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榫卯字源意蕴考辨之二:隼本隹鸟之奋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摘要: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关节——榫卯及其相关字源进行考证。指出榫源于隹即鸟属,因其奋进而不退,取其进取之义成为榫义内涵;卯源于柳树枝芽和树脂,因其冒头和流而不去,取其附着稳固之义成为卯义内涵榫卯即进取和稳固相互结合的化身,表现为木构建筑的悠远绵长的意蕴。

关键词: 进取;卯固着;榫卯字源;建筑文化

TU092


2.榫字与榫卯源流考辨

2.1隹、椎、锥、堆、推、槌、准、津、隽、、隼和榫字释义

字,音cuī、zhuī字同源同义。古文中多指长尾的飞禽叫,短尾的叫”,如鹰隼、雉鸡、雀鸟等带有“隹”字旁字义除了鸟的习性及其引申意义,如“雅”源自鸟的鸣叫,“集”源于众鸟翔集之外,还有一个主要意义,即取义绝大多数的鸟类只会進(进)而不会退,故隹字原始意义除了表示鸟外,还有向前進的意义,应该也是進本源

”字,甲文,金文,即在“隹”构件下增加表“步”和“前行”的构件,明确表示向前走之义。因此,字(石)、字(木椎)、字(金属锥)和等字,均表示推进、槌进、砸进和钻进,皆为只进不退之义,都不是从“隼”字,更不是从“隼”声。

“难”字,繁体“難”,指因故推进不成,需要再次推进,故为困难之义。

附带考察:“難”为堇+隹。“堇”字,金文堇为粘土,或黄土多粘《说文》;堇为地中乌头,有毒《说文》;堇为涂,别作墐涂,涂有穰草;堇,赤山之名;堇,旱芹,野菜《正字通》、《中华大字典》;天堇,旱潦之时;堇块,堇泥《管子》;焚人牲以祭,引为烘烤、干燥《字源》;艰,土难治《说文》等等,结合“,均表示進(进)入了一种艰苦的、无法摆脱的、只能煎熬等待的状态,如饥馑即饥荒,谨即需要谨慎对待等。各文献对堇的字形释义不尽达意,其实其底部构件无论是土还是火,意思都是土地板结、硬化的表现,上部应该是黍粟之苗,苗根几乎离开土地表示扎不去了,肯定面临着颗粒无收的困境了。

字,椎字本字,篆书古文字从字形字义看就是具有一段行程的槌打,即推进(進),可以想象到将木榫嵌入卯眼即是槌打推进的过程,表示动作和工具。

字,篆书有鼻子的意思,即人脸最靠前凸出的部分,类似“锥、椎”,比如高鼻梁、鹰钩鼻就称为“隆准”、“隆隼”,也极有可能以鹰隼之尖喙比喻鹰钩鼻,故此以隼、准比喻鼻子准字有以鼻头对中的方式,向前瞄准的意义。其本源来自射箭要持平端正瞄向鸟才能够将鸟打中,再有在天地祭祀和定位中,需要确定星辰的起落方位,需要准确测量方向,需要“水地以县(),置槷(臬)以县”,以水平之“准”才能够“确”定目标,准就有了水平和确定目标的双重含义。

“隽”字,金文上部隹鸟,下部有说是弓箭向上仰射,姿势妖娆,射箭难度很大,以此形容射手才俊过人。“津”字,金文,喻示船筏就像水鸟一样向前走,渡过河流。

字,甲文,金文,诸字典释义为水边之鸟,但对其状态未做阐释。本文释义为水禽在孵化。第一,鸟构件代表鸟;第二,水构件表示水,合为水边之鸟;第三,鸟腹下之方框代表高出水面的鸟窝,圆圈代表鸟蛋,合为水鸟孵蛋。此时安宁和睦,雍容自如。引申鸟的趴窝状态,雍通擁护(拥护);引申水面上搭建的鸟窝,雍通堆积即壅积、臃肿、壅塞字义。

回头看“隼”字,隹与隼均为鸟。隹为初起字,以鸟翅成形,适用范围较大。隼为后起字,再突出其脚爪,一般指鹰、鹞、游隼一类,成为隼鸟专用字。至于隻(只)、雙(双),唯,惟,维,帷,崔,催,摧,璀,(虽),谁,(离),觀(观),罹,(旧),睢,雠,奮(奋,展翅奋飞之鸟)奪(夺,抓住奋飞之鸟),等一众含有隹构件之字,皆源于鸟之形态和引申意义,本文不释。

 

2.2榫卯演变探寻

说到榫卯,一直以来均以卯为眼、榫为头。木质构件上凸出的部分为榫,也叫榫头;凹进的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在探索卯榫字源关系中,这倒成为破解的障碍。反过来思考,既然卯眼可以叫榫眼,那么榫眼估计是其正名、初名,初始的卯榫极有可能卯为头,这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基本上也是可以肯定的。试分析如下:

卯的初始字义,一为冒,冒出来的“头”,植物的芽苞、兔子的小脑袋和梁木端头等等,二为附着、固着。卯榫的初始并不是如今的卯为眼、榫为头的嵌入和包围的结构而是顶端”形分叉的立柱和所托附的木梁之间的联结部位。起初是将木梁端部置于丫杈的凹处,木梁横向伸出来即探出头,以保证稳定。丫杈凹处不宜宽松,这样将木梁置入凹处时则要敲击槌实,使其更加紧密稳固,这也是嵌紧而成“榫卯”的最初现象。


 卯榫之本源“卯隹”图,图片引自网络

 

合适的丫杈立柱总是难以找到,人们只好在立柱的端部人工凿出“丫杈”,也即一个凹槽,可圆可方,以方形最为结实。此时的横梁端部需要按照凹槽形状和尺寸进行加工,然后还要用力槌进,即为椎为榫。其后不知何年何月,改为钻凿成孔洞即孔眼,然后将木梁之“榫”直接伸入这个眼中,并在外边露出“头”。这个露出来的梁头就是,是“榫中冒出来的部分,即榫之头。至于凹槽则有一个蕴含更加深刻的字,即斗拱之“斗”。

本文推测,当横梁不需要冒头时,原冒头的部位逐渐退缩,其称呼未变,并且转化为含有孔眼的意义,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卯眼或榫眼。还有一个需要想象力的转换,也完全可以在古代由聪明的古人所发现,即卯之甲文、金文,只要将两边的半圆稍微扩大如(榫卯截面图式)所示就是榫卯之卯的象形。如此巧合,证明古人很是聪明。特别说明,此时之卯结构的意义是凿出凹槽(眼),没有分开两半的意思。

 

 

榫卯截面图式

 

《楚辞·九辨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后来简化成为成语方枘圆凿ruì)指榫,圆凿指卯。意思削成方形的榫是难以进入成圆形的卯眼,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合适的装配起来

榫又写为,应该是形象上榫如笋的比喻。《说文》:“凡剡(削木之法)木相入,以盈入虚谓之笋。以虚入盈谓之卯。故俗有笋头卯之语。可以理解,榫卯的连接是相互的,既可以榫之插入为主,也可以卯的套箍为主。

说到这儿,再看铆固,一为其本源自卯榫的穿凿附会(非为贬义),二为在卯字产生之后金属冶炼再产生之后,所以卯字初文没有用铆钉铆固的意思。而且铆钉之卯,在寻常意义上更加着眼于其圆头形状,既不是穿钉也不是卯眼。

引申议论:隹是鸟类,而长期以来鸟又是男根的俗称。其渊源关系,本文猜测有可能在于榫卯之交互与男女之类比,榫又源于隼,故称呼男根为鸟。仅此相类比附而已,而且并没有称呼女阴为卯,留此一说,不要当真。另外卯榫之初,形似为凹槽和嵌入凹槽的木梁,男根为鸟的话还有藏、飞和变化之机,与榫卯相去甚远。更有文献非得逆反证明卯榫起源于男女生殖器的,这就本末倒置了。

 

2.3卯祭再探

考虑上文说到卯形之演变到最后为卯眼,有凹槽、圆孔、方洞各形。那么在卯的含义和形态演变至此情况下,还是没有切分为两半的意思。而且比喻切分的事物有许多,卯并不是最为贴切的。

故此,推测卯祭的可能情形之一,本文设想,还是从卯字“流而不去”的本义之一推测,卯祭的可能方式之一就是活祭,在活祭中有意让祭献的牛、羊、人牲不是片刻死去,而是比如通过放血使其在仪式结束时才慢慢死去,也可能是在痛苦的折磨之后才把祭品献给神灵,只要祭品不死而且越痛苦当然也是越残忍才能够向神灵表达出最大的诚意。

推测卯祭的可能情形之二,有可能是如同榫卯或卯榫的联结一样,比照将木榫槌入卯孔,而将祭祀之牛、羊、人牲同样塞入或槌入一个人为制作的“卯孔”之中,也是有着“流而不失”的含义。其称为“榫刑”、“榫祭”才最为合适。

推测卯祭的可能情形之三,卯榫结构的加工工具和方法已经出现了“锯”。姑且以卯有开槽含义,以卯之锯来锯开“牺牲”的身体是有可能的,横向腰斩可以用刀,竖向劈开则可用锯,而不用刀,似乎也是颇为怪异之事。如此的话,锯的发明也要将大大提前到商代早期。看看下述资料,这倒也有可能。

1973年在蓝田县(陕西渭南地区)、1977年在武功县(陕西宝鸡市辖内)分别发掘出三把西周时期的铜锯。这些锯都没有锯柄、锯身,踞齿都是直齿。在地下埋藏了三千年,仍很锋利。这一发现,便得锯的发明史,比鲁班所在的春秋战国时代提早了一千多年。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有一把卡约文化的骨锯是用兽骨磨制而成,大约20厘米长,据说属于公元前1600年卡约文化,距今已有接近四千年的历史。

还有2009河南洛阳孟津县会盟镇南徐遗址发现了一件新时期时代距今约六千年的多功能大型石锯。该石锯用青色石灰岩大石片制作而成,平面略成长方形,背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柄,柄部经打制修整,有使用痕迹;刃部双面磨光,刃端局部成锯齿状;残长二十九厘米,高十四厘米,背部厚度四厘米,柄长七厘米,该石器的刃部长度达十七厘米且刃端锋利。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便于手握的柄,据此可证这是一件适合于两人相向用力切割的工具,其性质当为石锯。至今在一些寺庙里就有许多描绘十八层地狱里的场景,其中就有恶鬼锯人,因此以锯开槽的方法,可以杀死“牺牲”,而且还不是一下子让“牺牲”死去。但是,在没有金属锯发明之前,这是效率极其低下的办法,如果仅是为剖开躯体,实在没有必要。

仔细考察榫卯和穿过尸体的祭祀仪式,“卯祭”的原初的也是最简明含义,就是:把“牺牲”用刀(后来金属发明后可能用“劉”)劈为两半,摆放如“卯槽”或“卯洞”形状,然后让神灵的扮演者或祭祀者模拟“榫”穿进而过。突显出“卯牲”的令人畏惧的“恐惧情景”和行进其中的“艰难困苦”,表现榫的坚定和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仿佛用“卯牲”的血肉保佑“榫”的安全和稳固,最终保佑房屋建筑的坚固。马上可以推想,“卯祭”极有可能是在榫卯发明之后,人们在盖房子和上梁的时候举行的一种模拟“榫卯”结合的祭祀仪式,果然血腥,但是这极有可能就是“卯羌”、“卯牛”、“卯羊”、“卯牢”的本来图像。

 

2.4 木构榫卯加工的证据

据有关资料显示,位于河南嵩山周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七八千年,在各遗址出土的石镰,其刃部有细密的锯齿。同时期的白家文化(位于陕西临潼)遗址,则发掘出了骨锯。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至6000年,在草鞋山遗址中发掘出了木柱和木柱下的木垫板,有的木板上砍劈、截锯的痕迹,许多遗址中出土的兽骨都有经过劈削、锯割的痕迹,说明当时锯已经用于木器和骨器的加工。与马家浜文化同时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的较为成熟的木制榫卯木作外,还出土了骨锯。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年至4000,在遗址中出土了带锯齿的蚌镰。可以推测,在石器时代,锯的使用地域分布较广,广泛用于木材和玉石制品,已经成为成熟的加工技术

 

浙江河姆渡的干栏建筑榫卯遗迹示意图,考古学报,1978年1

 

其中河姆渡的建筑遗迹是桩柱相结合的干阑式木结构建筑长度20多米、进深7米左右,遗物有柱板等,有的构件有多处榫卯,还有木板企口,拼接大小梁及各种方圆形柱,并在木板上刻出案花纹木结构榫卯为垂直相交的结构,有凸形方榫圆榫,有柱脚榫、梁头榫、燕尾榫等,说明在7000年前,榫卯加工技术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木作技术就已经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了

3.结语

总之,流而不去为卯,进而不退为榫。还有嵌入为榫,出头为卯。榫字本字为椎为隹,榫即木椎梁之端头,以隼代隹,缘于读音相近和显出力量。、隼均推进,通过槌砸,将椎、榫嵌入或使其钻入卯槽、卯眼之中,由此发明了榫卯结构梁端出榫,柱顶出卯,经过长期的演变,榫卯的形式多种多样,作用于桥梁和房屋的部位也是多样性的。那么榫卯构造是来自桥梁还是来自梁呢?有待继续解读。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