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孙志斌:今天你读书了吗?(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有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有了思路
才有出路
请关注:老孙说思路(sunsaid60)
导读

老孙:阅读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没有阅读就没有现在的我。借世界读书日和大家聊一聊我对阅读的理解,包括:为什么阅读?死啃经典,如何阅读,温故知新,创造环境,手不释卷等内容,绝对干货多多,希望大家都开始阅读,并热爱阅读。祝大家世界读书日快乐。


序:


今天是2015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大早起来就看到朋友圈里大家谈及此事,作为一个不敢言称自己是读书人但依然保持阅读习惯的人来说,我决定今天写篇关于阅读的文章。


周围人对于我阅读的评价,我很开心的有这么2条。第一条就是电力社常老师说每次特别开心见到我,因为她作为一个出版人,我每次出现谈及各种她出版的书籍好与坏,可以让她感觉到她辛苦出版的书,还的确有人在一本一本阅读。第二条就是全国学员给我的反馈,说听我的课,无论内训还是公开课,一个副作用/附加值就是大家开始喜欢读书了


那为什么要阅读?


  1. 不阅读,从哪里获取真知灼见?其实学习最有效的途径是:亲自与最牛的人学习但往往你认识牛人,但牛人并不认识你。另外,大部分超牛的人已经辞世,要想认识也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再试试(如果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话)。因此对于这些牛人们,我们只得用另外一种方式近距离接触,那就是阅读他们的书籍,这就是所谓的经典(我会在下面第一个部分讲讲关于阅读经典)。光阅读经典其实也是片面的获取信息,我们还需要定期的定量的阅读报刊杂志,目前来说很多纸质媒体都在枯竭,,传统媒体本应该借着互联网之势,全面数字化改革,我所知道的《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杂志就很好,在机场贵宾室可以看到其纸质版,但我现在更喜欢它的电子版,非常推荐。


  2. 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信息不是囤积就有用了,而是需要分析和思辨。或许由于中国人存在过短缺经济时期,我们的文化生活也有过极度短缺的时候,因此我看到大批的人们在到处的囤积资料。以我讲课为例,恨不得拿到我这里所有的资料,首先我的资料并不一定适用于你的情况,其次就算我给你资料,这些资料也是需要整理的,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才能明白,才能理解的。扪心自闷,你的电脑中有几个T的资料(无论文档还是视频)?你又看过多少百分比了?很多人喜欢下载,以为下载了就等于是自己的了,不是的!下载了,只能说明你有,而并不是你自己的只是存在于你的电脑中,而非你的头脑中!当然,还有一些人喜欢买书大于读书,以为买了就读了,道理和上面一样。


  3. 既然阅读之后需要分析,那我就讲讲我读书的逻辑吧,我的读书逻辑大概是:在历史变迁中看经济制度的改革,从经济改革中看管理的作用,因此我读书也就3个方面:历史、经济、管理。小时候读书就不说了,从工作开始说起,其实从技术到管理后,就以管理书籍为主,后来考取了PMP认证后,就读了很多遍PMBOK。然后做了项目管理讲师,对于PMBOK第四版已经算是滚花烂熟,后来审校PMBOK第五版,目前看PMBOK第五版也算是很熟悉了,我会定期去amazon看新出的项目管理英文书籍,定期去京东看新出的项目管理中文书籍。这2-3年国内出的项目管理书,几乎都买了也读过了,说实话有好书也有真的很烂的书。读着读着,就会发现管理就是为了“有效”两个字,一个是效率,一个是效果。那为什么要提高效率?从何时起,人类就注重管理,注重提高效率了呢?这就要追溯到工业革命,而近250多年人类发展如此之快,不得不说要归功于“市场经济”(这个话题我可以谈很长时间,有机会再聊),就如同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而发展强大起来一样。因此,我的关注点就从管理慢慢的渗透到经济方面,阅读的书籍也慢慢的加入了一些经济学科普读物,至于那些学术专著,恕我才疏学浅,真的很难读懂,但我会继续尝试的。我读的经济学书籍包括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而后又思考小时候学到的伟大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而后我又认识了另外一个马克思,马克思韦伯,伟大的经济学家、哲学家,他最知名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会详细聊),书大概讲的是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且仅在西方文明中,才出现了一种被西方人所认为的其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探讨民族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片面的说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发生在新教教区,某种层面上说就是先有了宗教才有了经济发展。有人评论说着他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代表。那究竟是历史唯物呢,还是历史唯心呢?这里,我还要提伟大的马克思韦伯,当有人问他,他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是不是剑指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是历史唯物正确呢,还是历史唯心正确呢?伟大的马克思韦伯说了这么一句(大概意思,不是原文):“我认同“物”,我也认同“心”,我就是不认同“唯”这个字。”看看,这就是伟大的人说的伟大的话。好了,说多了。各位你们会发现,在我从管理到经济的过渡时期,发现任何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伴随着漫长的过程的,也就是说,我们想研究经济制度,就需要看一个时间段,而且是不短的时间段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事件,当然研究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如此,看一个时间点是绝对不够的,这时候,一个领域就进入了我阅读的范畴,那就是:历史。然而历史是一个博大的领域,而由于有了前面的2个关注点,因此我只关心东西方历史中有关经济变革和组织管理方面的事件,经济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现代的管理也就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这里我推荐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相当好的有关中国自古到今的经济史。好了,这就是我的读书逻辑,从历史中看经济制度变革,从经济变革中看管理的作用。有趣的是,如果大家看过,你会发现前三章都是在讲分工,而分工的基础是交换,分工带来的就是效率的极大提升,而工业革命的管理普遍来说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关于古典派管理,这里推荐两个人的两本书,一本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本是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目前这两本书都有再版,我买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的那套管理典藏。另外,我们一再提倡的创新,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具体内容找机会再聊),而其中一部分表明了: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各位,看看,其实这些都是有着相互的联系的,而这些联系、发展、进阶都是需要大量阅读后,必须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才能得出的,这才是读书的乐趣和意义啊!


  4. 阅读使人变得宽容。我发现身边凡是讲道理的人,或者说心态平和、对人包容的人,读书都不少。凡是动不动就爆了,别人还没说完就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总是争执的面红耳赤的人,往往读书未必多。这就是阅读另外一个好处:使人变得更加宽容。由陈道明和巩俐主演的《陆犯焉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对悲惨命运的宽容,其实但凡阅读过中国历史的人们,都会知道很多悲惨的事情,在历史中曾经出现过,曾经出现的当然也会再现,只要满足触发条件。所以,其实越是读书,越会发现差异、理解差异、接受差异,用一句黑格尔的话就是:存在即合理。我不认可黑格尔这句话,我更倾向于:存在是有其原因的。(我对黑格尔研究不多,如果错了,还请海涵)


好了,这大概是我认为的为什么要阅读的原因,其实也就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下面我再聊聊我对阅读的一些想法。


一,死啃经典


由于讲师身份的原因,再加上我一直推崇多读书读好书,所以每一次露面,大家都会让我推荐几本书。其实书很难推荐,首先我并不了解各位你们的研究方向、关注领域,其次我要是推荐就是一堆堆的书,比如推荐个几十本书。我估计我真的这么做了,大家又会觉得我跟没推荐一样了。其实如果能够看出我推荐书籍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主题阅读,一定明白我的推荐苦心的。另外,如果我真的给出一个推荐书单,大家会发现,这些书都是大家早就耳闻已久的经典著作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多读经典,少读流行。


  1. 经典是精华,是核心。就如同,很多经济学家的著作都是源自于这本经典。再比如《资治通鉴》(那个小时候砸缸的司马光带头主编的),这本书真心好,但说实话目前我还没有精读完,因此不加品评,我才疏学浅。但可以推荐的一本是: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很多内容被现在的热门作者引用。最后,项目管理的经典《PMBOK》和《PRINCE2》,产品管理的经典《PACE》(培思的力量)。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核心,是基础。我肯很多人总喜欢买一些某名企如何做项目的,某某名企项目管理体系,某项目经理大招,这些书可不可以买,可不可以阅读,当然可以!但这些项目管理体系架构,这些奇招大招,都是个案,可以借鉴,但不是核心。什么是核心?PMBOK就是项目经理个人的核心能力,PRINCE2就是项目管理核心体系,只有阅读了核心,你才能在核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发、发展属于自己的能力和架构。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2. 经典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但凡你能读到的经典,你会发现当你再读一次的时候,所领悟的东西竟然不同了。所谓经典,就是每句话都是反复推敲的,反复思索的,每句话都值得读好几遍,而且还意犹未尽。我发现很多人喜欢读“时间管理的7个招数”,“软技能的18个大招”,“项目经理必备的9大技能”……但凡是这样标题的文章,似乎都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恨不得每篇文章最好都写成:1,2,3,4,5,6,7……一眼看到别人的总结,拿来就用,用了就产生价值。我跟你说句实话:瞎掰!人家的不一定适合你,这种拿来主义太短视。我更喜欢阅读经典,通过经典的话语来自己分析和归纳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所以我更喜欢看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你直接告诉我答案。所以,阅读经典给我带来的是阅读后的分析和思辨,而不是那些表面很务实骨子里却很虚的书籍


  3. 经典是需要死啃的。我个人看来,越是轻松就能读懂的书,价值可能越不大。这就如同收藏就要收藏精品,考证就要考通过率不高的认证,面试就要面最难的公司一样,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多。因此,阅读经典,是需要死啃的。就拿马克思韦伯的书来说,那简直无法连续阅读,每句话都要反复的读,当然这和翻译也有关系,但谁让我不会德语呢。另外就如《资治通鉴》和《史记》这是两本必读的历史书籍,至今为止我读的并不好,很大问题出现在了对于文字的理解,这就是我夫人韩con常说的我文学底子太薄的恶果,但我会继续读啊,大不了查字典呗,我家最常用的三本书: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朗文《中英文词典》,《新华字典》。这点,韩con比我做的好,我要向她学习。最后,说一句,这些年下来,但凡我能感觉有收获,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的,都是由于玩命死啃了几本经典书籍,没有其他。


二,如何阅读


1940年出了一本畅销书叫《How to read a book》,商务印书馆在2004年进行了翻译出版《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每次都会推荐这本书给学员,因为我发现没几个人有很好的阅读方法,这本书里提供了4种类型的阅读,其实我的阅读方法和他差不多,大家可以读读这本书,也看看我的阅读方法,借鉴一下,找到适合自己的。


这里我简略讲讲我是如何阅读新书的(这里不包括反复阅读的书籍),拿到新书,我一般会阅读初期的三遍,分别是:


第一遍:速读,寻找思路。很多人拿到新书后,喜欢一页页的细读,而自己又往往没有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细读,或者无法坚持细读完一遍,导致一本新书总是迟迟阅读不完,最熟悉的就是前几章,而后面的就没读到过,慢慢的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书没读完就又买新书了。这在我看来,就叫:烂尾阅读。我拿到一本新书,首先看书的目录,初步研究一下本书的逻辑架构,然后看作者的序言,以作者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包括逻辑架构和写作目的,然后如果有的话再看看推荐人的推荐评价,最后我才开始看这本新书。而基于刚才对于目录的分析,从作者角度的考虑,快速阅读,每段只看第一句话,段落只看重点词,画出重点词,标注简单标注,忽略案例细节,200页的书大约4个小时内读完。然后在书的第一页写上第一次阅读的时间,包括本书的基本逻辑架构和重点词,在目录里标注每个部分的重点。之所以做以上内容,是因为第一遍速读,只是为了找到本书的逻辑思路,重点段落,知道哪里讲什么,以便今后可以找到。


第二遍:精读,归纳分析。速读完一遍的书,我会放大约1-2周,如果本书有必要精读细读,我会找集中的大块时间进行精读,争取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一遍精读精读的第一步也是先看目录,以及之前的标注,努力回忆本书的逻辑思路和重点内容,然后按照兴趣和重点继续细读,包括了案例细节等。这次精读就是为了加深重要部分的印象,并进行分析和笔记,读完后再在书的第一页写上精读日期和重点内容。


第三遍:回读,遇到问题了,回来再读,有主题的阅读。精读完的书,我一般就不再看了,除非一种情况,就是突然遇到了这本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当然往往不只是涉及到一本书,而是几本书都有相关的内容,这时候我会再把这几本书都拿出来,按照之前的标注,把这次重点的部分都拎出来,进行几本书之间的,主题阅读,横向阅读。这种阅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说白了就是“用中学”,很多书你看完了不用,知识学完了不用,早晚会忘的,而这种由于需要用而反过来继续阅读的主题阅读、横向阅读,使得印象深刻,学以致用。


三,温故知新


一本新书,经过了上面的三遍阅读,如果被我列为经典书籍,那么它将进入下面的环节,也就是反复阅读,温故而知新


我夫人很少夸我,但在反复读一本书这个问题上,她少有的夸奖了我。


其实之所以我总在购买新的书籍,我是在寻找创新点,看看当今的世界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很可惜泛善可陈。因此,如果让我说收获最多的来源,还是对于经典的反复阅读中获得的。


上面说经典的时候说过了反复阅读,这里就不多讲了。但这里要强调一种阅读方式,那就是:对比阅读


很多学员问我,如何能够快速阅读,其实经典书籍最后都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有些书就是你慢慢读都不一定能读懂,是需要死啃的,所以快速阅读只适用于大量获取信息的时候


那其实不是人天生就可以快速阅读的,我之前阅读的也很慢,当然你会发现,越是你熟悉的领域你阅读的速度越可能很快,例如我读项目管理的书籍,因为其实每本书籍(非经典)的内容很多都是雷同的,这些内容只看重点词,然后完全可以跳读。而越是你不熟悉的领域,你阅读起来越费劲,越慢,例如我读历史书籍,《资治通鉴》等,我真的很费劲。


所以我有这么一种解释:拐棍理论


每个领域阅读的前50本书(过去我说的是100本,由于现在雷同的太多所以减少了一半数量)都是很痛苦的,但读到第51本的时候,你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发现第51本书里的内容,和之前50本里面的某些书的某些内容相关,或者一致。如果一致,大可跳读,如果相关就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横向阅读,而这样的阅读是基于你以前的阅读,阅读和理解起来就相当的快速。


例如,我讲PRINCE2的时候,总是用PMP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这个时候只要你对PMP的认知很深,那么对PRINCE2的学习就会很快,理解更深刻。再比如,一些年纪不小的人学习英语,都是借助于汉语拼音,我们在学习第二门外语(我学过一段时间德语),就借助于与英语之间的比较。


这些都是对比学习,其实这样阅读和学习的效果,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为什么很多人读到第51本书了,甚至101本书了,还是很慢,理解不够,记不住呢?那就是因为你之前的50本,100本书都没有达到效果。就和很多人对PMP理解不够深刻,那么学PRINCE2的时候希望借鉴PMP知识,但很难实现一样。因为你的基础不够牢靠,用我的理论,就是:你的拐棍不足以支撑你。


因此,值得阅读的书籍,就要一次性阅读到位,不然跟没读一样,浪费时间精力,也浪费了经典。


四,创造环境


阅读的环境有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种(写的比较简略,请海涵)。


物理环境:


  1. 书房。包括了书柜、书桌、椅子、床,如果读书再多一些的话,可以起个自己书斋的名字,当然阅读量没到的时候,我认为还是别起了吧,丢人,对不起好名字,烂名字你也不会起,所以赶紧先阅读吧。


  2. 藏书。这个跟人的爱好有关,包括了经典、绝版,还有藏书票,这里不多说了,反正一到藏书这个地步,深似海啊。


人文环境:


  1. 读书小组。我参加了天则研究院的“重读经典”的学习小组,由著名的大咖们进行指导,包括了冯兴元、盛洪、等等,阅读的经典两个方面:经济与法律。,这个学习小组里卧虎藏龙,大家探讨都是引经据典,也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我在里面一般都潜水,实力实在跟不上,这也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另外,我建议大家主动参加一些高级的学习小组,真的是学习的,而不是玩的,最好是阅读经典的,而不是阅读畅销书的。有了别人的督促,学习的环境,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2. 在线分享。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讲师,也有很多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分享的人不多,但总有几个依旧保持阅读习惯的人,时不时的在微信朋友圈里拍照片分享所阅读的书籍,并带有评论和标注,我在这方面做的很少,一般都自己记录了,而没有分享到朋友圈,因为如果分享就太多了,大家又会觉得我刷屏了。但这些人的存在,也会让你倍感压力,并发愤图强。


总之,多交一些热爱阅读的朋友,但凡喜欢阅读的人,都不太坏,你说呢?!


五,手不释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很多人认为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还有人认为传统的面授课程会被在线教育代替,在我看来,根本不会。


因为,在线教育的确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利用了上班、下班、排队等碎片化时间,但这种学习方式需要强大的自觉性,另外最关键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碎片化学习,得到的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面授,是在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的系统性学习,因此但凡有思路、有逻辑、成系统、又务实的面授培训,一定会在到处都是在线教育的情况下,大放异彩!我坚信如此,我也坚信我的课如此!:)


那么,其实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也的确给我们阅读带来了益处,如下:


  1. 拍照。我会在阅读的时候,划线、画圈、标注,而在这次合上书之前,我还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拍照。把我认为很重要,很经典的段落拍照,保存在我的手机里。很多人认真阅读了,也认真分析了,但没有拍照,读完了也就忘了。而我拍完照片后,在这天的某个闲暇的时间(上厕所、喝咖啡、等人)就会拿出手机,看看拍照的段落,加深印象。最后,每个月或每本书阅读完后,我会将这些照片汇总成PPT(直接把照片放到PPT里,不做任何完善),形成简单的阅读笔记,以便后面使用。


  2. 同步。网易云笔记、有道云笔记都有相关的好处,包括印象笔记,都是可以进行云保存和同步的,这点就可以让大家随时更新自己的阅读心得,包括和别人分享心得。另外,我会组织翻译英文书籍的工作,那么网络协作平台就为学习和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算个账,一个月10本书,一年120本书,10年1200本,80多年才将将10000本。真的能读到10000本书么?


不奢求了,那我特备希望在世界读书日这天,我们向自己发一个誓,就四个字:手不释卷。


说实话,行万里路,没有读万卷书,行的盲目;读万卷书,没有行万里路,读的飘渺。


阅读是第一步,之后的分析和思辨,再后的落地和执行才是关键。


最后,


不要再囤积资料,请开始阅读;

不要再虎头蛇尾,请注重方法;

不要再追逐流行,请死啃经典;

不要再喜新厌旧,请温故知新;

不要再虚度光阴,请手不释卷。


祝大家世界读书日快乐。


孙志斌

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于北京家楼下星巴克


文中涉及到的经典书籍,请关注老孙说思路(sunsaid60),然后点击资料下载板块,进行下载。

PS: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老孙说思路:世界上本没有路,有了思路也就有了路,太多人没思路,最后走投无路

孙志斌(老孙):一个重结果、重思路、重"口味"、有理想的自由主义项目管理讲师。

老孙说思路(sunsaid60)微刊好文征集

项目管理 | 读书心得 | 历史趋势

文化反思 | 自由经济 | 时事评论

合作(赐稿)请投递:garypmp@yeah.net

欢迎添加主编个人微信号:616811987(以免失联)

新浪微博@孙志斌老师

  • 柴静:《穹顶之下》干货PPT+精华截图

  • Dr. Terry:中西方教育对比(一针见血)

  • 英国插画家:画出的,是你的人生吗?

  • 老孙:除了硬的,你还需要的12种软技能

  • 老孙:2014流行语盘点,你都懂么?

  • 老孙:这些隐形成本,你知道么?

  • 老孙: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江湖史

  • 德鲁克:自我管理与个人发展

  •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18张漫画

  • 盛洪:怎样用自由保卫自由

  •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史

  • 周其仁:?

  • 张维迎:多数人无知,少数人无耻,导致非常多灾难

  • :贪污是错了,富本身并不错的

  • 天则:公用事业改革转型指南

  • :2015内部年会讲话全文曝光

  • 任正非:管理理念10大经典比喻

  • 陈春花:讲透9大管理难题

  • 王石:遇到这五类下属 ,不必再培养!

  • 俞敏洪:优秀的人的8个标志和特点

  • 互联网:高级运营与普通运营

  • 【下载】《纸牌屋》第3季(全13集)点击下载

  • 孙志斌:近期活动公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ACP认证班页面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