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一个小县城的地方方言,竟然成了13亿人使用的普通话!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根据研究和史料来看普通话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但这只是普通话形成的一个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才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原来,普通话的标准音不是北京话,而是这个小县城的方言。


要说大天朝普通话最标准的,莫过于新闻联播里每天出境的播音员了。


有谁想说好一口能和他们相媲美的普通话,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


然而,你怎么也想不到,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小乡村,普通话就是当地的方言。


也就是说,这里的老人小孩,不用后天刻意学习就个个能说普通话,且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圆润流畅,韵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员。



全中国通用的普通话,竟来自这个小山村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的普通话,就是北京人的方言,但是这个看法并不准确。北京人的普通话与新华字典里的发音其实是有一定区别的,最明显的就是那股 “京城味”,儿化音特别多。


普通话最标准的发音,其实来自这个地方——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这还得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


1953年春,滦平第四完全小学读书的14岁同学白凤然,突然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办公室里面坐着两位来自北京的神秘人物。



神秘人物让白凤然别紧张,只要按要求读报纸中的一篇文章即可。白凤然就按照平时在家里说话的语气,大声朗读起来。然后,他们又让他读了一篇语文课文。读完以后,两个神秘人物连连点头,读得真好啊!


接着,还有另外3名同学被请来,给神秘人物读了几篇文章。


除了这些同学,这两位神秘人物,还先后在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和火斗山乡,找了3名村民,也是一样的要求——说话、朗读。


,他们来滦平是为了考察采集取音,为制定通用语言规范收集资料。


国家语委在滦平采集样音


不过,让白凤然他们想不到是,他们的语音竟成为日后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被大家尊称他们为“语音七老”。


所以,滦平方言发音最接近今天普通话的标准读音。


60年后,白凤然又再次被选中成为语音采集对象之一,74岁的他每天凌晨在地下录音室要录音四个多小时。


外国留学生在滦平学普通话

要讲普通
  
  语言
重要交际工具信息载体民族共同语普及家统民族团结、社进步重要基础普通通用语言北京语音标准音基础典范现代白文著作规范
  
建设特色社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力推广、积极普及全通用普通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交往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具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
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普通客观需求益迫切推广普通营造良语言环境利于促进员交流、商品流通建立统市场始自觉要求经济使用普通


今天,滦平人的一口“普通话”,使很多年轻人在北京及各地都做了播音、话务员工作。


看到这里,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普通话偏选滦平方言为普通话的发音基础呢?



与外界的隔绝,让“首都方言”得以完整保留

600年前,明朝永乐时,那个从自己侄子手里夺来的皇位的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大批操着南京口音官员、士兵来到北京,南京口音与元朝的老北京口音慢慢融合,就形成明朝的北京话,这也是当时官话。


朱棣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进攻,将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


所以,在长城外形成了大范围的军事隔离无人区,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


滦平县的明长城


从此,滦平再没有人居住,原来的方言就消失了。


清朝建立后,满人入主北京,开始积极学习汉文化,也学说北京话,不过其中也加入了满族语音要素。


所以,清朝的北京话实际上包括了元朝北京话、南京话及其满族三种发音的特点,集众家之长,这种口音当然具有优势了。


康熙帝时,建了避暑山庄,滦平就成了北京与承德之间的重要通道。清政府鼓励旗人建立“口外庄田”。于是,很多旗人来到肥沃的滦平,建起庄园。


毕竟是皇家庄园,岂是一般平民能随便出入的地方,再者,滦平地区交通不便,相对封闭,与外界隔绝,正是这种环境上的优势,让滦平人那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滦平的大清皇庄


而相比北京,则因受到外来人口影响,加上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经过新文化运动,北京人生活及其语言都发生变化,这时候北京话反而不如滦平口音纯正了。


建国初,国家要建立一套通用语言规范体系,经深入调研,发现滦平的北京话最纯正,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滦平采音的故事了。


说到这里,聪明读者就明白了,所谓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官话,。正如滦平的方言,正因完整保留了首都所在地——北京的语言,所以才被国家选入普通话。


那么,如果按这个规律来算,中国古代历朝的普通话又都是什么呢?



中国历朝“官方语言”的更迭

中国各朝代官话多次更变,因定都、,都城在哪里,哪的话就是当朝官方语言,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也方便于各地人的互相交流沟通。


西周社会是古代中国文化制度的奠定时期,西周的首都洛阳话就成了当时的标准音。


西周先秦的“洛语”,就成官语,美其名曰“雅言”,它也是以后中国各朝代国语的基础。


古代洛阳, 九朝帝都


秦朝后来统一全国,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据估计就是西安一带的关中话了,至于怎么发音,可以参考陕西的秦腔。


刘邦推翻了秦朝,当然不能以“秦人之腔”为官话国语了,汉朝就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洛语”是两汉的普通话了。但可以想到,这发音一定有关中语的特点。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东晋迁都建康(今天的南京),承袭汉代,还以洛语为国语,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南京话就成了国语了,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今天南京,古之金陵,六朝古都


到了隋唐,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在以南京话和洛阳话雅音为基础正音,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承隋制,西安话“秦音”就是国语了。


唐朝的长安,十三朝先后在此建都


到了宋朝,定都河南开封,与洛阳不远,所以,国语还是“雅音”洛阳语。


元朝定都北京,定蒙古语为国语,元代的普通话恐怕是充满蒙古味道的北京话。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官话为官方的标准语。


后来,他儿子朱棣迁都北京,从此,北京话就一直成为了中国的官话了。


首都北京,五代王都


从整个历史看,今天的普通话可不是现在一个地方的方言,它的发音兼有洛阳话,西安话,南京话,蒙古语,及满语等多种语言的发音元素。


滦平的方言其实就是中国主要朝代,各地方不同官语融合而成的,所以才能被全国广大地区人接受,因含有不同地方发音特点,也容易上口。



为什么要讲普通话的历史?

因为从中我们明白了中国的文化为什么具有活力,能够绵延不绝。


就单从普通话发展历史来看,今天的普通话就是各地方语言兼容并包的结果,因吸引众家之长,具有各地区广泛的代表性。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



  

我们今天讲的普通话有明确的内涵,有科学的界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显然在我们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大力推广普通话,对于我们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普通话的由来是一段很漫长的历史过程。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作为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一方面,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


另一方面,“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用普通话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整整经过了三千年,华夏各地域的人不断摒弃地方文化不足与狭隘,不断地吸收其他地方文化精髓,才融合成一个现在这个伟大民族。



今天,这样的融合说起简单,但是有谁能知道当时不同地域和文化,经历了怎么激烈冲突和碰撞的,也不知道经过多少血与火的洗礼……


在多灾多难中,我们文化淬炼得愈加坚韧。


这样的语言,这样民族,能不充满智慧和强大生命力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