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道”是一个源起。


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


因此,“道”字的结构已经说明了它的含义。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规律。


任继愈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


《道德经》第十七章把我看乐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是对领导的评价和划分。最好的领导什么样?你不过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存在,说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还有一个版本更极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排第二位的领导是被人赞扬的领导。排第三位的领导是被人畏惧的领导。最差的领导是被人天天拿嘴上骂的领导。


这种划分非常耐人寻味。,即使呼伦贝尔这样的边远地区,教学秩序也基本恢复了。我妈在学校工作,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咱们学校现在挺好的,哪怕校长不在,只要打铃的人在,就可以正常运行。”可是这句话让她挨了一通批,说她不讲党的原则,缺乏组织纪律性。


很多年后,他们老同学聚会,还总是提起我妈这句话,因为那其实是一种挺理想的境界。一个学校,如果只靠铃声,就可以各司其职,说明校长领导有方。用不着天天训话、表决心、摁手印,但方方面面都很好。


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需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但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东方时空》刚创办的时候,从来不打卡,没有纪律方面的要求,我们却几乎住在单位。到了后来,非要强调打卡的时候,影响力就很弱了。


当然,这四句话不仅仅是评价领导或官员,也揭示了生活中的某种秩序和境界。


我现在自办“私塾”,,收了十一个研究生,每月给他们上一天课,外加课后作业。,就是北京东边的传媒大学和西边的清华、北大、,学生们都是这几所学校出来的。从学新闻的研究生一年级带起,两年毕业。


有一项课后作业,是手抄《道德经》,并且选出印象最深的十句话。我发现学生们选得最多的一句话,出自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


随后接着一句反问:“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刮风下雨是谁做的呢?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此外,这句话还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的启示: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你要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对吗?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挫败和低谷也终将过去。



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突如其来的赞赏和表扬,一是时常会有的打击和不顺。这两道关都要过,过不去就很难前行。表扬来得太早,毁人也毁得够狠,我周围有一些人就是如此倒下的,根基不稳,空中楼阁,他Hold不住。


第三十六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要从你这儿拿走什么,一定先给你什么。


《道德经》对物质和人性有很深的探索。往小处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到越多,失去越多。往大处说,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历朝历代的兴衰,总有特定的规律,日不落帝国也会日落。


个体命运也会经历周而复始的起伏。对于我来说往往是这样:真正失意的时候,是我睡得最踏实的时候,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再失去什么;但是赶上特别得意的阶段,反而会很恐慌,因为可能要下山了。


记得2000年,我似乎挺火,又是“全国十佳青年”,又是悉尼奥运会直播,,还没跟教练握手,先来握我的手,这还了得?


之后我把手机关了,闭门研发新节目,整整一年。回头看,要是没有那一年的沉寂,就不会有后续的动力。


那时,作家刘恒大哥提醒我:“小白,如日中天,可要小心太阳落山啊。”我说:“大哥您放心,我换个地平线再升一回。”


2003年,在我生日的头一天,我把自己担任的三个制片人职务全辞了。我一走,身边十多个人受益:三个副制片人升正制片人,N个主编升副制片人,又有N个人升主编。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层含义,杯满则溢,怎么办?把里面的水泼掉。要是不泼掉这杯水,我恐怕也不会继续走这么长的路。因此“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有人说,那干脆彻底无为,给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要。这不对。应该是种什么心态呢?要归要,但知足,懂得分寸。“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给“”中进去的官员一人送一本,全得号啕大哭,后悔死了。但是得意的时候看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义呢?很难。



本文摘自《白说》,

白岩松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9


阅读延伸:白岩松:读书,才刚刚开始



书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可能会给出千百个答案!还是我在中间选择两个吧:一个是生命前行时候的推动力,一个是生命回望时候的坐标。


在诗人食指写下《相信未来》的那一年,我出生了 ——1968年。上世纪 60年代所剩下的那两年,在文字上对于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时的我刚刚来到这个世界。

 

 

那么当我拉开 70年代的书架,我会把哪一本书从我的生命坐标当中拿出来呢?确切地说,在 70年代我没有书架,或许只有一本书可以供我选择,那就是《新华字典》。


有很多人问过我,那你走到现在,在你的生命历程当中,哪一本书或哪一个人对你影响最大?我永远会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新华字典》,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妈。


没有我妈,就没有我;没有《新华字典》,我走不进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在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当中,让我从文化的意义上开始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新华字典》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曾经很凑巧地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甚至都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对比:在中国历程的这几十年当中,《新华字典》非常奇妙地跟一斤猪肉始终是伴随着的。



1957年,《新华字典》一块钱一本,当时的猪肉是九毛四一斤;到了 1998年的时候,《新华字典》是十一块钱一本,而猪肉是十块钱一斤。


现在的《新华字典》有很多版本,但大致平均下来是二十块钱一本,而猪肉居然也达到了二十块钱的标准。我们很难说一斤猪肉会改变哪个中国人的命运,但是一本又一本跟它具有同样价值的《新华字典》却推动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国人。


对于我同样如此,这是我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了。


当我拉开 80年代的书架的时候,会把哪本书抽出来呢?我印象太深了,那是 1986年的春天,我来到了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当时王府井新华书店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天堂,在那儿我看到了一本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的《朦胧诗选》。


那一年我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半年,当我打开《朦胧诗选》,扑面而来的是两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我读到了这两句诗,当我读到了这一本书里那么多诗之后,我才真正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从草原上来的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北京人,从一个中学生变成了一个大学生,从一个中国人变成了开始思考中国各种各样问题的有责任感的、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独立思维方式的中国人。


有时激情和爱不仅仅要用一些赞扬的话语去表达,有时质疑、甚至愤怒,依然也是期待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变得更好时候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诗里头,有美的文字,同样也有忧心忡忡的文字,但是加在一起,把责任给了你。


90年代,如果让我在我的书架里拿出一本书来会是什么呢?90年代的中期我走进了《东方时空》,二十多岁的年龄,开始要成为《东方之子》的节目主持人,我要去面对一个又一个资深的“东方之子”们。


我知道我从自己的生命历程当中当然是没有这样的底气,因此要不断去学,太多的书在帮助我。其中有一套厚厚的书对我来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唐浩明先生与岳麓书院和《曾国藩家书》打了太多年的交道,最后写成了这样三卷本的小说。


我非常幸运地走进《东方之子》栏目的时候,伴随我的始终是在阅读这一套书。最初我的阅读非常快,因为它太好了。



但是,当我知道这本书快要读完的时候,我恋恋不舍。我永远记得那是一个秋日的下午,太阳光在我的出租屋墙上留下的斑驳光影一寸一寸地在移动,而这本书我也一页一页地陆续要告别了。


每一个喜欢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概念,当你真的喜欢一本书,并且这本书真的深深打动了你的时候,告别是一件依依不舍的事情,但是终究要告别!


当合上那一页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开始更有勇气去面对一个又一个摄像机前的“东方之子”了。


为什么?因为在这套关于曾国藩的书里,我看到了最复杂的人性,有让我尊敬的曾国藩,有让我气愤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摆不开、钻进了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这让我对人,对人性开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到了新世纪这十年,如果在书架中让我抽出一本,记忆中的书会是什么呢?那当然就要回到老祖宗那儿了。我们远远没有老祖宗聪明,人家没有读万卷书,也没有行万里路,但是像老子就写出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


当你有机会再次重新回头去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也许才发现,老祖宗几乎把今天的什么都写入了其中。当一打开《道德经》,可能中国人都知道 ——“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有一个人跟我开玩笑地说:“别这么读!那个时候没有标点符号,你换一种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对于一件事儿,有人说对,有人说错,这是常理。这个解读也许是错的,但是它却给了我一个思维的开启。


原来有很多问题你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更何况《道德经》帮助快进中年的我把很多事情想得越来越开。比如说,它里头会告诉你杯子如果满了,你就把它倒掉,否则再也装不进去任何东西了。


于是,我就在 2003年的时候,把我还担任的三个制片人的职务全部辞掉了。这就像计算机一样,不管你运作多大的数,都要把前面的运作归零,然后才可以重新开始。我想《道德经》帮助我明白了这一点。



当然最最重要的,其中还有五个字让我对其中很多的事情豁然开朗 ——“无私为大私”。是啊!当你真正做到无私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这是与人生有关的。


那么好吧,今天我们在谈到读书的时候不妨把这五个字给它转化一下:“无私为大私”,我把它转化成“无用为大用”。回头看我过去提出来的在众多书籍当中,选出了四个坐标和四个代表,其中可能只有《新华字典》是真正被人们认为叫有用的书,是工具书。


后来让我受益的还有三本书,其中有一本诗集,诗有什么用呢?有人会开这个玩笑:诗没有用!小说有什么用呢?老祖宗的《道德经》都泛黄了!在现今的中国人一心为钱,一心为名,一心为权的时候,人们只去相信有用的学说,于是你到书店里会发现迎面而来的都是“有用”的:考级要用的书、考试要用的书、有关健康的书等等,还有工具书。而“无用”的书却显得很寂寞,卖不出多少本,在各处摆放着。


一个只为钱、为民、为权而阅读的民族,终究有一天会没钱的,也会有恶名的,更重要的是会失去推动人类进步的权力。如果当初牛顿要不是有无用的时间,闲散地躺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到,会有万有引力吗?


现今的中国人有谁会像牛顿那样躺在树下呢?因为他认为那没有用。当我们只读有用的书,有可能就会把读书变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真正很多“无用”的书里,却真正有“大用”!


这个民族要向更大的梦想去前进的时候,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多读一些仿佛“无用”的书,在“无用”的书里头有思想,有哲学,更重要的是有乐趣。


在任何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当你很郁闷的时候,翻开一本书,你就不会孤独了。在中国那么优秀的文字里头,你会看到美。我刚才列举的很多的书,或许都只是前四十多年的时候生命中的一些路标,而没有列到的书,我都会感觉委屈了它们。


人生还长,当我看着前方,总会有一些忐忑不安的时候。一想到还会有那么多美妙的音乐等着我,还会有那么多没有打开的书在等着我的时候,我的心就慢慢平静下来,就会非常喜悦和好奇地去等待着前方将聆听到的音乐和将打开的书。


所以我总相信,富起来的中国人,吃饱了穿暖了的中国人,不会天天只是唱 KTV的,不会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物质中。当我们已经在物质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的时候,也许一个真正与精神、与灵魂、与信仰有关的中国人追求的时代就真正开始了。


也许好多人会沮丧着说:“在中国读书的好时代过去了!”我想说:“不,它可能才刚刚开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