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诗经》乱弹(5):葛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马乘风先生在《诗经今注今译》中说,《国风·葛覃》是一首“女子婚后回娘家省亲之诗”,这种说法来自余冠英,很值得商榷。倒是公木先生的分析似乎更可靠,他说《国风·葛覃》显然是一首女子劳作之歌。而传统歌德派、调和派都说是“后妃之德”,,也不稀奇了。

诗分三节,第一节全部用来起兴;第二节描写割葛织布;第三节写女子告假回家之前所做的准备。详解如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先来认字,把字认明白了,这几句诗并不难懂。:有两种读音,第三声读“嗝”,姓;第二声读“隔”,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音剧),夏日穿用;块根肥大,俗称“葛根”,入药。:会意字,象艸(音草)过屮(音彻,芽),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动词:出、往。代词:他、他们,这个、那些;其、他的、其他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表示修饰关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成为句子成分,的。虚词:无所指。:读“琴”,姓;读“谭”,也是姓;覃是会意字,字从西从早,“西”指“西边”、“西方”,“早”指“东方日出”,“西”与“早”联合起来表示“当东方日出之时,西方方向仍旧是黑洞洞一片,深不可测”。本义:深不可测、黑洞洞。引申义“意味深长”、长、延长、延及、深广、蔓延、遍及等等。:本诗中读“移”,蔓延、延续的意思。施,一般读“诗”,本义为旗帜,引申义有实行、给予、用上、加工、安放、设置等等,姓。:这个字看起来都认识,其实说明白不易。字属于古今异义,甲骨文中“于”字是“竽”的本字,一种乐器。可是汉语字典又说“于”字是“迂”、“纡”的本字,本义是迂回、曲折。现代汉语中“于”字也很纠结,既是“於”的简化字,又不全是,只取介词部分字义。“于”是姓,但又不同于“於”姓。“于”字本身的字义一般有:在、以、用、对、对于、至、到、依照、为了等等。“於”字义更其复杂,此处不录了。中谷:谷之中,:同“于”字一样,简化字的危害,在这个谷字上再次出现。现代汉语中,山谷、五谷的谷是同一个字,繁体字中则完全是两个字。山谷的“谷”,音gǔ鼓,从水半见,出於口;泉出通川为谷,两山闲流水之道也。五谷的“谷”,繁体字是“榖”, 从禾从壳;谷,必有稃(音肤)甲,百谷之总名,粮食作物的总称,如五谷有:麻,黍,稷,麦,豆。维:形声字,字从糸(音密),从隹(音追),隹亦声。“糸”指绳索、绳线。“糸”与“隹”联合起来表示“从高处一点引出三根以上的绳线到地面,围成一个空心的锥形体”。本义:作为锥形空间架构的绳线组。引申义:骨干绳线。主绳。再引申义:拴系。基本释义:1.系,连结:~系。~絷(音治)。2.保持:~持。~护。~修。~生素。3.纲:纲~(总纲,亦指法度)。4.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5.通“惟”,思考:思~(亦作“思惟”)。6.以,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7.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新。~妙~肖。8.姓。叶:繁体字是“葉”。 “枼”(音页)本指“记载家世的薄木片”,引申为“薄片”。“艹”与“枼”联合起来表示“植物身上长的薄片”。本义:叶片。转义:(叶片外形特征与某种植物)相合、相洽。实际上字是古代的“协”的本字,不读“业”,读“谢”,是协同、和谐的意思。简化字用叶代替“葉”。萋:形声字,从艸,妻声。本义:草茂盛的样子。还可形容花纹错杂的样子,如萋斐。可通“凄”。

本来注释到这里,这3句诗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了。但是,仍然有朋友说看不懂,建议我最好翻译成现代诗。而我一向认为,《诗经》里的每首诗都已经很完美了,若翻译成现代白话诗就很不成样子。类似《诗经今注今译》这种版本的著作很多,仅就翻译部分来说,鲜见成功之作。公木和他学生的翻译很烂,马乘风先生的翻译也很烂。我自然也不敢造次。虽然我自以为现代诗写得不差,但是翻译《诗经》肯定徒劳无功。怎么办呢?直译,把诗的意思直译出来就算完成任务。

那么,这3句诗的直译是:深广的葛藤啊,蔓延到了山谷之中,她的叶子是多么的繁密而茂盛!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关于《诗经》的解读,历来都不是一件易事。朋友们也给予了很多建议。鉴于大家对于文字的详细解读没有什么兴趣和耐心,从这3句诗开始,以后的解读方式是先直译,直接给出诗的本意,然后才是繁杂的注释,专供读讲《诗经》的同好借鉴和批评,没有兴趣者可无视之矣。

直译:黄莺飞起,又歇落在灌木丛中,她们的鸣叫“喈喈”有声。

注释:黄鸟:学名Carduelis spinus,又名黄莺、金衣公子、黑枕黄鹂,是一种候鸟,体长20-26厘米,体重60-100克,夏天飞到中国东部地区繁殖,冬季南迁印度、斯里兰卡和马来半岛等地越冬。主食是对农林有害的昆虫,也吃些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叫声犹如流水般的婉转动听。集:会意字,从隹,从木;“木”指树木;“隹”(音追)为短尾鸟的总称,与“木”联合起来表示鸟类停歇在树木上,“集”本义为鸟类在树上栖息。基本释义1.群鸟栖止于树上:“黄鸟于飞,~于灌木”。2.聚合,会合:聚~。~合。~会。~体。~团。~训。~散。~资。~中。~大成。~腋成裘。3.会合许多著作编成的书:~子。文~。诗~。选~。全~。4.大型图书中可以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或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电视剧中相对独立的段落:上~。第五~。5.定期交易的市场:~市。赶~。6.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部。经史子~。7.成就,成功:大业未~。8.数学基本概念之一,指若干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总体:子~。交~。9.古同“辑”,和睦。10.姓。灌:浇地,指注入液体这个动作,另有丛生的树木义。同时灌还是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斟酒浇地降神。详细字义:〈名〉形声字,从水,雚(音冠)声,本义灌水。灌水,河水名,源出河南省商城县南,东北经固始县西南曰曲河,北合史河流入淮水。丛生的树木,灌木,丛木。又,木族生为灌。〈动〉浇;灌溉,“灌,浇也,渍(音自)也”(《广韵》),“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庄子·逍遥游》),流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又如:灌溢(流布);灌澍(灌注,流泻);灌洗(冲洗)。强行使喝下,“不能饮者以筒灌其中”(《韩非子·说疑》)。又如:灌米汤(恭维);灌口(方言,给牲口灌药用的器具)。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斟酒浇地以求神降临,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灌用郁鬯(音唱)”(《礼记·礼器》)。又如:灌地(洒酒于地,求神降临)。盥洗,如:灌手(洗手);灌澡(语,即沐浴);灌沐(盥洗);灌佛(浴佛,灌洗佛像)。饮酒,如:灌丧。浇铸,“烁一鼎之铜,以灌一钱之形,不能成一鼎”(《论衡·奇怪》)。又如:灌辟(冶铸,冶炼)。装入,如:灌肠。录音,如:灌音;灌制。其:其字是假借字,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的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音鸡),变成“其” (音鸡) ,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详细释义:其,音“鸡”,语气词,表示疑问。其,“音棋”,〈名〉通“期”,期限。〈代〉彼、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这样、如此。姓。〈副〉也许、大概;表示祈使,当、可;将、将要;表示诘问,通“岂”、难道;极、甚;〈连〉如果、假设;或许、大概;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还是,表选择。〈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鸣:会意字,从口,从鸟,本义:鸟叫。基础释义:鸟兽或昆虫叫:~啭(音撰)。~唱。~叫。~禽。鸟~。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闻名,著称:“以文~江东”。喈:读音皆,形声字,从口,皆声,本义鸟鸣声。喈喈:释义为和洽;禽鸟鸣声;形容钟声、铃声等。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直译:深广的葛藤啊,蔓延到了山谷之中,她的叶子是多么的茂盛而繁密!

注释:莫: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音莽),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基本释义:音“末”,不要:~哭。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古同“漠”,广大。姓。音“木”,古同“暮”。莫莫:音“末末”,昏昧无知貌、茂密貌、肃敬貌,犹默默。同“漠漠”,尘土飞扬貌。莫,可通“漠”。这里用茂密的意思。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直译:又是割葛藤,又是煮葛藤,做成细葛布、做成粗葛布,穿上葛布衣,不厌烦!

注释:是:音“事”,从日从正,会意字,太阳在上,手在中间,脚在下面,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造字本义: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在古汉语中,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说文解字》:是,正也。正,是也。基本释义:表示解释或分类;表示存在;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表示适合;表示任何;用于问句;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对,合理,与“非”相对;认为对;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这,此;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姓。刈:音“毅”,形声字,从刀,乂(音译)声,本作“义”,本义割草。乂:象形字,从丿(音撇)从乀(音扶)相交,甲骨文像原始的剪除杂草的剪刀形,本义割草。有说刈为割草的小镰刀。濩:有两个读音,音“户”,散布之意;音“或”,屋檐下水下流之状,煮。这里用“煮”意。《诗经今注今译》注音“户”,是错的。为:是多音字,读音维或者胃,“为”字繁体是“爲”,从“爪”役“象”,会意字,做、作、干、搞。假借为“伪”。为字音“维”,基本释义:1.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2.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3.变成:成~。4.是:十两~一斤。5.治理,处理:~政。6.被:~天下笑。7.表示强调:大~恼火。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为字音“胃”,基本释义:1.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2.表目的:~了。~何。3.对,向:不足~外人道。4.帮助,卫护。絺:多音字,读“吃,意思是细葛布或细葛布做的衣服,古邑名(中国春秋时的周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南),姓。读“指”,通“黹”,特指除单纯用针缝的以外的活,如刺绣、编结、绒绣。喻修饰文词。綌:音“细”,粗葛布。这个字有疑问,待查。无:读“吾”,会意字,繁体“無”,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無、舞”同字,本义乐舞。基本释义:〈名〉同“舞”,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动〉没有,跟“有”相对。〈副〉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未、不曾、没,不必、不值得。〈代〉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用在句首,无义。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另见读音mó(南无):用语,“南无”,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早期经论中所说的无,是指相对于‘有’之‘非有’,亦即相对于‘存在’之‘非存在’。斁:2个读音,音“杜”,败坏之意。音“义”,解除;厌倦、懈怠、厌弃;盛大的样子;终止。这里取厌弃之意。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直译:报告师傅,请求回家。于是除掉我日常衣服上的污渍、于是洗涤我的上衣。何物要洗何物不洗?(不管了!)回家去给父母请安。

注释:言: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意为言出传达真理。汉语多义词。言(yán),①讲,如:言之在先;②说的话,如:言简意赅;③汉语的字,如: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④语助词,无义,如: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代词〉《尔雅·释诂》:“卬(音昂)、吾、台(音移)、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告:读音gào,字形结构是上下结构。其实,甲骨文中的“告”并非没有“牛尾巴”,隶书是为了书写美观才将“牛尾巴”去掉了。“告”字上为“牛”,下为“口”,合起来表示进行祭祀时人们献上一头牛,并进行祷告的情景,这就是“告”的本义。后来,“告”的意思渐渐淡化,普通化,泛指“表达、诉说”。基本释义:1.说给别人,通知:~谕。~知。~诫。~诉。报~。劝~。奔走相~。2.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发。~状。控~。3.表明,请求:~老。~急。自~奋勇。4.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成。姓。师:音“诗”,从垖(音堆)从帀(音扎),以垖作包围。最初来源于“为防止(帅)而部署的军队”;后逐渐发展为“教导所有人(包括贵族子弟和众人)成为和平、稳定、文明”的人。师是会意字,垖是小土山,帀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姓。氏:音“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后来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师氏:周代官名,掌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指学官或教师;女师,指抚育古代贵族女子并教授其女德者。毛传:“师,女师也。”孔颖达疏:“女师者,教女之师,以妇人为之……妇人五十无子出而不復嫁,能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这里指女教师。归:音圭,会意字,从止从妇(繁体歸),本义:女子出嫁。基本释义:1.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回家探亲)。~真反璞。2.还给:~还。物~原主。3.趋向,去往:~附。众望所~。4.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5.由,属于:这事~我办。~属。6.结局:~宿(sù)。7.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8.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9.自首。音愧,通“馈”,赠送;惭愧。薄:形声字,形旁为“艹(艸)”,声旁为“溥(音普)”,“溥”也表意,表示散布。本意为草木丛生。基本释义:音雹,1.厚度小的:~片。~饼。2.冷淡,不热情:~待。3.味道淡:~酒。4.土地不肥沃:~田。音伯1.义同(1),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2.轻微,少:~礼。~产。~命。~寒。~酬。菲~。3.不庄重,不厚道:~夫。~幸(负心)。~情。轻~。刻~。4.轻视:鄙~。厚今~古。5.不充实,不坚强:~弱。6.迫近:~近。~暮(傍晚)。日~西山。7.古同“箔”,帘子。8.姓。音,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薄”一般作实词中的形容词,在《诗经》中活用为虚词较多。例如《小雅·采芑》:“薄言采芑。”《正义》注:“薄,辞也。”即修饰之词。助词,又《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此“薄”字则作“乃”解。污:形声字,从水,从亏(音于),亏亦声。“亏”为“圬(音污)”省。“圬”意为“地面凹坑”。“水”与“亏”联合起来表示“地面积水坑”。本义:泥水坑。引申义:泥水、脏水。参考: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我:会意字,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手持大戌,。我,古杀字。”(《说文》)“我”字的古老正统读音是从喉部发出的,在华夏族融合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这个音很多人学不会,故简化为wo,但绝大多数地方包括关中(长安一带)等地还是保留了正音。私:形声字,从禾,从厶(音思),厶亦声,“禾”指“谷物”,“厶”意为“自我”,“禾”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留口粮”。本义自留口粮。引申义:自己的、非公的。据说黄帝时就有“私“了。“私”字义复杂,这里“私”指日常衣服。澣:音“换”,同浣,形声字,从水、完声,本义洗衣服。引申洗涤、涤除。姓。衣:多音字:音“伊”,用于“衣服”“衣冠禽兽”。《说文》:“衣: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姓。音“毅”,穿,拿衣服给人穿。如“解衣衣我”。害:会意字,金文和小篆都是从宀(音棉)、从口,表示同在一个屋檐下说话,而中间是三层物质被一个尖利的东西所贯穿,表示所说的话尖酸刻薄,本义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人说尖酸刻薄的话伤人,即伤害、损害。作副词用时通“曷”,何不、何。否:fǒu,会意字,从口、从不,“不”亦兼表字音,本义不然,不是这样。音“痞”,字义是不好,坏,恶的意思。通“痞”。宁:宁的本字是“寍”。“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今用“宁”字作“寍”简化字。形意字,从宀(音棉)、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本义安宁,平安。后世假“宁”为“寍”,“宁”行而“寍”废。基本字义:1. 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2.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归~。3. 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三年”。4.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5.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6.姓氏,读姓氏时为四声。父:音“负”,“父”字非常古老,其意义变化也非常大。在甲骨文中,“父”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柄石斧,其最初意义便是“斧”,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斧”,“父”字不再有此义。持有石斧是力量与勇敢的象征,所以“父”字意思引申为持斧之人,也就是值得敬重的人,这个意义后来与“甫”字通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基本字义:(1)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大雅》) (2)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3) 又如:渔父;田父。(4) 通“甫”,开始,如:教父(教戒的开始)(5) 天。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故称天为“父”。(7)读作“负”,例如宰父,姓。母: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女字加上两乳,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基本释义:1.妈妈,娘:~亲。~性。~系。慈~。~忧(称母亲去世)。2.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舅~。3.雌性的,与“公”相对:~鸡。4.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国。~校。~音(元音)。5.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螺丝~。子~扣。6.姓。

最后,对《葛覃》的几点疑点进行辨析。

疑辩一:是新嫁媳妇要回娘家还是未嫁“后妃”或者女奴要回娘家?

朱熹、余冠英、马乘风等认为是新媳妇要回娘家,不同的是朱熹认定的这个新媳妇是品德高尚的后妃,而余、马等先生的新媳妇显然是劳动人民。新媳妇的证据就在这首诗的最后四个字“归宁父母”。其实疑问在“归宁”二字。归宁,一般的解释是“出嫁后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总之是已经嫁人或正要嫁人。已经嫁人自然可以是新媳妇,正要嫁人就不能说是新媳妇吧?可见,新媳妇的判断很有点勉强。其实,归宁二字与是不是新媳妇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归,本义返回,回家;宁,平安,报平安,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可见,不结婚一样可以“归宁”。

既然不是新媳妇,那么是待嫁的后妃还是普通的女奴呢?

《毛诗序》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这是在说待嫁的后妃之德,已经可以母仪天下了。其实不管是待嫁后妃,还是朱熹的已嫁后妃,,试问哪有“后妃”这样的贵重之躯,去野外割葛藤、煮葛丝、织葛布、制葛衣?诚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对毛序观点的驳斥:“后处深宫,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

不是新媳妇,不是已嫁或待嫁“后妃”,只能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了。西周,奴隶社会,除了贵族阶级可以养尊处优,普通人家的女儿,从事割葛织布这种繁重、肮脏手工劳动者,不是女奴是什么?

说到这里,想起胡适因为《葛覃》而受到的嘲笑和群殴。19259月,胡适在武昌大学讲演时说:“《葛覃》诗是描写女工人放假急忙要归的情景。”此论一出,舆论哗然,为学界耻笑不已。现在看来当时正值“五四”,新旧之争激烈,民国大师的过头话不少,最过份的是要取消汉字,以拼音取代之。胡适的“女工”论惊世骇俗,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点根据。周朝固然是农耕社会,不可能有纺织工厂,自然没有纺织女工。但是,考古证明,奴隶社会也存在较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典型的例子是建造金字塔。割葛织布,可以是家庭小作坊,也可以是奴隶主组织的大作坊,称在大作坊劳动的妇女为女工,不算错得离谱吧?再说了,“歌德派”最推崇的《毛诗序》也称之为“女工”,为什么“学界”不群起而喷之呢?

疑辩二:女师是什么怪?

“后妃之德”派(歌德派)为了自圆其说,在注释“言告师氏”中的“师”字时,十分武断地说“师,女师也。”(毛传),孔颖达疏:“女师者,教女之师,以妇人为之……妇人五十无子出而不復嫁,能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如此,这个“女师”就相当于奶妈了。真是咄咄怪事。按歌德派的说法,《葛覃》中的女人是个后妃(嫁或待嫁),做了很久苦力要回家看望父母,竟然要跟奶妈请假或请示?或曰,是吩咐奶妈洗这洗那,那么歌德派一直津津乐道的“志在于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后妃之德呢?全然不要了!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弄清楚“师氏”二字即可。师氏,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周代官名,掌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二是指学官或教师;三是指女师,这女师不是奶妈,而是抚育古代贵族女子并教授其女德的人。割葛织布作坊里的“师氏”属于哪一种?只能是有技术的师傅和管理者。可以是女人,也可以不是女人,直译成“师傅”最为精准。

201868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