢车速看一看村校的变化,是一种留恋和眷顾之情总萦绕在我的心头,那份对养育过我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地方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无法释怀。

“乡愁”是一种思念,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份长久怀揣在心里的梦乡,也是夜晚望着窗外的月光心头泛起的点点跳动。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你身处异地他乡,还是云游四方,总会叶落归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如此,人亦如此。

想想初步登上讲台,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无疑是教育孩子们长大后别忘了故乡,这片土地虽然贫瘠,但却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更应该以回馈,我们和土地也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才能回找到自我的位置和最终的归宿。这是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去年暑假到北京参加培训时和张掖的一位校长共同去鸟巢参观,看到那来来往往的行人他发感慨的说:“北京是大城市,是大人物生活的地方,我们这些小人物还是生活在生我养我的小地方舒适些”。是啊!我们在家乡工作,亲人都在一起生活,情感的牵挂不会有太远的距离,在家乡工作责任感会更加强烈一些,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父老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上班、下班途中都会碰到他们,点个头,送上微笑,问声好,简单不过的问候,天天如此。正是这份情感的持续,对他们的孩子们不能不用功,每天都得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为下班途中就有可能碰到家长,理所当然他们就会问一些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所以了解孩子们的举动也就是我上班时必做的工作之一。时间长了,乡里乡亲也就对我有了新的认识,最基本的一句就是“他还管我的娃娃的里。”一句朴素的话语里折射出了对我的认可,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就成了我为之奋斗的乐园。

也许是出生和成长的基本都在家乡度过,除了在外面读过四年中专,我基本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也使得我上班后还是没有脱离家乡,就连上课都离不开乡音,比如说 “扬”字组词我会教给孩子们“扬场”这个词,也许字典里面找不到,但乡里的孩子们都明白“扬场”的意思,这无须做过多的解释。数学课堂上例举应用题也离不开乡音:一台拖拉机每天耕地7.5亩,3天可耕地多少亩?“亩”这个单位要比教材中的“公顷”能使学生更加清楚,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它接地气。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让孩子们仿写《我爱家乡的香瓜子》作文,乡里的孩子们不要说吃杨梅,可能连杨梅都没有见过,但香瓜子可是家乡的特产,孩子们从小就吃过,所以写出来得心应手。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教材也是力求照顾的每一片土地上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课本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更加熟悉家乡,作为教师大部分都是在家门口工作,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教育的大力发展各村校教师基本都是村里聘请的本村内上过高中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从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代课教师,我们这个年代在农村上过学的人,小学基本都是农村里的代课教师教出来的,他们是“扔下牛鞭拿起教鞭”,但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应付了事,他们能够领着微薄的工资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令人敬佩。,王老师就带领我全班同学去参观家乡的“边墙”,也就是那一次我知道了我们所谓的“边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啊!

有新闻报道:据统计我省教育强县——会宁县每年从外省市通过汇款方式寄来的钱有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之多。会宁的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可谓风靡全国,会宁通过教育的方式走出去了很多莘莘学子,但他们始终情系梓里,通过各种途径回报家乡。所以,作为一名在家乡讲台上耕耘的教育者,我们既要教育学生放眼世界还要教育他们热爱家乡。有一位家乡教育界的领导曾经说过:“家乡学校的校长应该让本村的教师担任,如果他在领导岗位上不好好工作,恐怕他的先辈都会受到群众的责骂。”是啊!乡愁就是一份责任,现在的教育可谓人才济济,教师队伍中高学历者比比皆是,但是怀揣乡愁的教师却越来越少了,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长大后也会渐渐地失去乡愁。

中国人自古讲究叶落归根,虽然外面的世界无限精彩,但远在他乡的游子总会衣锦还乡。但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始终记着家乡,用自己的努力来回馈家乡,不要在外面辛辛苦苦一辈子衣锦还乡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

买志红 :古浪一教师,淹城曾去游,常在文学走,相思不曾愁!(作者自题)

明月推介:买志红老师是古浪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担任校长一职。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自有见地。在工作之余,也涉猎文学,在儿童文学、评论文章等领域颇有建树。

文/买志红

编/大靖明月

本期内容作者稿酬由大靖韵达快递提供赞助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