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莫言:饥饿、孤独、自卑,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扇万能之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麦家理想谷

来源:麦家理想谷(ID:mai1964)


他在21岁之前,费尽心思想要逃离家乡。因为那里充满了饥饿、孤独,让他自卑。但当他真的离开了家乡,才发现最初的那些记忆,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扇万能之门。


在他57岁的时候,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他是莫言。


麦家说,小说家会讲故事很重要。莫言,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01 童年,在心理和身体上烙下印记


海明威曾说,一个不幸的童年是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必要条件。

 

1955年2月17日,曾经名为管谟业的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乡。他是大家族里的第四个孩子,除了自己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还跟叔叔一家住在一起,此后,婶婶又生了三个儿子,全家十三口人挤在五间土房子里。

 

3岁的时候,,此后,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吃饭问题成了农村的头等大事。

 

△位于县城南关村的莫言旧居。莫言婚后曾在此居住多年,他前期的部分作品便是在这里创作完成


对于童年的记忆,是饿,是永远吃不饱。那个时候不但没有粮食,甚至连田地里,那些难以下咽的野菜团子,长着刺儿的都被人挖去吃光了。令人最幸福的零食就是奶奶分的一小片红薯干,他和姐姐会抢着吃。

 

当然,在那个年代,肉,更是“奢侈品”。等到莫言十五六岁的时候,才有机会“放开肚皮吃肉”。有一次,大队里杀猪,莫言的父亲买了十几斤肉。那种猪肉被称为是“米粒猪”,这种猪肉是患病的死猪的肉,对人的身体会有很大的危害,但是价格便宜,所以还是会有很多穷人抢着买。


那时,大人天天忙着干活,一天到晚想的是怎么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几乎没有欢声笑语和温暖可言。

 

这是莫言最初的一波记忆,至今,莫言仍然对食物保留着一种天然的敬畏。

 

后来,他将这种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印记,写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02 读书成痴,人生早就埋下了伏笔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莫言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因为,他组织同学们撕了学校的东西,。莫言被清除出了学校。由于升初中需要贫下中农子弟的推荐,他只能下地务农。

 

虽然不能上学,但莫言并没有放弃读书。童年的记忆除了饥饿还有一个特殊的回忆,那就是书。虽然,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失学了,但是他从小就迷恋阅读,阅读带给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时的农村,既无电视,也少有收音机,连电影都很少看到,生活很枯燥乏味。尽管热爱阅读,莫言小时候能接触书的机会并不多。


后来,他回忆说:别人用眼睛看书的时候,他是在用耳朵“阅读”。

 

“阅读”什么?就是听村里的老人讲各种故事,鬼怪妖狐、历史传奇、土匪好汉,哪个地方曾经有过战斗,哪个地方曾经出现过稀奇古怪的人物,哪个地方发生过骇人听闻的灾难等等。这些后来都变成莫言小说的素材,他把听到的基本都写到了小说里。


小时候,为了能读到一本好书。莫言也是“费尽心机”。有一次,发现有一个同学家里有套绘本图的《封神演义》,莫言喜欢的不得了,但是,同学又不肯给看。后来,终于想了个法子:帮同学推磨。

 

那个时候农村吃饭自家都会有个小石墨,用来磨碎粮食。同学们放学后都要在家里推磨,一天不推磨就没饭吃,但是劳动又是最令大家厌烦的。于是,莫言就帮助同学推磨,来换得看书的机会。


莫言说,那个同学也很霸道,会对自己说“你推10圈看一页,再推10圈看一页。”


他对阅读的痴迷不仅这一次。有一次,莫言借了别人的《青春之歌》,对方要求第二天就归还。他于是抱着书就钻进草垛看,不顾家里养着的羊,宁愿晚上挨揍,也要把书看完。

 

后来的莫言,实实在在的成了一个“书痴“。他把周围的熟人家、老师同学的书都借来看了。实在没书可读了,他连家里糊在墙上的旧报纸也看。报纸看完,莫言就翻《新华字典》,试图把它背下来,把一本《新华字典》翻得稀烂。


那个时候,莫言曾听人说,济南一位写小说的作家,生活非常腐败,一天可以吃三顿饺子。


从此,莫言便在心中埋下了写作的愿望,他祈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发表小说,也能顿顿吃上肥得流油的肉饺子。更祈愿,有一天能逃离这里。

 

03 他想要逃离的地方,最后成了一扇万能之门

 

在21岁之前,莫言所想的、所努力的,就是为了能够逃离家乡,逃离饥饿、孤独、自卑,以及大家庭生活中的压抑,为此他尝试过各种办法。

 

那时候的农村孩子想要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考大学,另一条路是当兵。对于考大学这条路,当时,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哥,是莫言的榜样。

 

,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按政策莫言或许还有点机会,但现实中大学招生名额很少,不等到村一级就被瓜分完毕,莫言一直也没有真正获得过这样的机会。



村里人知道他在做“大学白日梦”,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生产队里的贫农代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你这样的能上得了大学,连圈里的猪也能上。”

 

考大学无门,那只剩下当兵。但是,从17岁开始,莫言年年报名,年年体检,却从未成功,不是体检不合格,就是政审不合格。

 

直到1976年,才出现了转机。这一年是莫言第四年报名参军,家里人花费了不少功夫,一向爱打报告的生产队领导和贫农代表们都外出打工了,天时地利人和,莫言终于如愿当了兵。

 

离开家乡的那一天,别的人都哭哭泣泣、恋恋不舍,只有莫言满心欢喜,他头也不回地坐上了开往军营的汽车。可是,到了黄县的部队,莫言才发现,虽然能够吃饱肚子穿暖衣服,但是除了站岗就是下地干活,与原来的农村生活相比,没有更好,反而更差。

 

站岗的枯燥生活中,莫言开始了文学创作。1981年,莫言通过自己的努力写作,在《莲池》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和《丑兵》。他的作品得到了文坛老前辈孙犁的欣赏。这对于莫言的被更多人熟知起到了推动作用。

 

△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这一年,莫言的文学时间开始了。

 

04 文学其实是一种记忆

 

1984年,莫言成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学生,进入了学校创办的作家班。

 

开始的时候,莫言是不被人注意的。班上最风光的同学名叫李存葆,甚至为他的作品开了研讨会。但是,莫言却认为那不是小说,更像是宣传材料。


后来,莫言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爆发点。


△在军艺读书时的莫言


某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阳光灿烂,照着萝卜地里一个弯腰劳动的老头;又来了一个手持鱼叉的姑娘,她叉出一个红萝卜,举起来,迎着阳光走去。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莫言把这个梦写成了一篇小说,名叫《透明的胡萝卜》。小说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京城里的作家和评论家被召集在一起讨论这部作品。莫言享受了李存葆刚入学时的待遇。

 

接下来的创作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莫言开始通宵写作,白天上课他认为不精彩的,就不听了,回去看书、写东西。


△1987年,在一间仓库写作《酒国》


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3期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这一年,他还发表了6部中篇小说和4个短篇小说。

 

这样的“疯狂”的读书、写作的莫言,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将被改编成电影,并且实现了天方夜谭。

 

05 一片红高粱,红到了西方

 

1987年,年轻的导演带着一群演员,到高密东北乡拍摄电影《红高粱》。其中,导演和三个年轻人一起笑嘻嘻地拍了一张照片。

 

这位导演在1986年的夏天,曾跑到军艺的宿舍楼下大喊莫言的名字。


莫言至今都记得,“我出来一看,一个穿着破汗衫、剃着光头、脸黑得像煤炭的人,手里提着一只凉鞋,是用废轮胎胶布缝成的凉鞋,也就是特别简陋的那种,他的一只凉鞋的带子在公共汽车上被踩断了。他说他是张艺谋,他看好《红高粱》,想当导演。”


两人在一起只交谈了10分钟,莫言就决定把改编权交给张艺谋。

 

△电影《红高粱》海报


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下了金熊奖,给中国电影放了一颗原子弹,其强劲动力将张艺谋、巩俐、姜文直接送上世界电影最耀眼的舞台。

 

同年春节,莫言回到北京,深夜走在马路上,还能听到许多人在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头。

 

这让莫言意识到:电影确实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他很幸运。


后来,2012年10月11日,有人将1987年夏天的那张照片发到了微博上,然后写道:如果当时说,你,到柏林拿奖;你,到戛纳拿奖;你,到威尼斯拿奖;至于你,去拿诺贝尔文学奖吧。这是一个天方夜谭吗?

 

△左起: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在拍摄《红高粱》时合影


这张照片上有4个人,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他们用了25年的时间,实现了属于中国的天方夜谭。

 

06 完成天方夜谭,却不忘初心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这是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对莫言的评价。

 

从那之后,中国文学有了新的变化。莫言的故乡,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也彻底地沸腾了……大批媒体记者提前涌入莫言山东老家高密蹲守,所有人都在呐喊,庆贺。


但是,他却安之若素。他知道,他的文学梦依然强烈。

 

当被问到此次获奖的影响,莫言连说:“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就过去了”。

△莫言最近版全集作品


他认为自己的获奖,不会对文学有长期的影响,“很快就过去。大家该怎么写还是会怎么写”。民众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很快过去,一切还是会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在莫言看来,他会按照他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


他说,作家是写人的,也是写人心的。

 

如今,他已过花甲之年,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那个21岁之前,他一心想要逃离的家乡。但当他真的离开家乡,才发现那些饥饿与孤独的记忆,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扇万能之门。

 

在他文学世界里,已经完成对故乡的回归,并且超越。


推荐公号:笨鸟文摘

ID:bnwz2012


先飞之笨鸟,文摘之精华!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