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康震:让孩子知道,读书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 | 讲座摘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欢迎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出品的“好老师”微信,点击标题下方的“好老师”可以订阅哦! 


 

有些书,会让我们感同身受泪流满面。


有些书,会让我们深陷其中充满想象。


有些书,会让我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因可能很简单。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康震老师在2016新教育年会上说,读书就是读自己。

 

读和自己有关系的书

小时候有一个习惯,看完三国演义以后,在院子里面和小朋友讲故事,故事都是自己想象的。有一些是后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张飞后代,曹操后代等等。他们重新进行了一番较量,其实就是一边想象一边讲,喜欢扮演。


为什么我们可以产生这个扮演效果?主要是因为书写的很好,书中故事讲的很好。我们现在不仅要鼓励阅读,还要鼓励创造故事的那个人。如果我读的过程当中感觉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这个书是失败的。我们都是成年人,任何人都喜欢读自己感兴趣、跟自己有关系的书。


在书里找到自己的秘密

西游记里面所有的人都会变。孙悟空变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变一座山,就是一座山,变成一条鱼,就是一条鱼,但变成人的时候就麻烦了。有一次变成一个人,露出衣服,身上都是猴毛。有一次变成一个庙,但是尾巴没有地方放。二郎神一看就是很随意地变,想变一个旗杆子,庙后面就是一个旗杆子。猪八戒变的姑娘总是有些肥胖。总之,人物都在变化,而变化都是为了可以躲避或者隐藏。但总有一个东西不可以变,孙悟空虽然最善变,但变人只可以变脸面,变不了里面。


取经就是一个克服缺点和错误的过程。比如说,唐僧为什么取经?他本来是如来佛的第二大弟子,后来在西天听如来佛讲法的时候,行为不轨,不遵守纪律,如来佛生气了,将其贬到东方,化成了法师。孙悟空,就是恶人子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的真言。他当了齐天大圣,不守国法、家规,组织上面就决定,先把他关起来一段时间。但是,他是有才华、有理想的,只是这个才能没有用在正道上。


天庭把犯错的人聚到一起是让他们做一件善事。但是,这个善事很难做成,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看他们到底表现如何。在这个团队里面只有一个人,唐僧,但他本质是个盲人,他求佛向善的意志最坚决,心智却最不健全。一个不健全的人带了一群动物界精英走上求佛道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经常看西游记的时候很有感慨,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团队,我们每个人都犯过错误,最后在做事过程当中克服缺点和错误。


孙悟空是初级阶段,只有不停地变,才可以斗得过别人。玉皇大帝没变过,如来佛没变过,观音菩萨变成老婆婆,这里面隐藏着比较深的人生道理。唐僧象征着理想,孙悟空象征着勇敢、坚定。猪八戒色心很重,但是,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


简单来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怎么由自发走向自觉,怎么由自觉走向觉他的过程。所以,我们读书就是读自己。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在书里面找到自己的秘密,也可以在书里面找到自己的形象、性格和特点。


读到的礼仪用在自己身上

书要读精,关键是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香港片里面写到,孔子上朝,在门外和上级聊天;和同级聊天的时候,神情自然并且放松;跟下级聊天的时候,态度非常的亲切。孔子这种对待上级,平级,下级的态度是一种礼仪,是一种规矩。当时是一个等级非常深远的社会,但孔子对待上级不卑不亢。


国君来的时候,孔子快步走过国君位置,表示尊重。在跟国君对话的时候,他显得很谨慎,但是非常的坚实,很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是必须遵守的礼仪,合乎规范又合乎情理,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规矩。


很多小说上面有过这样的描写,有一些人家虽然很穷,但是房子里面总是干干净净的。有一些人虽然穿的很破烂,但是补丁是整整齐齐的。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理想,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气,反映了一个人对于生活的基本态度。


现在我们强调吃饭的时候,要坐的端,要敬长者。我们讲礼仪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有秩序,秩序不是限制是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在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努力地发挥才能,整个社会局面就会显得比较和谐。


看书是在跟自己进行对话

人类与动物一个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是有信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制造工具这件事情不是单一性的行为,是群体性行为。宗教怎么来的?信仰怎么来的?社会制度怎么产生的?这些很多的概念,首先都是通过幻想虚构出来的。


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一个人有一次赶夜路遇上了鬼,他问鬼:“你是谁?”鬼说:“我是鬼。”鬼反问:“你又是谁?”人说:“我也是鬼。”两人都去市场便一起前往,鬼说:“步行太劳累,我们可以轮流背着走。”鬼先把人背了几里路,说:“你太重,恐怕不是鬼吧?”人说:“我才死,所以很重。”人又把鬼背到肩上,鬼一点重量也没有。人又问鬼说:“我刚死,不知鬼都有些什么畏忌?”鬼说:“唯独不喜欢别人吐唾沫。”路上遇到了一条河,人就让鬼先踏过去,鬼过河完全听不到水响。人自己踏水时,却发出哗哗的响声。鬼这时又问:“为什么会发出响声?”人说;“才死的鬼不会趟水,你不要大惊小怪。”快要到市场的时候,人把鬼背起来举到头顶上,紧紧地掐住他。鬼大声叫,要求下来,人不听他的,一直来到市场的中心,把鬼扔到了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人把羊卖掉,又怕它再有变化,就把唾沫吐在它身上。人卖羊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才从市场离去。 


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人不害怕鬼的故事,而是一个说实话的鬼被说谎的人卖了的故事。

人害怕鬼,鬼伤害人,这都是人自己造成的。读书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选择一本书都是在选择自己,每个人看书的时候都是在跟自己进行对话。你从书里面可以得到多少知识?一本书可以启发你多少想法?都是你对待这个世界的观点。鬼并不存在,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结

读书就是读自己,我们做任何事情,想任何事情,都是基于自身的发展,或者基于孩子。从教育者角度来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个最糟糕的主题。主体完全看不见,嘴巴也说不出来,但是,主体有巨大的潜能,这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预料到的。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读书对他来讲完全是内心的一种需求。

 



文章整理自 “2016新教育年会”康震演讲,内容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实习编辑:杜京虹

责任编辑:方艺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