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邓小南:历史的魅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本文摘自《激发学习热情展现历史魅力——历史系邓小南教授访谈》原载《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

讲出历史天然的吸引力


记者您认为历史教学中有哪些能够吸引人的东西


邓小南过去我曾经在一个中学代课。我发现那里的历史老师竟然能教的学生不喜欢历史觉得很奇怪就有跟她换换。我觉得历史天然就很能吸引人。小孩儿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不就是历史吗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为什么当这些故事连到一起就变成一个枯燥的学科呢我特别不能理解。

我觉得教历史就是要发挥它本来就能吸引人的那一面还有它厚重的一面。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可能对生活感兴趣从而很关心古人穿什么衣服怎么走路有的人对皇帝、喜欢研究怎么治理天下国家。不管哪方面的兴趣都可以从历史里面找到相应的材料或者说历史都会对你的兴趣有所回应。另外不管你的兴趣点是什么历史都是一个厚重的东西因为丰富的积淀而无比厚重。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灵魂有它自己的根。这种灵魂或根就是从这些厚重的东西里面呈现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本身浑然天成的特质。


感悟、思考历史


记者确实我也觉得高中之前学的历史就像流水账一样枯燥无味。《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本科生的基础课在教学中您是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觉和兴趣的呢


北大基本上是一个研究型大学所以像《中国古代史》这种主干基础课还是要引导学生往学术创新的路上走。首先不能把历史弄成死记硬背的东西历史是一个需要感悟的学科。历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脉络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脉络感。我们虽然是一段一段的讲历史但最终目标却不是把历史切成一块一块的豆腐块然后让学生抱着一堆积木回去。所以讲完一章或者一个段落之后我都会让大家回过头去想一想。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的变革从延续的角度我们要知道哪些因素对历史的演进和变迁发生了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前期的制度调整或再创了是来自于什么推动力对后期有什么影响。

历史有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提法凸显出来的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到武则天我们会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现在的女性研究者也很为之自豪。但是武则天有没有可能突破当时整体的秩序框架我觉得如果武则天当年有办法的话她一定会把她的性别改掉。一个事实上并不愿意接受自己女性身份的女皇帝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些常见的历史问题。

历史学就是要用史料来说明问题但光有史料也不行要有逻辑的贯穿要有问题意识的统领。这些年发现了很多新的史料比如新出土的帛书或竹简这些材料如何解读进一步还原历史都有内在的逻辑性。我们也应该把新的考古发现及时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术前沿的情况也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学术前沿一类是新的材料还有一类就是新的学术研究包括学界的论文和专著。这些内容其实都很多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看的话不啻于知识爆炸”,想把握住很难。我们要向学生介绍哪些是应该优先阅读的学术精华。我介绍的可能是数十年以前的经典也可能是这些年的新成就。对于学界的新观点我经常会提醒学生思考新研究为什么会得出新的认识是因为有新材料还是因为有新的思考角度呢

对于同一个问题这位先生这样认识那位先生那样认识在课上我会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异同。讨论课上把学生按照他们不同的观点分成组让他们充分准备之后各抒己见。学生讨论往往是此起彼伏非常踊跃。有一些东西也会阐发的很深正常上课不可能讲到的细致内容都提出来了。可以看出他们在课下看了很多东西真正动了脑筋。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有一些比较简单我就会提醒他们到什么地方去找工具书、查资料自己去寻找答案有的问题我会肯定说提得不错但还要进一步让大家讨论应该如何解释。我想所谓的创新能力首先是提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的追问就能把比较表层的问题通过逻辑的延伸进行深化这其实就是创新的前提。


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记者这样的讨论课每学期一般会有几次这么多学生如何组织


一个学期大约有十六周课课堂讨论会有三次前两次是分组讨论最后一次是大班讨论这都是为了鼓励学生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大班讨论很难开展因为50多个学生只有100分钟的时间。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有参与感自始至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力的提升保持对历史的兴趣从而逐渐培养起一种自信。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就把学生分成几组,10来个人一组让我的几位研究生各自带一组每周课后我会专门抽出时间各组轮流分别进行讨论答疑。我也说明不点名不提问不测验就是自由讨论自愿参加。我们研究中心有个电脑室每周五下午都有一组学生到这里来除非我恰好有事否则都会参与他们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来有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次次都来。


记者每个组带头的研究生都是正式的助教吗


按学校规定八十个人的课只设一个助教所以就请我的研究生来帮忙了。



记者您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呢


考试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开卷考试也包括小组讨论、集体汇报有时候我也让学生写缩写、述评以训练他们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期末考试是闭卷占一半的分数。课堂上的听讲他们的思考、表述、集体合作都能有一个机会能够呈现整个呈现的结果便构成他们这个学期的分数。这个分数应该是学生综合能力和各种努力的结果。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力求交互性努力调度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基础课上会让学生替老师出一套考卷学生会觉得很有自主性。在出考卷的过程中为了把握重点他们会把这个学期学过的内容认真梳理一遍。


记者您让学生出的考题会在考试时采用吗


一般不会更主要的是一种学术训练方法因为聪明的学生会做题智慧的学生会出题”,这是调动自主性、换位思考的一种培养方式。我在台湾成功大学教书的那一年有一个学生出的考卷竟然有图文并茂的十二页纸他真是特别有兴趣特别下功夫。即便重点不很突出也有效消化了教学内容。学生出考卷的时候我都跟学生说不用写上答案只要问题清楚就可以但每次都有学生写出答案因为出了这题以后意犹未尽非写出答案来不可。这不但体现出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我了解在学生心目中什么内容是重要的。


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记者您觉得历史系的学生哪方面能力最重要


那就是处理材料的能力。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会让学生对一些学术经典进行缩写如果原著是三十万字要用三千字把它写出来。这就要有一个把握的功夫必须真正理解了那三十万字才能写出这三千字来。专题课上我可能会让学生写综述若干著述都讲这个问题他们分别是怎么研究的各自的长短是什么如果你研究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办这样就又往前走了一步。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要写学年论文用五千至八千字写一篇小论文这就是综合能力训练了。四年级会有毕业论文学术上的要求更高一些也是对四年的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总结。

历史系大概有一半学生继续读研究生另一半就投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了。历史学训练的处理材料的能力不光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工作能力的体现。你去当秘书要找材料、处理材料你当领导也得大量审阅、处理材料。很多工作实质上都是处理材料而且从历史中也能学到经验和思维方法所以我觉得历史系的学生干实际工作还是很有优势的。我自己的学生不仅有当教师的、做公务员的、开公司的、办实业的干什么的都有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出色的。


关于通选课教学


记者在教学上与专业基础课有什么不同吗


这门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院系所以也是一个多学科互动的平台。我记得在一次讨论课上学生联系老师讲过的内容说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喜欢吃寒食散”,这是当时士人的集体时尚一个化学系的学生用PPT演示了寒食散的配方列出了化学分子式并解释其中的哪些成分能给人带来快感。大家都觉得非常有趣。

另外各个系科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们都会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很多质疑。比如我在课堂上讲到唐代的律令格式、法典体系会讲到当时如何把儒家的原则引入到法家的体系里面来。这时候法律系的学生会谈到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有时候我会说到理学、道学的问题哲学系的学生就会讲他们专业的老师是怎么理解理学的。这样学生的意见就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我的理解在下一次讲的时候我可能会考虑他们的认识角度并适当调整讲课的内容。


大学历史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记者您对我们当下的历史教育以及学科建设方面有什么意见吗


我觉得学校的教学体制还是有很大调整的空间。现在都说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跟国际接轨我觉得最重要的接轨是体制运行方式的接轨。学校行政化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健全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术的判断标准。

在这个接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兴利除弊我们既有的优势要考虑怎么发扬。在中国古代史领域我们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到世界承认。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想学中国古代史都是去日本、台湾没有人到我们这儿来即便来也都是来找材料的。这些年就不一样了有一些对话的议题都是我们先提出来的我们的一些研究方向也牵动着世界性的研究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北大具有世界优势的学科并不是很多不该任其自生自灭但学校似乎缺乏相关意识没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具体教学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质量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师评价体系。现在的教师教学时数有要求质量却因人而异某种程度上说只是凭良心做事。

研究型大学应该提倡更有针对性的小班教学。即便小班教学保证不了小班讨论总可以吧但像前面提到的八十个人的课只设一个助教而且连讨论的教学场地也难找结果就是鼓励照本宣科、应付式的教学。

另外在学生培养方法上还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国内大学教育的针对性不够视野也不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国外研究生会有不同的field,一个做中国史的学生一定要有历史以外的第二研究领域他可以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这样学术视野会比较开阔。其实我们也很想做但这不是一个系能做起来的必须通过学校层面的努力才能打通系科之间的壁垒。


记者大众历史知识的来源往往不是客观的学术研究而是历史小说之类的东西。比如对于三国人们熟悉的不是《三国志》而是《三国演义》。您对公众的历史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受过历史学学术训练的人要积极介入大众历史、大众史学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清高、不掺和不掺和就是把阵地让给别人了。以前可能会觉得做大众史学是在自贬身价我觉得应该改变这样一种观念。在台湾有些人就专门做这种大众史学做史学的普及教育并且都是一流的学者。但是大陆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成型的圈子。


记者那您觉得公众有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念对社会有不良影响吗学术界有没有这种必要去纠正这种大众对历史的错误理解


还是有责任的。当然有一些细枝末节上的错误都不太要紧他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或者他理解错了也好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有一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我没看过《百家讲坛》很多人都跟我抱怨说宋史讲的太不像话不顾一些史学基本原则而出格了。专业的历史学研究者要有责任感如果口才不错还是值得去做这种事情的我也一直鼓励别人去参与这种工作。


记者我们的采访就到这里再次感谢邓老师



===================


采访记者郭九苓申超

采访时间:20101224下午4:30-6:00

文字编辑王玉彬郭九苓

定稿时间:2011313经邓小南老师审阅同意。




邓小南教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