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深度 | 新媒体大讲堂系列之十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命题17:到底挖掘出来了,一看太精彩了——

文化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是悲壮的呐喊。同样的一句歌词,在和平年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是歌唱家乡的充满自豪与深情的东北二人转风格的歌曲。这是二个悲、喜交加的歌,诉说着战争与和平。在东北,进入冬季叫“猫”冬,以前没有冰箱,储存白菜、萝卜的方法是挖菜窖,就像是地下室,菜可以一直放到春天。

       2001年从长春到了北京才知道当地人挖薯窖。1964年秋北京人照例在挖薯窖。可是房山琉璃河的农民施友在自家园子里挖出二件青铜器,施友一看怎么像是铜香炉呢?不如拿到市场去换点钱。文物队知道了这事,及时把文物收了,给了施友1元车钱。事后施友才知道这是国宝。其实在1945年的时候,一个中国银行的职员吴良才就在这附近捡到一些陶片,他把陶片交给了当时考古界的泰斗舒祖喜先生,舒先生认为很有价值,但后来解放战争开始,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就被搁置下了,直到出了施友挖出青铜器的事。据考古人员讲,一般是表示有贵族墓葬甚至是有贵族的墓葬群,所以才引起了重视。经过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考古调查,发现了一处面积很大的古代遗址。经过对琉璃河遗址20多年的考古发掘,终于有了重大发现。所以施友这件事成为一个著名的传说:一镐头刨出个北京城。

        现在国家对文物考古非常重视,在大型建筑施工之前必须考古勘探。考古学通过古代遗址,发掘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层,考古工作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文化层的概念,可以说主要是一个文化的时间概念。研究互联网治理的专家孙卫东问我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秘诀(密码)是什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我认为首先是人类的生活,其次是信息。生活是社会实践中的传承,信息是对文明的传播。如果说秘诀(密码)的话,就是中国哲学凝聚的信息,这个密码可以解读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是人类的智能信息,也可以是文明传承的密码。文明的传承就在人类的生活中。 


甲骨文

        1899年的一天,国子监的祭酒王懿荣,就相当于古代最高学府的“王校长”,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买治疗疟疾的中药,其中一味是龙骨。他在龙骨上发现一些符号,王懿荣本身是个金石学家,识文通古。他意识到这有可能是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大量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打听到是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当地的农民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当成中药卖给药铺。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殷墟万挖掘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自1954年始,,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开掘。殷墟的发现时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中国安阳市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所以称为殷墟。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甲骨文的字体特点从使用工具上看,用刀契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笔画很细,同时,转折也很难圆转自如,一般都重新起笔,写成方折的形体。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钟鼎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据胡厚宣统计: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区别出来的单字共4500个。其中,有2500个单字是可以识别的。我想,甲骨文单字不同于我们现在,甲骨文的一个单字有时可能就是一个卦或者一个典故。这些甲骨文有朝一日挖掘出来它的本意,就可以解读祖先生活中的千古传奇故事了。 

钟鼎文

        到了商周时期就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是铸造或者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又叫金文,盛行于西周。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54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西周中晚期我国形成了列鼎制度,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九鼎象征着九州,,。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九鼎继而成为" 天命"之所在,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是,楚庄王问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成语一言九鼎也来源于此。此外青铜器主要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宋代司马光《旬虑十七韵呈同舍》诗写道:“蜚鸟开樊笼,跳鱼出鼎鬲。”

        我在想象,就在我们的脚下,有多少人类的遗迹深藏着千古秘密。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两件国宝器物“鼎”和“鬲”。文物挖掘出来了,摆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但是还需要继续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文化价值。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借助“鼎”、“鬲”的文字谐音,从器物演化精神佐证文明发展,《鼎天鬲地 守望燕都》主题出版物,与“顶天立地”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讲述燕国的开国君臣们,怀着王朝缔造者的气概和使命感,不远千里,来到“北土”开疆创业,彰显燕国肩负使命建国立业的开拓精神,创造了灿烂的西周燕国文化。 

汉文字

        春秋以后,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诏令书同文,于公元前219年年巡游东琅琊刻石地,登琅琊台时在台顶所立石刻,刻石内容是对统一事业的赞颂,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在“琅琊山刻石”中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并于四方立碑。秦汉石刻兴起之后,以碑刻为主,金文渐少,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创编的,他最早提出了对“文字”的定义:“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是最原始的表意象形图文;“字”是完全成熟、而且越生越多的音形意体系。此外,汉代的《易纬•乾坤凿度》将伏羲八卦称之为“古文”,认为最古老的“天”文就是乾卦、“地”文就是坤卦。从“文”的角度来看,伏羲八卦正是最原始的象形表意图文的源头活水。甲骨文和篆体的“水”字就直接取自坎卦,并且基本保持了坎卦的形象。

        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许慎作《说文解字》有9353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马光修《类篇》31319字,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1994年冷玉龙等编著的《中华字海》有85000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机关编撰的《异体字字典》第五版,内容含正字与异体字,共106230字,是收录最多汉字的字典。古代把独体字叫做“文”,把合体字叫做“字”,如今联合起来叫做“文字”。在日常生活中,“文字”还可以指书面语、语言、文章、字等。视觉符号形式,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衍生品

        中国文字具有符号意义、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美学特征,文字对文物的解读、精神的挖掘、元素的重构、美学的呈现。北京印刷学院高妍玫教授利用象形文字创作了8分8秒的水墨动画《皇帝战蚩尤》,所有人物、器物、场景全部用象形文字表现,把华夏炎黄的故事用象形文字形象的把我们带回到了史前洪荒时代,展现了华夏祖先开拓的史诗。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入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宝藏,收藏于全国3000多个博物馆中、不计其数的典籍中。鼓励依托馆藏资源,采取合作开发、授权开发、独立开发等多种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我想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深化过程已经到来。建立统一数据资源库和社会共享机制,加强藏品,展览等的数据资源开放,促进资源、创意、市场共享。鼓励博物馆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拓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投资、设计制作和营销渠道。我想,利用新媒体数字化、信息化、大数据,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转换,对于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深入挖掘文物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进行创作、创造、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现实意义。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首先实现从“文物”到“文化”的转化,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精神内涵,将“文物”注入“灵魂”,让文物“活”起来;其次用新媒体将“文物”还原到历史的“场景”中,实现从“观看”到“体验”的转换,体验穿越古代与现代的时空,古今文脉延续传承的深度体验;还有用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实现将博物馆“带回家”。

        我从2002年开始策划中国传统艺术多媒体大百科,制作了中国传统艺术多媒体大百科词条光媒体光盘的模板,这是我创作的1.0阶段;从2012开始策划新媒体文化旅游演艺中国文化院线的模式,进行了一、二个新媒体剧目的尝试,这是我创作的2.0阶段;现在,我正在策划创作的新媒体空间模式,在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上海合作组织馆、上合丝路北京新媒体空间进行了实验,这是我创作的3.0阶段;不久还会有4.0阶段、5.0阶段。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拓展,中国文化不断挖掘,我们将迎来中国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也将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道照耀世界舞台。 

<待续>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JCYBERTIME>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