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面孔 | 北小营这位高跷疯丫头,真容竟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新朋友】点击上面标题下面蓝字 “北青社区报(顺义版)” 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按钮,将本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本报讯(记者 单艳平)“我们都是高跷上长大的孩子。”在顺义区北小营镇大胡营村,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组成的高跷队,每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开始了本村、邻村的踩街演出。今年22岁的帅小伙王涛便是这个高跷队的成员之一。

王涛扮演的疯丫头

王涛:苦练14年,曾从1.25米的高跷上摔下来

“看别人走高跷,觉得好玩、刺激。”8岁时,王涛便跟着哥哥和妈妈学习技艺,如今,他已经22岁了。从练习上跷到真正演出,王涛摔过无数次,“摔了再爬起来,谁还没摔过几次,学骑自行车还得摔呢!”王涛对此轻描淡写,但从王涛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14年间,他为了苦练技艺,吃了不少苦。“摔得最惨的一次,是从1.25高的高跷上摔下来,脸直接着地。”王涛说,几年前走会时,村民热情高涨,高跷队的队员们被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圈,村民们越高兴,队员们越起劲,结果王涛没注意前方的地面是个斜坡,直直地跪在了地上,几个师傅前后接都没接着。那次把大伙儿吓坏了,他摔的瞬间,整个高跷会场一片静寂。

  

 “我最喜欢扮演疯丫头,喜庆!”大胡营高跷规属文跷,由12人组成:驼驼、舞扇、卖豆、醉鬼、疯丫头、文扇、渔翁、樵夫、头锣、二锣、头鼓和二鼓。王涛最喜欢疯丫头一角色,红色花上衣,粉色长裙,落肩小长辫,把油彩抹在脸上,扮丑自己。“只要穿上一身行头,踩上高跷,就能立刻兴奋起来。”如今,王涛凭借呆傻可爱、活泼机灵的形象,赢得了众人的喜爱。王涛说,村民们看开心了,他们的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动作、记唱词都特别快。”带领王涛学习高跷技艺的师傅说,王涛悟性高、入门快、记性好,无论唱词还是动作,练习几遍就能完整表演,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表演惟妙惟肖,让老辈人心里觉得既骄傲又踏实。如今,王涛已是高跷队里二三档的负责人,带领高跷队里年龄小的成员学习本领、传承技艺。

母亲: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断在我们手里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玩意儿,不能断在咱手里呀。”王涛的母亲是高跷队的一员,如今上岁数了,踩街演出的次数少了,但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王涛却深深爱上了这项技艺。


“村民们对高跷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北小营镇大胡营村村委会书记徐立红称,大胡营村的高跷已有300年历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跷腿长和曲调高而远近闻名。虽然曾经中断,但近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村民时常怀念旧时高跷走街的热闹情景。2008年,村民李成华、胡殿文、王静生、刘福来、刘庆云、李连生等老辈人牵头,重新组建起大胡营高跷队,在北京市“赵全营杯”民间花卉大赛上一亮相就惊艳全场,捧回来个二等奖。可是,老哥儿几个都上了岁数,不可能一直这样舞下去。


目前,大胡营村里会高跷的有1000多人,近年来,村里打造了十余副小跷,30厘米高,村里十多个孩子报名参加,最大的22岁,最小的8岁,将来高跷传承已经后继有人。

追溯:大胡营村高跷起源于明代

提起大胡营村的高跷队,这还要从大胡营高跷的历史说起。据传,大胡营高跷起源于明代,明朝中期,南方吴姓商人帮助组建高跷等档花会。清朝中期,因顺义发生严重的水灾,致使四档花会停止数年。后有徐姓村民,恢复了四档花会,大胡营高跷基本形式至此固定,延续至今。

王涛“疯丫头”的形象深入人心

王涛的表演赢得了众人的喜爱


王涛生活照

大胡营村委会珍藏的百年老跷和百年老鼓

大胡营高跷队参加北小营镇文艺汇演


大胡营高跷队队员的服装

大胡营高跷队走会后合影留念

大胡营高跷队获得的荣誉

编辑/冯爽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