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你知道「学伴」对于孩子来说有大的影响力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李睿


我们对数百名在学校成绩优秀的孩子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优秀的孩子共同特点还是挺多的,其中有一点,就是这些优秀的孩子往往“结伴出现”。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一般3-5人,彼此熟悉,互相交流,而且这个圈子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这就是学伴的力量。


正如之前所谈到的,我们需要两个力量来帮助我们完成学习任务,其中一个力量是引领和鼓励,另外一个力量则是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如果说引领和鼓励主要来自老师和家长,那么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就是学伴的重要作用。


在生活中,真正能完全和孩子平等相待的家长是非常少的,或者说,孩子能够真正对父母无话不说的情况并不多见,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带有同理心的支持和陪伴。毕竟再怎么说,父母没有参加这场考试,很难理解到孩子在答题中的心态变化。但是学伴则不同,学伴往往是同班和同年级的同学,且成绩相仿,这种安慰、支持和鼓励往往对孩子来说是直击内心深处的。




什么样的孩子能做学伴


家长可以关注一下孩子平时身边的“学伴”,通常俩说,学伴会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就是在学校成绩相仿,成绩相差太多的孩子,很难成为学伴,因为他们之间的连接点,并不是学习,而是其他,比如足球,音乐,游戏之类。因为每个孩子身边的圈子不止一个,其中由学习联系起来的才是学伴。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大概在两个圈子比较活跃,一个是学习的圈子,我们有四个同学,家住的不远,每周末都会一起打球,然后去吃串,边吃串边聊聊本周的学习问题,同时,对于学习的困难,考试成绩,自己的状态都互相毫无隐瞒。后来我们四个两个考入清华大学,一个中科大,一个南京大学,可以说完全符合学伴的条件了。当然我还有其他爱好,比如踢球的圈子,游戏的圈子,这些都是同学和朋友,但是不是“学伴”。


其次,学伴之间应当有相对固定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就是在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伴。学伴之间的固定活动,不一定是学习小组,往往常见的形式包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上辅导班,假期中间组织讨论作业,固定的周末文体活动(不一定是学习活动)。如果你发现一群成绩相仿的孩子去打篮球,他们中间有的人打的好,有的人打的其实挺不好,那就是学伴之间的固定活动啦!


第三,学伴之间通常对于成绩的竞争的态度是理性的。通常来说,成绩越接近,竞争应当越激烈,也就越容易产生各种“信息战”。其实在学习上,刻意的战术其实没有太好的效果,因为考试毕竟是一个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竞争,而且从概率上说,在高考中发挥正常的是大多数。学伴之间,彼此共享对知识的理解,共享对考试应对的方式,没有过多的猜忌互相鼓励,尤其是到了毕业班,这对于平稳孩子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考试考不好,孩子往往会在学伴活动中倾诉,家长过多的参与反而不好。




关于学伴 家长应该做的事


其实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因为这些孩子在一起,所以他们成绩都好,还是因为他们成绩都好,所以才在一起?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必太纠结,这是一个互相选择学伴的结果。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做这么三件事:


第一,正面鼓励孩子有学伴,帮助孩子找学伴。鼓励孩子和成绩相仿的孩子交朋友,鼓励和支持孩子组织和参加学伴之间的活动;


第二,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持孩子和学伴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家长不需要过多的给孩子出主意,提建议,对于有学伴的孩子,更多的支持孩子和学伴交流,效果往往更好;


第三,和孩子学伴的父母保持良好沟通,甚至组织一些家庭聚会。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家庭对学伴关系的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已经有良好的学伴,家长应当支持,鼓励;如果孩子还没有找到学伴,那么其实孩子是孤独的,作为家长,我们也应当正面的鼓励孩子有学伴,帮助孩子找到学伴。学伴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弱于家长和老师。




有关学伴 有趣的故事


我们看到学伴之间似乎也就是一起聊天玩耍,其实,在家长没看到的领域,学伴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可以叫做“对标”


学伴之间往往成绩相仿,所以大家彼此都希望能超越对方。其实这个时候,就完成了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设定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成功一定是属于有目标感的那群人。学的怎样都无所谓的,一定不是那群成功者(虽然你听他们都这么说)。学伴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天然对标的关系,这种目标相对长期和稳定,这次我比你考的好,我也不能放松,因为下次不知道结果如何。与其家长苦口婆心的给孩子定目标,定计划,有了学伴,目标就解决了。



第二个故事,可以叫做“激励”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需要的是带有同理心的鼓励。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考试出现了失误,这个时候,“你没问题的!”这句话,老师说,家长说,还是学伴说,给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老师和家长说这句话,更多的是基于对孩子的历史判断和未来期望,学伴说这句话,更多的是惋惜和对自己没有失误的庆幸,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同样失误的学伴说的,那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学伴之间交流中能传达出的信息,是家长和老师无法取代的。



第三个故事,可以称之为“火花”


我曾经旁听过北京某重点中学高中的一个学伴组织的讨论,虽然说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也是有标准答案的(毕竟我也是老师嘛),但是这些年轻人在讨论中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和论证思路,着实是让我大开眼界。或许大家会说,那说来听听,我估80%以上的家长可能听不明白,或者说也没兴趣听这些人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也不能产生有实质意义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讨论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参与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整理和发表自己的想法。由于具有平等性和同理心,所以他们在讨论的时候完全没有压力,也没有所谓的权威和正确答案。如果在讨论中出错,他们并不会有压力,这种价值,是老师和家长参与讨论时候完全无法达到的效果。



学伴之间,由于成绩相仿,又愿意一起学习,大概率是一种良性竞争的关系。即使随着时间发展,小组中的成员即使略微落后,也能在小组中获得激励;即使暂时领先,也不会沾沾自喜,但是又会很有成就感。正是这种微妙的良性竞争,让学伴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伴之间发生的故事,远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作为父母,知道这点,就够了。


你认为学伴对孩子还有哪些影响力?

点击文章最末(右下角“写留言”)随便聊聊



提示: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并注明 作者:李睿


推    荐


精选内容


所有中国式父母需反思: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什么关系?


爸爸最好的作用:与我互补和帮我纠偏


做好父母要善于给孩子“挖坑”  这才能加速他们成长


作为父母为什么一定要修炼自己的接纳力




科学家长观

微信号:kxjzg1

长按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