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看!这就是诗词大会评委的水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晋如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教公文写作的教师郦波先生,据说是南京大学的博士后,但从下面这篇文章看,其人于中国传统学术所知殊浅,却偏偏要大言炎炎,因思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顶着学者的光环,欺骗世人,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因此,我不得不对这篇文章的谬论一一驳斥,以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中的话是我的点评。

“旧体”何如“新生”

作者:郦波   点评:徐晋如


中国向来被称作“诗的国度”,在很大程度上指的不是现代白话文诗歌,【中国向称诗国,这一荣誉的取得与现代白话诗歌毫无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徒然显示出原作者并不了解这个问题。另外,白话文是白话文,白话诗是白话诗,从来没有“白话文诗歌”这样的说法。】而是自《诗经》以来的古诗,其中隋唐以来的格律诗词【格律诗从南朝永明体发端,到初唐基本完成,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加了“隋”字,就不合事实。至于词的格律化更要晚很多。】又被称为狭义上的“旧体”,【旧体是新文化派加给国诗的恶谥,这个提法不具有合法性。】亦称“近体”【向郦波博士普及一个文学史常识:近体诗形成于唐代,唐人称今体,宋人始称近体,以后一直延续至今。】,更是中国“诗之国度”的典型“代言”。无数名篇佳作,至今口耳相传,绵延万代不绝。


然而,悲哀却是,中国这个“诗之国度”的旧体诗创作如今却走上了绝路。一方面古代旧体名作于百姓而言耳熟能详,另一方面旧体诗创作却成了少数知识分子们“孤家寡人”式的“自留地”创作。【文学只有是非,而无新旧,更不凭其受众多寡来衡定价值。如果论受众多寡有用的话,《还珠格格》的价值要远高于《红楼梦》了。这段话还表现出郦波博士对当代国诗创作的现状的无知。当代国诗创作,主体是数量庞大的老干部(1994年中华诗词学会统计即不下四百万人,到今天只多不少。),不是少数孤家寡人,孤芳自赏的知识分子。另外,“少数知识分子”即可,不必加“们”。】原因很简单,因为旧体诗创作必须严格依照延袭千年之久的声韵系统,否则就会被人视作外行,创作也会被“自留地诗人”们耻笑。【郦波博士大概不知道当代国诗界代表官方意志的中华诗词学会一直在推进声韵改革,要求革除入声,合并韵目,并且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写作群体,可惜,一首佳作也没有出现过。这道理很简单,连基本的规则也不肯尊重的人,必然什么也不会获得。当代国诗的阅读受众当然不能和小说散文的阅读受众比,但当代国诗阅读受众决不下于新诗的阅读受众,一个简单的例证是同样代表官方的《中华诗词》订数与《诗刊》不相上下。况且,阅读分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我想问一下,如果中小学和家长不要求孩子背诵古典诗词,这些孩子会主动去阅读郦博士所谓的“于百姓而言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吗?再说了,对老百姓而言,更耳熟能详的是“诗词”吧?当代国诗的创作,已有学者如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大勇先生认为是“学术富矿”,他和安徽社会科学院刘梦芙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檀作文先生以及我本人,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都掌握了大量资料,郦波先生读过多少当代国诗作品,就敢宣称当代国诗创作走上了绝路?】


这里严格的声韵系统指的是《平水韵》与平仄粘对的声律要求。其实背下《平水韵》的一百多个韵部也并不难,像我这般资质愚钝之人也不过只需花数月之功,况且若实在背不下来,作诗时依葫芦画瓢也未尝不可。平仄粘对及拗救手法的规律掌握更是学不需几日,至于“孤平”、“三平”等作诗的禁忌更是一说即明。【这段话说得很好,的确不难。认为难都是懒汉心理作祟。】


但是,为什么不难学的格律诗创作却成了少数“自留地诗人”的禁脔?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死守古代声韵格律形式的旧体诗创作已经没有了生活的土壤与时代的土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我用平水韵写国诗,我觉得非常好地表达了我的生活。何来没有生活的土壤?用平水韵写国诗照样可以反映时代,何来没有时代的土壤?】


自南北朝“四声八病”说提出以来,平仄成了汉语音注系统【平仄与吟诵密不可分。平长仄短,是吟诵节奏的安排,不是什么音注系统。】最大的规则,“平、上、去、入”四声的音注方式【平上去入四声是汉语语音的客观现象,也不是什么音注方式。】也成了古人创作乃至生活必不可少的依赖【创作依赖还好理解,怎么成了生活依赖了?】,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这与郦波博士上文矛盾,既然上文已云现在还有人用平水韵,写国诗(原文称旧体诗),那不是一直到现在还延续着吗?】;自隋《切韵》、宋《平水韵》刊印以来,作诗严守韵部的规定,也成了旧体诗创作的不二法门。因为平仄与韵部的使用皆来自生活的提炼与总结【《切韵》直到《平水韵》,是兼有古今方国之音,主要是从文献的角度整理提炼出中古时期用韵的最大公约数,不是来自生活。】,所以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方言乃至各朝官话虽有流变,但与“四声”、“平水”的总则并不违背。【平水韵是各地方言、各朝官话的最大公约数,至今犹然。】所以,中国人在一千多年丰足乃至封闭的文化系统内使旧体诗词创作成就了人类文明的奇葩!


但再丰足的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也一定有被打破的那一天。于是我们在经历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几近亡国的战争史后走入了“天下大同”的现代。,,这两者就像平水韵和新韵的区别那么大。】而是指不同文化的彼此融通、社会规则的共同理解与遵守,以及不合理之旧制度、旧规则【理是什么,谁来判断?贤士还是大众?还是客观真理?】的被摒弃与被超越。从旧体诗创作的一隅来看【这是个有歧义的病句】,曾经被严格遵守的声韵内容至少已经真的“旧”了。【对懒汉来说旧,对肯向学问道的人来说,万古常新。】


如今,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国语普及”与“普通话洗礼”之后,方言虽然还在顽强地生存着,但人们对“平、上、去、入”的四声概念早已淡漠,新的声调系统早已“一统江湖”,至于“旧时堂前”之“入声”,也早已“飞入寻常各声中”,也就是入声字读法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方言中还有保存)。【从宋元以后,北方话就大部分没有入声了,但古人靠吟诵保留了入声的读法。南方方言具在,怎么能说新的声调系统“一统江湖”了呢?】没有了入声字,“仄声”系统顿失一柱,原汁原味的旧体诗平仄“大厦将倾”。【没有入声字,国诗的音乐性也破坏了一半。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北方言言区推行传统吟诵,而不是认为故宫不符合今天的审美,。】至于用韵,随着《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等现代辞书的普及,39个韵母的使用成为语文学习的入门基础,而人们对于106个平水韵部则渐渐不知为何物。【不知古典文化,应以为耻,不应以为荣。】


语言,永远是生活的语言!【艺术的语言从来就不是生活的语言。日常生活中谁会像京剧里的人一样说韵白?】脱离了生活的语言,虽然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永远难再作为生活的凭仗!【生活的惟一凭仗是经济。】也难再作为“为生活之创作”的凭仗!【创作应“为人生”,而非为“生活”。】


格律是好的,旧体诗创作更是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但再死抱着已经走向没落的古代声韵系统就是泥古不化,这会把旧体诗送上创作的绝路!【不要想当然,当代用新韵的没一首好诗,写得好的全是用平水韵。】


那么,旧体诗创作该如何“救赎”?


愚意以为,平仄粘对、声律用韵都没有错,只是需要旧瓶装新酒【国诗界旧瓶装新酒已有固定含义,指的是用国诗的形式写当代人的精神。这一命题其实也是伪命题。只要你的创作忠实地表达内心,你就必然会有当代人的精神。因为你既然生活在当代,你的精神就必然是当代的。】,贴近现实的生活——阴平、阳平即为平!上声、去声即为仄!今人写诗今人读,朗朗上口,【南方人不会觉得朗朗上口的。】却并非要读给古人听。【难道纳兰性德、乾隆这些人不是说北京话?但他们怎么就没有要求改革呢?道理很简单,古人有起码的敬畏之心,知道文化是积累而成的,不能后人说动就动。】


至于用韵,现代字典通行韵母的使用既可依“拿来主义”而用之,也可再作韵部的重新编排与归纳,但依古音而作的《平水韵》,则许它“流水落花春去也”吧……【近几十年来,由于文化被不遗馀力地破坏着,传统吟诵之学也几遭灭顶之灾,作为大学教师,应该想着去恢复文化,而不是进一步毁灭文化。君不见中华吟诵学会已经成立并在全国推广吟诵艺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而不是再上去搞破坏。】


附:
《论诗绝句》
(一友论诗,主张严守古之入声与韵部,余意不然。诗为性情发抒,岂能脱离生活与时代?虽为格律,亦当新声,莫非写罢,古人来读?)
此诗作罢此时读,八病四声尽可疏。
天地也随魂魄老,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么惨不忍睹就不评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