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盱江”地名是xu还是yu?你都念对了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南城之窗

挖掘南城精彩     铸造南城辉煌
热文.美食.交友.策划.推广.活动.品牌
爆料、投稿:微信号:nc344700

服务热线:13607940833(崔) 18879406068(李)

一条长只有150公里的河流,却同时分别由三个县在使用两个同音不同义的字,一为“盱”,一为“旴”,后者在书写上给电脑使用带来了麻烦,因为它是生僻字,字库里面不存在。作为古代建昌府驻地的南城,也遇到一些不必要的烦恼,为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能给读者带去一些信息。

从1981年地名普查开始,至今已经35年,而流经广昌、南丰、南城三县的这条河流,只有150公里长,却同时分别由三个县在使用两个同音不同义的字,到底是称“盱江”、还是称“旴江”,仍然没有统一,给测绘、制图规划等部门带来了麻烦。再读1993年第3期《江西地名》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学会会长王际桐先生的《试论生僻字地名更改标准》,颇有启发,就“盱”、“旴”二字的历史与现状使用情况试作探析。

盱江,发源于广昌县血木岭,流经南丰、南城,注入抚河。在“盱”与“旴”的用法上,南丰和南城把“盱”列为本县规范化用字,载入新编《县志》和《地名志》,广昌则把“旴”字也载入有关志书中。

 孰是?孰非?查部分有关史料及现代刊物中的记载分别是:

 称“盱江”的有——

《汉书·地理志》

 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各年代的《建昌府志》《南城县志》《南丰县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

 建国后出版的多种版本《中国地图》及l:50000航测图

称“旴水”的有——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原著,宋代以后由后人作了20倍于原著的补写、增添,成为记载1000多条河道的巨著)

《正德建昌府志》

《清·同治广昌县志》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从上列书目可以看出,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盱”、“旴”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因资料有限,难以定论。不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可以证明用“盱”更合理,也更有代表性。

 

地名使用审查出了漏洞

1981年开始全国范围的地名普查,目的就是整顿地名不规范现象,规范地名用字。当时对如何修正地名用字,使之标准化就作了这样的规定,凡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中没有收入的字应列为生僻字,而对地名标准化的要求是不使用生僻字。而且在江西省地名委员会赣地办字(82)第1号文件中还规定:“对于确定的方言用字,应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审音定字,并报中国地名委员会批准后,颁布执行。”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广昌地名办当时如果从常用字角度来规范用字,“旴”字非取缔无疑。因此,他们向省地名办呈交了广地办字(83)03号文件《关于需要继续使用“旴”字的报告》,文中称:“我县在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对于生僻字、 怪异字、方言用字已作了处理,仅有一个“旴”字,虽然《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辞典》上没有刊载,但需要作方言字继续使用……标准音xu,方言音yu。”省地名办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但是否按照规范程序报经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审定,未见过这方面的批复文件。

 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两词典中没有收入,而要把它作方言用字保留下来,这里先不谈南丰、南城已有现成的“盱江”名称(“盱”字在两词典中有收入),仅就把“旴”字以“方言”这个理由来讲,实在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意、词汇、语法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确定一个方言用语,通常需要从它的组合词汇和通用性方面去考虑。也就是说,方言用字一定会组成一个众所公认的通用性词,当然不管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

如:菜地称菜畲(qia)这样的地方读音。而“盱、旴”这两个字,它们的组词概率极小,当地不会有需要用这两个字进行组合的词组,更非地方通用语。《辞海》中“盱”条仅有“盱衡”、“盱盱”词组,而“旴”字便没有其他词组,这两个字都不能形成一个地方通用语,应该只读它的标准音。

另一方面,在确定一个方言读音之前,还要深究一下,这个读音是否是这个方言区的习惯音系读音。其实,在南城、南丰、广昌这一带把“盱”字音地方音化,作方言来读,仍是读“xu”音,尽管声调会有所不同,但声母是不变的,仍是“x”,如:需、戍、嘘、须等。
 

可以说,不管是“盱”还是“旴”,如果把它读着yu那其实都是一种念字念半边的错念,谈不上是什么方言读音。因此,把“旴”字以方言用字为理由继续保留,是一种十分牵强的做法。当时审查机关的疏漏,造成了南城、南丰、广昌使用上的交错.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对这两个字认识上的混乱。

当然,这里面有个历史问题可以谅解。因为1983年9月以前,广昌县属赣南地区所辖,与南丰、南城联系尚少,地名普查时,南城、南丰也没有同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磋商。不过,南丰、南城自己也没有这个资格跨地区去找人家理论,当时也未接到过任何要求把这条河定名为“盱江或旴江”的上级文件,也不知道他们要称“旴江镇”。

因为1983年以前是称城关镇,他们是改好了“旴江镇”才并入抚州地区,当他们一进入抚州地区后,南城、南丰就同他们发生了争论, 无奈这时候省地名办也不好做“裁判”了。因为“旴江镇”才刚批复下去不久,又不好以“旴江镇”来定这条江的名字,因为“旴江镇”也只是“江”的派生地名。失误就在于批复前没有找南城、南丰作任何沟通,或召开论证会,铸成了遗憾。所以后来就闭着眼睛过,就一江二名。


“盱、旴”地名的字义

从盱江的历史状况和“盱”、“旴”本身字义来看,也还是用“盱”好像更恰当些。

盱江是赣东地区的一条大河,古代,曾把盱江和汝水并称,谓“建昌江”、“临川江”、“抚河”。《汉书·地理志》载:“盱水西北至南昌人湖汉。”那时的盱水是对抚河的合称。《辞海》对“盱”的解释是“大”的意思,古人用“盱”来表示“大”是一种文气的雅称,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任何“大”都是相对的,这里的所谓“大” ,是相对赣东地区这一区域来说的,古人之称“盱水”而不言“大水”是用字上的讲究。

广昌县地办字(83)03号文件最后一段解释是这样的:“盱之义,为张目也,大也。旴之义,为日始出貌,旦气清明之意,字从日不从目。用盱字,比较符合实情,旴江原是一深而窄,水流清澈的河道,清明可鉴,可瞩须眉,尤如日始出貌,旦气清明之景象,以旴名之,较为确切。而盱为大也,张目解。

盱江历史上是抚河和盱江的合称,即使从现在的江面来看也不能说是“深而窄”,即便是今天盱江、抚河分开称谓,也不能说它是“窄河’,盱江在南城这一段宽处有600多米,平均宽400多米,最大流量有7000立方米/秒。当然,如果是指发源地那一段“深而窄”是可以的,然而一条150公里长的河流,就不能光指发源地那一段了吧?如果可以这样认为的话,那长江、黄河也可以说成是一条小溪。至于用“尤如日始出貌”来寓意这条河,就更叫人费解了。

从南城县治的变迁来看,古代盱江要比现在宽阔得多,也深得多。《道光南城县志》载:“唐乾符三年(876年),县治因圮于水患,从榻埠街迁至门楼岭。” 《南城文物志》有一段记述也很能说明问题,“武岗山(万年桥一带)是商周文化遗址,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生息,而且他们的栖身地高出现在地面七米多”。 河边上一般居民聚落都是依水而建,为什么商周时期的人要在离现代人“高出七米”的地方生栖,无疑是盱江水位高,江阔水深之故。如果按高出七米来推算商周时期的盱江宽度,那在这一段的江面就比现在要宽阔得多了。

由此,进一步说明《汉书·地理志》称之为“盱水”,用“盱”不用“旴”,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明朝正德年间南城出现了“旴江”写法,以至在当时还出现的“盱”、 “旴”混用,那是另一码事,说明当时地名用字没有规范。《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称之为“盱水”,说明“盱水”是始地名,而且是根据河宽水大而得名,应该说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当然,地名只是一个符号,没有任何意义也无妨,编个数字也行。然而中国文字与地名又偏偏那么结缘,往往沉淀着许多历史信息,要去斟酌它的内涵,就必须要讲究文字的使用,地名会演绎、变化也就是这个道理。

▍内容来源:网络 

▍综合编辑:南城之窗


THE END


南城之窗推荐 

①回复“114”快速查看【南城最全电话薄】

第3届好声音总决赛于5月18号举行!

回复"封面"参与【生活秀】晒自己,晒自信!

微信名:南城之窗

微信ID:nc344700

挖掘南城精彩      铸造南城辉煌


服务热线:0794-7255688

13607940833/18879406068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点这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