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讲书丨在京城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飞芒君看后不免自惭形秽:“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飞芒君不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职业病蔓延全身,至于国术之精神更是一问三不知。

 

说个题外话,飞芒君曾被迫和国际友人比拼乒乓球,屡战屡败,甚是丢人。但实在是运动细胞有限,把乒乓球练出中国人水准怕是不太可能,但至少在理论上能与人打上一二回合也是好的。


对于国术,同理。虽然很羡慕飞檐走壁、力能移山,但自知不是那块料,唯有向《武林外传》里的秀才学习,争取用知识的力量弘扬国术精神吧。 


为你讲书(点击收听)



刘晚苍早年没接受过新式教育,他的观念和做派都是受长辈、同辈等周边人的影响。他一生长期身处藏龙卧虎的北京城里,别无所好,业余时间身体力行地接续了老北京城里谭腿、太极、八卦等多个门派的练功传统。

 

刘晚苍一生见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阅历丰富,眼界也随之高明。他在日常生活和日积月累的练功过程中,凭着良知把德性都体会到身上,为人本分、正派、仁爱、和善,做事讲理,不昧良心。在技艺上慎重吸取众家之长,形成了“沉粘古朴、灵潜宏伟”的自身风范。

 



在过去的北京城里,很多人都称刘晚苍为“刘三爷”。见过刘晚苍的人,都说他功夫好,能将人发出两三丈远而不伤人,发与被发者皆身心愉悦,不觉痛苦,谈笑风生。而且,他的为人做事也很有份儿,都说他德高。

 

过去人都说“德高艺才能高”,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说,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德即人道。假如说一个人真正明了“道”,甚至不需思虑而行为自然合乎“道理”,那么,他自然就是真正的有“德”。

 



刘晚苍一生都在琢磨太极二元对立统一的平衡关系,特别在推手发放中有很深的体会。由此推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般是保持相互平衡,而对待不合理的人与事,则是保持自身的平衡并破坏对方平衡。

 

如何才能从心所欲地处理平衡关系呢?

 

古人经验概括起来,便是要明于“道”而合其“理”,即知晓阴阳、虚实、动静、刚柔、有无,知行合一。

 



听起来很玄,要做到本应不难,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正因其简之又简,损之又损,与一般思维反向,所以才玄而难为。

 

然而,虚空而无根便为浮。其根处,在内即是丹田,在外为腰。所以,传为张三丰所作《十三势歌》中就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便是刘晚苍说的,功夫不在外面的样式,而在内在的气势。

 

《孟子》所言“善养吾浩然之气”,也便是《中庸》所讲的“致中和”,后来王阳明说是“致良知”,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好的心态,或者说气息顺畅、问心无愧的心理感受,有所不顺即顺势调整,便是“道法自然”的自然而然。

 

心态时时处处保持静定中和的话,便能达到自身及与外界的平衡。

 



太极功夫的一句经验之言“站住中定,往开里打”,要是从理学上说就是把向外有所欲求的私心定住,“反求诸己”,凭良心感知来做人做事。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太极工夫中,能“中定”,才敢于彻底“松净”,只有“松净”才能发挥“虚”“空”“无”的妙用,“舍己从人”,感知灵敏,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才能“引进落空”。至于发不发放,全由他自己掌握。

 

《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有“无为”“不争”的需要,这样,心里才觉着顺畅、对劲,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形无象”,一切外在形象都是顺应对方之势而变化出的,变化的目的仍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虚无,而使对方落空。

 



在“中定”与“松净”以外,如要时时处处顺遂,还要“圆活”。

 

《庄子》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极拳论》讲:“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被刘晚苍运用纯熟的“滚轮效应”,从腰的圆转到小臂的里卷外翻,在对方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虚实转换,使对方拔根失重,如坠于十里云雾,这其中便蕴涵着圆融之智。

 

在发放时,要达到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效果,还要“劲整”,实际能做到“松”而有“中”,放下手臂,求于腰腿,不整自整,因而本不需特别强调。

 

功夫归结起来,便是如上“松”“中”“圆”。由此可千变万化,而万变不离其宗。



 

只有明于“道”,合乎“理”,才可能有“德”,功夫才可能纯正。否则,思维不转换,气质不变化,顶多是好狠斗勇的拳脚力量与技巧,养成争强好胜、贪求外在的心性。

 

心性不正,久必成病,且拳病难改,因那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功夫不能盲修瞎练,练对了是修为,练反了却毁人。

 

而对于高明的老师来说,无非是教人做个好人,这本也没有什么保守、自秘可言。所以,刘晚苍一向以仁爱之心待人,有教无类,有问必答。

 



不过,他教人始终保持着一个风格,就是不多讲,又绝不是故意保守不讲,而多是让人从他身上体会和从练中自悟,以让工夫真正上身。问到了,他都会讲得很好;问不到,就还要自己去慢慢下工夫体会。否则,易如《孟子·公孙丑》所讲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要想更多地了解刘晚苍,还是翻开这本书,从那些实在的言语和具体的事例中仔细品味、静心感悟吧。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