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拼读法,全语言法,IPA,我们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欢迎来到来宜英语。周三的悦拼悦读单元与大家见面之前,我们用两篇文章对教学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理论探讨是会枯燥些,但我习惯在讨论具体教学之前搞清楚立场,因为教学活动中的艺术与成效都是有形或无形的教学理念或方法作用的结果。继上周的文章,本周,我们探讨融合自然拼读法和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科学证据。

阅读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复杂心理语言活动,阅读的一大基石是词汇。熟练读者一生至少要阅读几百万个词语(包括默读词汇和朗读词汇),这些词汇通过在人脑中的编码加工影响人们的阅读活动。心理语言学家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若干理论模型。近年来,大量以拼音文字(由字母组成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专注于词汇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编码处理过程。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双通道模型的发展。

双通道模型的兴起源于传统双通道模型(Dual route hypothesis to reading)的提出。心理词典(mind lexicon)是这个模式中的重要概念,所谓“词典”或“词库”其实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保存在人脑中的一部词典(lexicon),它存储了大量的词条(entry),每个词条又包含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信息。心理词典不是按字母的顺序编排的,而是分门别类地将信息储存在各自的词形词库,语音词库和语义词库中。实验表明,随着词汇从被动接收发展到主动使用,学习者的心理词典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势态。双通道理论认为,在词汇的语音与语义获得的过程中存在两条不同的通道:词典通道非词典通道。前者是视觉刺激(print)经过词形(单词长什么样)分析orthographic analysis 后直接进入心理词典,并激活相应的词条以及该词条所包含的信息,从而获得语义和语音;后者是视觉刺激经过初级加工后不通过心理词典,而是直接激活相关的“形音”规则(Grapheme-Phoneme Rules),通过对“形音”规则的运用整合获得语音(speech),然后由语音激活与之相关的语义表征,从而获得语义。这一通道实质上是一条“形音义”通道。双通道理论认为,在词汇加工的过程中,这两条通道的加工是并行的,词汇加工的结果取决于速度更快的通道的加工。

传统双通道模型解释了阅读中词汇的通达,得到了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借助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人们根据传统双通路模型探讨了大脑进行词汇阅读加工的神经机制。人们在阅读的时候,首先由大脑的初级视觉皮层来对输入的词进行加工,接着在左侧颞枕结合部进行词汇预处理。然后,经过词典通道或非词典通道进行加工。非词典通道包括左侧颞叶和额叶区域(包括布洛卡区),将字母或单词转换成声音,实现形音转换,读出单词后再通达语义。这种形----音转换关系取决于语言的透明程度。例如,西班牙语透明程度高,字母组合在不同的单词中发音一致,因此通过非词典通道加工;而英语透明程度低,字母组合在不同的单词中发音不一致,需要经过词典通道,在词形与语义之间进行(语义通达)转换。

传统双通道模型虽然能够比较成功地解释许多实验结果,但是也一直受到质疑和挑战。在发展过程中,传统双通道模型逐步加强了自身的修正和完善,形成了后来的双通道瀑布式模型(a Dual rout cascaded model, DRC)。在语音通达机制上,DRC模型认为从视觉词刺激的获得到语音输出的通道有三条:(1)由语义获得语音;(2)视觉刺激直接激活心理词典中的语音表征;(3)拼音文字可以不需要心理词典信息,而凭借其特有的形----音对应规则直接激活语音。DRC模型局限于视觉词认知加工领域,而忽略了听觉词的认知加工,因此无法对听觉通道以及跨视听通道的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词汇习得所涉及的两类编码主要为词形编码orthographic code(即单词长什么样儿)和语音编码phonological code(即单词发什么音)。针对经典双通道模型存在的不足,Grainger等人在DRC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听觉通道的词汇认知加工,并在词形表征和语音表征通道上分离出亚词汇水平和词汇水平,从而建构了双通道交互激活模型(bi-mod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BIAM)。BIMA是目前探究词汇加工活动、描绘词汇加工蓝图的最具解释与说服力的重要理论。下面在BIAM词汇认知模型图的基础上,来宜妈妈以视觉词(visual word)cake的认知加工为例简单说明。

1.阅读从书面材料上看到cake,首先激活视觉特征群(V-features),即"V-特征",将单词分解为四个字母识别。

2."V-特征"进一步激活词形编码单元(O-units),将单词解码为c,a,k,e的字母外形信息和c,a,k,e在单词中的排列位置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早期词形编码。

3.早期编码后,信息激活传至词形----语音交互面(O--P),cake的词形表征“c-a-k-e”与相应的语音表征/k-ei-k/相互映射, 即i视觉词刺激cake可以迅速激活词汇语音表征(包括音素单元) /k-ei-k/。

4.语音表征 /k-ei-k/一方面可以跟词形表征c-a-k-e交互作用,从而影响视觉词汇的识别过程(这个过程中各种拼读和拼写规则逐渐习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激活整词语音表征/keik/来影响词汇加工。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意识到了,机械照搬自然拼读法,我们中国的孩子是能见词就能读,听音就能写,但读或写的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就不大清楚,之后也很难记住。


我们依然要回归传统的全语言教学法寻找出路,回归常见的以活动或话题为线索组织单元材料的各种教材,在这些贴近生活的语言素材中,结合听、说、写等语言活动来实践拼读教学法,而不是将发音与词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孤立在真实语言环境之外。

本人不主张过分依赖拼读教学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拼读教学法本身规则繁多,而即使你想尽办法记住了这些规则, 它们的适用性是不一定的。有学者的一项儿童早期阅读研究得出了以下数据,大家可以做一参照。这篇附文的标题是:也许“规则“不是拼读教学法的正确打开方式。大家所看到的加下划线的数字即被统计的发音规则的信度。

三十几条洋洋洒洒列完,这还只是拼读法所授规则的冰山一角。而本书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对于这些拼读规则,如果你没有完全的认识,无法去解释清楚或举出例子,但你却依然会阅读,那为什么要把这些规则教给孩子们呢?不管在拼读法与全语言教学法喧嚣的论战中,这种言论是否有失偏颇,我们都会警惕地问自己,为孩子选择方法,我们选对了么?

回忆我自己学习英语的路程,我觉得,很多经典的方法还是要坚持的。这里所说的经典,就是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IPA),是用于为全世界所有语言注音的符号系统。 他是大家所熟悉的跟着词典音标学发音的传统学习方法。当然,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朋友来说,不要说查英文词典,就是查新华字典,都是有难度的。加上跟拼读教学法比起来,传统的IPA 语音教学更为枯燥,所以我的建议是入门阶段教授简单的发音规则,帮助孩子提高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和积累单词的乐趣。教授发音规则的同时不能忽视发音的准确性,可结合IPA训练材料为孩子进行正音训练。等孩子对元音、辅音和组合发音规则都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将孩子习得的发音与IPA符号体系对接。IPA材料的优势是由于诞生较早(1888年,由国际语音协会制定),服务范围广泛至全球,因此相关的资源不胜枚举。有了音频,视频以及发音图解,我们对每个音的准确度把握就更有信心了。


今天的理论探讨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在这里,我特别要对看了我第一篇文章,误以为我要跟大家“约”在自然拼读班的朋友说声抱歉。是我的标题误导了大家。事实上我的意图是让大家理性对待自然拼读法,也让今天的三位大咖约一下^,^。下一周三,我们约在悦拼悦读第一期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