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为什么你的职场只有同事,没有朋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music



文 | 七芊


读者问我在北京工作是否在工作里与同事成为真正的朋友,她希望我写篇文章来讲讲社会里如何结交朋友,对待同事的问题。

 

工作里到底有没有可能同周围的同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这个话题不久前在赤兔上引发热议。

 

读者的回复无外乎两种,一种咬死说肯定没有,一种犹豫说有,但是不断在为这种友谊增加前提,比如没有利益关系,比如要有度等等。

 

可见大多数人心里,同事和朋友都分的很开,甚至工作上认识的人也和朋友有相当的差距。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同事产生了心理芥蒂?




 1 工作环境,业务内容的不同,造就了思维模式的不同,沟通交流产生相当的障碍。


领英的总裁沈博阳曾经举例说过去相识的一位百度糯米的高管能力很强,但是做事总是谨言慎行,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两个人交流之后发现,这源于这位高管之前的工作经历,真的是步步险恶,死人堆里一点一点爬上来,所以自然而言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和做事风格。

 

人的经历决定了ta的思维,这种不同的思维造就了对同一句话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结果。

 

过去一次和同事讨论项目工作,她无意中聊到了一个男记者,说对方正好要跳槽去同事之前的公司,我随口夸了这位记者几句,说他不但人长得好,稿子写得也有个人特点。


同事之前在国企工作,工作之余的主要爱好就是牵线搭桥,虽然我只是单纯地出于传播的角度夸了这个男记者,结果同事却理解成我对这个男记者有意思,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他真的是个好男人,收了他可以。


连这种不经意间小事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更不要说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应对新的时代需求,一起交流开会了。


如果你对朋友的定义是百分之百理解你说的话,很显然,这种友谊在职场里期待值过高。

 


2 玩笑传播,无责任心

 

年底做世界大会的时候,发布会现场,一位男同事跑去引导媒体入场,手上的烟一时没有来的及熄灭,便请一位女同事帮忙拿一下。


恰巧直属boss路过,看到女孩拿烟之后,便开玩笑说:你居然抽烟。女同事哭笑不得,玩笑解释了几句,误会解开,还把boss逗得哈哈大笑。

 

本以为事情就过去了,结果,不久,整层办公室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女孩抽烟。经常拿这个事来打趣她。

 

同事离婚,心情压抑,无人倾诉找了个看上去最不会说闲话的老前辈诉苦。


一次下班和老前辈同行,说道同事最近对接的栏目组节目特别好,上线流量很高,老前辈无意之中就说出了他离婚的事情。后来也没多长时间,全办公区的人都知道他离婚了。

 

在传播消息的层面,同事之间往往没有责任心的玩笑传播,他们并不知道一件你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究竟有多种重要,也并不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就是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玩笑,所以没有守口如瓶的责任心。


大多数人都认为既然这个事情可以说给我听,那么传不传播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如果把朋友的定义为替你保守秘密,倾听你全部的抱怨和委屈,理解你的掏心掏肺,那么很显然,你又有了过高的期待。

 


3 感知偏差

 

过去对接国际业务的两个女同事非常投缘,她们都是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来在美国留学的学校还是邻居,两个人审美相当,共同语言很多。

 

其中一个经常在ins和微博上晒出与另一个的互动状态,还有偶尔周末一起下午茶的照片。很是开心。

 

结果另一个却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只是同事,不是特别熟。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友谊的感知偏差,你把对方当成了很好的朋友,对方对你其实只是个熟人。


所以,如果你把友谊定位成我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我,那显然又在增加自己失望的砝码

 


4 超过十个人的公司没有办法实现扁平化管理,和上司做亲密朋友很有风险。

 

都说职场扁平化管理,但是在哪个进入正轨的公司不分级别,那些有头有脸的创业公司,稍有点起色,就会有了管理模式。

 

一个级别升到另一个级别有多难,大家可想而知, 所谓的leader ,工资也会比普通员工高上不少,就算不高,业余的补贴也会好上很多。

 

中国实现扁平化管理,只能说在做事的态度上,没有那么官腔,但是在领导力上,永远要尊重你的boss和leader。

 

见过一个特别自命不凡的毕业生,上来就要整改公司的业务,经常否定boss和leader的决定,拿出一套似是而非的方案,没多久就被同事冷落,最后申请辞职了。

 

所以如果你渴望与boss和leader成为朋友的前提就是按照他的心意干活。渴望一开始就和boss勾肩搭背,平等交流,风险很大,得不偿失。

 


职场上是可以交到真心朋友的,但要适当降低期待,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交友策略,成年人也有成年人的交友策略,简单把朋友定义成掏心窝子的对象,看到谁都希望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想让对方无时无刻不理解自己,肯定自己,替自己保守秘密,是很不成熟的一种做法。


要及时成长,适应社会交友的“度”和方式。

 

不妨把朋友分类也做的全面一些,酒肉朋友,旅行朋友,知心朋友,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好,合理利用和发挥他人身上的优点,长进自己,而不是去想方设法地防备对方,慢慢封闭自己。


慢慢会发现,看到别人的好,朋友就渐渐多了起来,人缘也会好起来。


《你从未真正拼过》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只有菜鸟才想着撕。


我至今在工作领域里结交到的好朋友,有一些确实是身边的同事。


这些朋友拥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彼此了解,这种了解来源于共事时候的风格和态度,来源于文字的展示,来源于很多类似的经历和共同的立场。


所以说一个人交友的过程是慢慢展示自己获得认可和支持的过程。


那些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正确展示自己,上却想要和周围人成为朋友,获得别人的尊重理解,是一种很任性的不可取态度。


先稳定你的工作,让别人知道你的标签,知道你的可利用价值,再稳定你的性格和爱好,让别人了解你的长处,任何一个环境都会喜欢那些认真做事,且懂礼貌,活得有滋味的人。


不要渴望和所有人成为朋友,也不要拒绝所有工作领域的同事成为自己的朋友,掏心的朋友不要太多,更不要把这个作为衡量朋友的标准。


如果你过去的朋友是承受你发泄的心情,给予你温暖和鼓励。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要知道朋友是什么,是一个阶段可以同行的人。


内容经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

七芊


专栏作家,作品详见知音,读者,豆瓣专栏,写温暖的文字,揉碎坚硬的固执。


公众号:七芊物语


微博:七芊


❤  


编辑:静静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