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展江:生时报业繁茂,如今几近独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Text | 展江

Via | 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自2003年创刊以来,新京报始终不忘初心、不负作为一家媒体的使命,坚持“品质源于责任”的理念,生产出一篇篇优质重磅报道,成为业界标杆。这十三年,又是传播形态不断迭代更新、风起云涌的十三年,面对新的传播生态,新京报积极考虑自身应如何以一种新的姿态嵌入这个全新的传播生态链条当中,在内容形态、报道方式、平台建设上不断突破,在转型与蜕变之路上尝试种种可能。


新京报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学界业界各位导师、同僚出谋划策、鼓与呼的印迹,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值新京报十三周年之际,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约稿各位专家、学者,讲述他们所看到的新京报十三年,聊聊他们与新京报的故事。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展江。在他眼中,新京报的13年,是怎样的是13年?新京报变了还是没变?一起听他讲述他所看到的新京报十三年,聊聊他与新京报的故事。



回首2003年,互联网虽然在经历了一次低潮后回升,世界范围内依然是传统媒体的天下,无论是话语权掌控和释放,还是媒介经济业绩。在美国,,陷入该报“152年报史的低谷”,但是依然如日中天:上一年凭借911事件及其后续报道和评论,一举拿下普利策新闻奖14项中的7项,创下了空前的纪录。


那个时候,“媒体融合”还是个新词,人们普遍相信,,互联网尚不构成对传统媒体的威胁。在国内,门户网站刚刚兴起,借助转载报纸的信息而只是有“搭便车”嫌疑的后起之秀。


在媒体环境和影响力方面,2003年前后正是时评和调查性报道的高峰时节,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到都市类媒体,,。


就北京而言,那个时候报业如日中天,、《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五六家都市报构成了一道媒介景观,细分着读者市场,也做大和切割了广告大糕,颇有一点类似列宁所言“帝国主义已经把世界市场瓜分完毕”的状貌。


这一年的11月,一份叫《新京报》的后来者问世了。这对于北京报业市场而言,颇有点像“公牛闯进了瓷器店”:你如何定位?作为都市报,一直靠平民读者支撑,再走平民路线,能立足吗?而如果走中高端路线,那似乎就不是都市报了。


这对于《新京报》来说,还真是一个悖论。从创刊时起,虽然号称“负责报道一切”,虽有南方报纸的基因,但《新京报》似乎走的确不是《南方都市报》的高度覆盖市场的路线,而是中高端路线。问题就来了:这种前所未有的都市报路线可行吗?


《新京报》面世不久的时间段,大概是比较艰难的时候,因为它闯入了一个“貌似瓜分完的市场”,当时的《新京报》,获得了一个特殊口碑:大学生最喜欢的报纸,似乎叫好不叫座。以至有专家担心,这种活法不能持续。


记得我在2005年前后写过一篇文章,称《新京报》是“小报形式,大报气质”。但据新京报的朋友介绍,新京报以2000万元启动,到创办第三年就实现了盈利,2009年就已经稳居早报市场第一把交椅。可是我完全不清楚那个艰难岁月他们是如何走过的,希望以后在报社高层的回忆录中能够读到。


到了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时候了,纸媒一路走衰,据说现在是雪崩、断崖。然而13年后的《新京报》,旗下内容产品形态包括文字、图片、3D动漫、新闻视频直播等,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市场化媒体中最大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不但肌体康健,而且是有尊严地活着,这至少在北京、可能在全国几近一枝独秀。一旦掌握政经、文化主导权的精英认可,生存压力骤减。


在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新京报》?


我以为是持续的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并以此激活公共领域:高扬新闻专业主义,以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包括时政新闻)构成的深度报道以及切中时代需求和痛点的时评打动精英读者,也因此赢得了市场。


如戴自更社长所言,在顺境中和逆境中坚守那种理想主义与智慧实践相结合的初心,是新京报持续的高品质的有数量规模的内容生产的真正支撑。


 


荐读: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合作、投稿:发邮件至xjbcmyj@163.com

或加小编微信:quxiadeyu请注明来意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 | | | |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