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语言】老愚:《新华字典》切断了中华文化之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演讲”,可快速订阅我们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余,陕西省人也。但我一直不明白“陕西”是什么意思,山西在太行之西,山东在太行以东,一目了然。“陕西”二字何意焉?有陕西必有陕东,其分界线何在?看遍陕西地名,无一处有“陕”字。在陕西境内遍寻不着,在临省河南倒是发现了一个“陕县”,尽管觉得这县名怪异,冥冥中似乎与陕西有关,但也不敢把它和陕西的“陕”勾连在一起。

   大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陕”——指陕西,中国官方钦定的《新华字典》这样解释“陕西”——我国的一省。至于“秦”,前者释义有二:一为姓,一特指陕西;后者则更干脆:陕西省的别称。在权威词典里转了一圈,我还是弄不明白,“陕”“秦”二字的真义。

   在我漫长的求学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中文系毕业,从未有获知“陕”“秦”二字原始信息的机缘,乡愁因无知而愈加浓郁。

   当胡赳赳拿来泛黄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并告知这是胡适先生的启蒙之书后,我心里立时有了一个疑问:他能为我释疑么?若能,则可出。翻开,在卷一行政区划与地名部分,一眼便看到了“陕”“秦”二字并置的画面,编者释“陕”曰:“周成王时,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盖以陕为分界处,今省称陕西,即召公所治地也。其地自古为帝王之宅,周以龙兴,秦以虎视,自汉以后,皆称关中。诚天府之雄也,而新疆陇蜀尤必以此为咽喉。” 据历史记载,秦于公元前390年置陕县,公元前225年,魏被秦所灭,陕县归秦,隶属三川郡。西汉时,陕县归弘农郡。北魏于公元487年置陕州,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陕县均属陕州。清在1724年升其为直隶州,1913年废州置县。在胡适、茅盾他们使用该书时,因有“陕州”存焉,所谓“陕”,即指该地,不会让人再做他解。

   即使到了现代,陕州也一直存在。因为有“陕州”的存在,人们总是容易辨认陕西的来源的。

   1957年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悉数淹没,古陕州被水库城市“三门峡市”所替代,唯一的遗存“陕县”成为该市管辖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因为这一系列变故,陕西之“陕”变得不可捉摸。

   小时候,听说本人所在扶风县域北部有一个“召公公社”,居吾家五泉公社区区二十公里,心里颇为奇怪:“召公”何许人也?

   胡适们习读的启蒙书这样论“秦”:“今陕西省皆秦国地也,宜禾,故字从禾,古称上腴,历代都之长安,繁富甲于天下,今省城西安府即长安也。”秦的本义也出来了,我眼前翻滚起八百里秦川的麦浪。当代学者左民安先生说“秦”是会意字,本义即“粮食”,莫非也由此而来?兰州大学数学教授张自强先生认为,“秦”的本义是把粮食放进容器里,即酿酒。后两说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或许正是个好补充。

   唯一的遗憾是,“陕”字的本义尚无着落。求助《说文解字》,得解:陕,隘也。即险要不易通行之地。至此,心里的疑问悉数冰释。“陕西”一名,源于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指的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经由宋的陕西路、元的陕西行省,明的陕西布政司,到清代陕甘分治,陕西省的行政区划大致确定下来。

   如今的陕县保存了一根三米五高的“分陕石柱”,据说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据各类专家考证,该青色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

   作为一个陕西人,现在总算明白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省籍之根。

   有了心得,我便寻找《新华字典》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异同。发现却令人大吃一惊。

   请看对胡适先生老家安徽的解释。官方通用字典的解释是:安徽,安徽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别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安徽,安庆府与徽州府之合称也;皖,地名,古皖国在今安徽境,故称该省曰皖。

   对“京”“都”二字的解释,就更让人诧异了。

   《新华字典》释“京”:“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新华字典》释“都”:“首都,全国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大城市;姓。”《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都”:“天子所宫曰都,大都,都门;总也,美盛也,故以为天子所宫之名。”

   若地名难以说明问题,那就不妨看看对几个简单的字的释义。

   天。《新华字典》释义有六:地面以上的高空;自然的;日;气候;季节、时节;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居住的地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至高无上曰天”,然后对十一岁以上学生这样解释天空——“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俞远则愈薄。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物,《新华字典》解释有二:东西;“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为,凡生天地之间者皆曰物,分动物、植物、矿物。

   最有意思的,是对“党”的解释。

   《新华字典》的首要义项是:“,在我国特指中国”,第二义项为——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第三义项为偏袒,最后一个是——旧时指亲族,如父党、母党、妻党。《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这是对十岁以下,对十一岁以上的更进一步:“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前者没有知识,自始至终不告诉读者“党”的本义,由近及远远而无根;后者由知识生发意义,令人信服。

   随手举几例,均可现出现行通用字典与清末人文常识的根本区别。

   对字的释义彻底切断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同时也阻断了世界文明的传输。在释义过程中,他们一一剔除宗教信仰,刈除想象力及其对万物的热情,强行注入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染料,由此以来,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几乎都变成了僵尸——你从中很难获得多少文化养分,却极易被其扭曲的阐释所洗脑:知道得越多,你就离真知和真相越远;他们刻意隔断字词的历史文化联系,其注释原则是以今日之义为义,今日之用为用,将知识阉割成为死知识,阻断与历史的联系,并阻止你去发生联系;每一个汉字,都变得那么枯燥、乏味。人与历史文化生动、天然的联系,就这样活生生断裂了。

   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面前,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文盲。

   出版于1901年的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他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读了,你就会明白陈丹青先生那句欣喜不已的话:“现在的孩子看到这部书,不知要该多开心了。”

老愚:从认字开始重回中华文化母体

尊敬的C先生:您好。

   非常理解您看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后的心情,恐怕类似于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这是长期置身于文化隔绝环境下的人都会有的喜悦,原来中华文化的根就在那里,作为一个弃儿,我们有重回母体的幸福感。

   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化命运的时候,别忘了还有台湾和香港,大陆只是一个文化颓败的例子。

   源自苏联的这场所谓革命,颠倒人伦、常识,最终断送了中华文化。,因为其作为背离普世文明和人性常理,自然需要笔杆子们构筑一个为暴力伦理圆场的理论体系,落实在文化上,便是各种强辩不休的教义,用被刻意歪曲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解释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和文化,并以之统治人们的思想。

   他们当然不会放过使用广泛的字典,。由叶圣陶主持的新华辞书社于1953年出版了《新华字典》。肩负“规范现代汉语”和“扫除文盲”重任的字典在1957年定型后,成为“新中国”思想塑造工程的基石。可以说,统治者用这个字典建立了一个他们所需要的“新世界”。

   虽历经修订,不断删除“过时”的词汇与释义,被官方称为“小型汉语语文辞书典范”、“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小型汉语字典”的《新华字典》,仍旧是一个顽固的意识形态标本。其主要功用依旧在维护摇摇欲坠的思想帝国。有使用经历的人都明白,《新华字典》不是一个独立、客观的语义世界,它是一本充满偏见和盲点的大杂烩。用得愈多,你获得的就愈少;愈是相信,离真知和真理愈远。我们和《新华字典》就是这么一个近乎荒谬的关系。

   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

   首先,它用自己所拼凑的“马克思主义”那副有色眼镜看万事万物,不承认其他信仰和主义的存在,解释世界是独断的,因独断而野蛮而荒唐。在否认灵魂和多元精神的裁判者眼里,世界是枯燥、无味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由革命逻辑决定的。他们对字的释义是封闭的。

   试举几例。比如“神”,《新华字典》这样解释: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被他们崇拜的人死后的所谓精灵——举的例证是“无神论”和“不信鬼神”。迷信又是什么呢?——“盲目地信仰和崇拜,特指信仰神仙鬼怪。”这是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将宗教与迷信等同,以蔑视的口吻讽刺一切信众,而且视鬼神一体。这样的释义,在我看来,已属于精神施暴,冒犯了无数善良的人们。他们对“灵”的解释亦如此:第一、二义项为有灵验,聪明,其次才是“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灵”,这两个关乎每一个人精神需求的字,被粗暴地流放到卑贱之地。

   其次,它切断了与文化的天然联系,挤干了几乎所有的历史信息,一个个汉字孤零零地俯首称臣,任由注释者打扮。

   比如“国”字,第一个义项是“国家”:“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自行消亡;。、劳动人民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互相支持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思想。”——然后才是第二义项——“属于本国的,国货、国歌。”——一个多么可怕的解释,对国家和国民关系的理解完全是基于列宁、斯大林那一套暴力论逻辑,由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后者服从前者,国家凌驾于国民之上。避而不谈国家的契约论等现代概念,无宪法、政体等基本文明要素。至于国际主义,更是一个单相思的笑话,中小学师生若以此观念寻求通道,岂不要被看成精神病吗?至于第二个义项,又是以外延解释本义的老伎俩。

   您翻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一,即可看到晚晴文化人对“国”的解释:邦也;古域字,或在口中谓之国,大曰邦,小曰国。在此之外,还介绍了一个历史知识:“筑城为守者曰城郭之国,其不立城马上为国者曰行国。”

   哪个能让我们明白“国”的真实含义?

   再说说“政”字。《新华字典》释义是:1、,还是以词组解释基本义的老套路,问题是,?、、社会集团、个人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何为“国家生活”?什么叫“经济的集中体现”?一堆原教旨马克思主义概念堆砌在一起,读者对“政”字岂不望而生畏?2、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3、指集体的事务,举例有家政、校政。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是:音正,所以正人者曰政;正国者曰国政,正家者曰家政,引申之凡上所施于下者皆谓之政,故虽弊政、虐政亦以政称。简洁准确,含义丰富。

   还有“仁”。《新华字典》三个义项分别为:同情、友爱;敬辞;果核的最内部分。这些跟“仁”字有何相干?请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爱之所由出也,仁义、仁爱;人心也,仁由心出,故果实之发于心者,亦谓之仁,如俗称杏仁桃仁皆是。”

   再其次,他们不仅仅割断传统文化,还设置了防火墙,汉字好像可怜的人质,与现代文明无关。比如,“议”字,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里除了解释字义为“定事之宜也,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紧接着便有了“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议,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在《新华字典》里,对该字仅有这样的解释——“表明意见的言论,商议、讨论。”至于“议会”一词,那是绝不会有的。

   另外,或许由于修养欠缺,《新华字典》对字的解释,时见粗陋、生硬,让人不得要领,字与字细微但根本的差别,几乎被抹杀殆尽。

   比如“谈”,其释义为:说,对话;言论;——用“说”解释“谈”,何以区分二字的界限?“对话”又是什么意思?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样解释:“对语曰谈;谈者和悦而言也,谈必两人相对,故世以围棋为手谈,即取两人相对之义。”

   比如“诗”,《新华字典》解释道:“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用韵,可以歌咏朗诵。”《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文之用韵者曰诗;诗经为孔子所删定,凡三百十一篇,自汉而后衍为五七言诸体,至唐而以之取士。”

   比如“淫”,《新华字典》解释为:“过多,过甚;在男女关系上态度或行为不正当的;放纵;迷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曰:“平地出水曰,淫者,过而不知止也。故引申之凡有所好而沉溺其中者曰淫,逞其欲而不肯自制者亦曰淫。假借为婬,谓男女不以礼相交也。”

   飞机失事,有人在微博上贴了一个《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祈”字的释义:“婉求曰祈;有灾变而呼号告神以求福也,引申之凡有求请皆曰祈。”文下配有一副求雨图,百姓分立两旁,一吏行礼如仪,虔诚哀告,看起来非常有趣。打开同样是为中小学生识字用的《新华字典》,解释仅聊聊数语:“向神求福;请求。”一比照,差距立显:前者重点在“婉求”“因灾变而呼告”,后者则变成一般性请求,省略了态度和原因。

   二者的区别还不止于此。因为目的迥异,《新华字典》着眼于统制思想,由自诩为宇宙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字做脑切除手术,以所谓科学之刃刈除其活泼有趣的枝桠,必然呈现出机械、僵化、枯燥、生硬的面目。看看《新华字典》对“漆”字的解释:“各种黏液状涂料的统称,可分为天然漆和人造漆两大类;漆树,落叶乔木,用树皮里的黏汁制成的涂料就是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又是如何释“桼”的呢?“木汁可以漆物,生桼、熟桼。”对漆树的解释文质彬彬,令人神往:“桼树高二三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六七月间,以竹筒钉入木中取汁。或以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滴汁则成漆。用以饰物美观。”旁有一图,茂盛的漆树树干上悬挂着两只取漆竹筒。二者的解释高下立判:前者枯燥无味,后者生动有趣。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长大的孩子们对世界的印象和感知,与我们这些被《新华字典》塑化的人,其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最难容忍的是,《新华字典》的编篡者凭藉真理在握的道德优越感,用“旧时”一词轻飘飘割断了字与文化母体的脐带联系,将其置于荒原上任人轻薄。最滑稽的是,对“坏”的词义,一概以自己的前政敌为例,比如,,;,因而把国说成‘党国’”。

   老乡,不知您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汉字突然热起来了,步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尘,河南卫视集合了于丹、高晓松等一干评委,开启“汉字英雄”大赛。有一个题目是让选手写表示鸟的字,一女选手写出“乌”字,竟遭到全体评委否决。评委们或许都没有翻过《新华字典》,“乌”字本义即指乌鸦这种鸟,“乌”乃乌鸦的简称,它当然是一种鸟啊。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乌”只有黑的义项,便决绝而权威地冤枉了那位女选手。在《新华字典》的释义里,黑色位列第二义项。即便如此,若没有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我们就很难明白“乌”的确切含义。这套胡适先生当年发蒙用的工具书这样说:“雅之孝者为乌,今统名为乌鸦。”该字典对十一岁以上孩子细说其义:“不纯黑不反哺者为雅;白项而群飞者为时雅;大而纯黑反哺者为乌,孝鸟也。”如此一来,谁还能将“乌”“鸦”混为一谈呢!因通身漆黑,人们看不到它的眼睛,故而乌不点睛。如果“乌”不是鸟,在评委们眼中,什么样的鸟才算是鸟?

   在我看来,建立在简化字基础上的各类听写比拼节目,都是伪文化建设,因为他们只是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更多更生僻的字,却并不理解其字义。根源在于,因为使用简化字系统,无法还原一个字的原始风貌,无根之字自然难以作为工具之用,只好用生字解释生字,使用者陷入一个自循环系统里不知所云。

   这些年,文化界刮起了一股“回到民国”的强劲之风,我视之为文化寻根。在中华文化大河之外被迫流浪了一个甲子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决绝地走上了回归之旅。我感觉,“回到民国”还远远不够,《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不是已经把我们带到晚清了么?若要走得更远,比如宋唐汉秦周,甚至更远,我们就不能不从认字开始。认正体字——我不用“繁体字”这个可笑的概念,老祖宗所创造的汉字是正体字——堂堂正正,永生不灭。

   即颂春祺!

   2014年3月13日夜于北京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答同乡C先生的来信。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