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考据别再“学”“习”傻傻分不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学习”是挂在人嘴中常说的一个词,却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何为“学习” 。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尊长在教育晚辈时,所谓的“学习”自有不同。因对“学习”含义的不同见解,故而所教育之理念也有不同。正因如此,我且就文字的角度来阐发一点“学习”之道。


  先师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中把《学而》放在第一篇,把“学习”放在首位,可见,圣人修身之工夫,治平之谋略,须在“学习”中下此工夫。然而后世却因对“学习”概念的模糊,流于两种极端。一从扬雄流出,“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法言》)。清人曾燠在《尔雅图重刊影宋本叙》中总结出: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遇事能名,可为大夫。 ”而另一种,则奢谈心性,而耻言名实,如《灵裕传》中: “般若、观经、遗教等疏,拔思胸襟,非师讲授。 ”这就像北魏经学家徐遵明指心为师一样,喜欢“顿悟” 。


  我们姑且就所谓“学习”来探讨一番。“学” ,上为“觉” ,下为“子” ,“学”“觉”同韵,故其义必有联系。 《说文》云:“觉,寤也。 ”“子”与“滋”同韵,即滋生之物,喻为子也。将“子”作为人子的最早可见《顾命》,曰:“用敬保元子钊。 ”又可泛指少年子弟,如《周礼·地官》 “以三德教国子” ,康成注“公卿大夫之子弟” 。那么何为“学”就有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即指人通过教育有所觉悟。


  那么学什么呢?“学”字又作“斈” ,古文作“斆” (《正字通》《康熙字典》认为学、斆不同,另考),这个字告诉我们学什么,即是学“文” 。《论语》中出现“文”的比例非常之高,其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先师是把“文”与前面的“孝”“弟”“谨”“信”“爱”“仁”有所区别,如果把“文”当作“知”来看待的话,那么“孝”“弟”“谨”“信”“爱”“仁”便是“行”了。


  因此,我们又可以发现,“学”其实还有另一个写法,即“壆”字。意为两手构土(木)为屋形,足见,“学”字本身即带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意思。可以说,一个“学”字,其本身之含义就非常丰富,什么样的人学,学什么,怎么学,俱在这一个字中体现了。


  朱子在《论语集注》中明确提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学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所谓“效” ,《说文》云“象也” ,《玉篇》云“法效也” , 《增韵》云“放也” ,《广韵》云“学也” 。列举这么多,只为说明“学”字本身内涵的丰富性。从朱子的解释中,我们明确了“怎么学” ,是“后学者必效先觉之所为” ,而学的目的是“明善而复其初也” 。“初”即指“性” ,谓“仁”“义”“礼”“智”是也。因此,“学”之内涵已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接下来,再解释“习”字。《说文》云“数飞也” ,《释文》云“重也” ,意指鸟反复地飞。程子释为“重习也” ,即反复地学,又进一步解释为“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良佐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齐也。 ”这里点明,所谓“习” ,即是“像鸟一样,反复温习之意” 。既然习是反复去做,那么就可以引申出修为、修行来。如《易·坤卦》:“不习,无不利。 ”注曰:“不假修为,而功自成。 ”所以,习的本义是反复,引申为修行。


  综上,我认为学就是学道德,学文化,习就是把所学到的道德、文化,去反复地践行它而已。如此,学习的意义、目的、方法,不是很了然了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