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幸福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胡麻的天空》

秀英奶奶 绘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4月第1

 

今天在图书馆新书架上偶然发现这本书,随手翻了一下,很感兴趣,借回来后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看完了。

刚开始看书名,以为“胡麻”指的是胡奶奶,因为广州人叫奶奶作“嫲嫲”,而作者是秀英奶奶,所以我才这样推断。读了之后才发现不是这样。书中有一篇文章介绍胡麻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植物。

秀英奶奶,1947年生,只读过一年半的书,这位将近七十岁的老奶奶怎么会写这本书呢?看了前言和后记之后,我知道了。她在上海的二儿子和儿媳为了帮助她摆脱孤独烦闷的生活,教她用画画的方式做自然笔记。

可是这样一个老太太,她不仅学会了用画画的方式做自然笔记,还学会了写字、照相、上网、用QQ聊天和发博客,最后她还把自己的成果出版成为了我眼前的这本书。她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在我的经验中,老人学习的能力是很差的,即使是像我公公这种退休的大学教授,也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多次教他上网浏览网页,教他用智能手机上微信等等,最终都没有成功,更不要说是这样一位类似于文盲的老奶奶了。可是,这位老奶奶不仅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竟然还出书了。

她是怎样做到的呢?我总结出两方面原因来。

首先是她儿子和儿媳的耐心教育。她的儿子儿媳可是费了很多时间和耐心来教她,还把她的作品传上网,投稿到报纸上,增强她的信心。老人家学东西也确实是慢,学上网会了一点,第二天连电脑怎么开都忘了,于是他们一遍一遍地教。正是他们的这种耐心与执着,让这位老太太学会了电脑,有了博客,还会视频聊天。她画的画就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

其次就是老太太本身也想学,而且她还有不服输的毅力。她说:“‘牛头不烂,多费两炉柴炭’。只要天天学,我不信我学不会。”为了学认字,她把一本《新华字典》都翻烂了。

就是在外在和内在两种力量的推动下,秀英奶奶逐渐成长起来。

看了这些,我有两方面的感触。

一是惭愧。秀英奶奶的儿子吕永林在后记里说:“什么才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关心、爱戴,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只要能力所及,此乃理所当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应该为父母创造一片能够属于他们的天空。说句大不敬的话: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父母创造儿女,儿女也要‘创造父母’。”这让我想到,孝敬父母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赡养父母,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第二重境界是常回家看看,关心他们,并且对他们和颜悦色,不嫌弃他们保守落后反应迟钝,给予他们精神的安慰;第三重境界就是帮助他们创造丰富的精神世界,耐心地教育父母,使他们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反思自己,我只能说勉强做到第二重境界。现实中估计情况差不多,能做到第二重境界的子女已不容易,能做到第三重境界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是羡慕。秀英奶奶无疑是幸福的,不仅有孝敬的子女,还拥有精彩的晚年生活。她的儿媳在后记中说她的婆婆原先是“爱絮叨,爱流眼泪”,被悲伤的往事掩盖,到上海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比较压抑。但跟着儿媳学习记“自然笔记”之后,秀英奶奶身体好了,手渐渐不抖了,心思也越来越澄澈,脑子灵泛了,记忆力好了,认识了很多朋友,还影响了自己的朋友和妹妹也来学习记“自然笔记”,还跟着儿媳去做志愿者。总之,她的晚年生活有声有色,充满乐趣。这让我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幸福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做人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幸福,而最好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让自己拥有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


 

接下来谈谈秀英奶奶这本书的特色吧。

  图文并茂。

  精致淡雅的绘画搭配质朴自然的文字,就形成了秀英奶奶的自然日记。这些绘画在专业人士看来也许不怎么样,但在我看来已经画得非常好了。花草树木、房子高山、牲畜人物,都有着精细的线条和淡雅的颜色,让人赏心悦目。语言则多是口语,非常浅易,夹杂了不少方言俗语,读这样的文字,就好像在听秀英奶奶细细讲述她的世界与生活,让人倍感亲切自然。

  情感真挚。

  秀英奶奶1947年出生,经历过1960年的灾难,但她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却没有多少苦痛,更多的是满足与感恩。她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包含亲情,写自己的养的驴子骡子小猫小狗小鸡,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地方特色。

  一是体现在秀英奶奶的语言表达上,方言俗语别有韵味。二是体现在具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上。麦子、胡麻、糜子、糖菜、瓜、葵花、红柳、哈莫儿、芨芨草、野菜等等,为我们展现了与南方截然不同的自然景物。另外还有各种面食,如枣山山、花馍馍、扁娃娃、背锅子、大厚烙饼、馅饼、锅贴子、面人人等等,让人垂涎欲滴。还有糜子秆子做的笤帚,红柳编的篓子、篮子、箩头,用芨芨草做的刷墙刷子、洗锅刷子、扫帚等等。这些东西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人与自然的和谐。

  秀英奶奶非常喜欢花花草草,她画了很多植物,各种各样的花、叶、枝干,她喜欢它们的形状、颜色,观察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她养过很多家畜,骡子、小狼狗、拐子鸡在她的笔下非常生动活泼。有一段特别有趣:“每天我从地头回来,一开大门,鸡也跑来了,羊也跑来了,猫从屋里也跑来往我腿上蹭了。猪吼了,骡子叫了,猫也吵了,我把猫抱上哄它,‘咪呼咪呼,小咪呼’,它就不吵了。等我进了家,羊也卧下了,猪也不吼了,鸡也跑开了”动物们对秀英奶奶的亲近和那热闹非凡的场面真让人羡慕啊!

生活的艰难。

尽管秀英奶奶并没有在书中抱怨,但我们还是从中感受到了一些生活的艰难。最令人难忘的是《番茄》那篇,她提到河套人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量种番茄,卖给番茄加工厂,排队要排几里长,白天排队等着,晚上就睡在四轮车底下,一等就是三四天,人不敢离开,不然被别人挤到后面,而且番茄一天一个价,轮到你时可能就跌价了。另外还有写割麦子,写打葵花等等农业生产情景,也是让人感叹农民生活的艰难。

用秀英奶奶的儿子吕永林在后记中的话来总结:“母亲笔下,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在静静流淌,一位农村老人六十年的自然情怀与社会记忆在静静流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被闭合的天空与情感世界在静静呈现。这是一位老年人送给自己和他人的心灵福利,这是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是一片湛蓝的胡麻的天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