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格律诗写作常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1、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第一、二、四句都是标准律句,只有第三句是次标准律句,因欲穷千里目的,本应是平声字,而欲是仄声字,即平声错用为仄声,但穷千二字都是平声字而连接,所以没犯孤平,也是符合律句要求的,只因这一欲字而成次标准律句。

2、仄起入韵式(首句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只有第二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而且都是在其该句的第一个字,本该是仄声,却用平声,本该是平声,却用仄声,本该是仄,却用平。一般说来,在一首诗里,要尽量避免重字,但这首诗里连用三个字,却显得活泼自然,堪称一流。




3、平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端《鸣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此诗四句都是标准的律句。筝:是有十三根弦的古琴;金粟柱:桂木做成的弦柱。描绘一个青春才女,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在她华丽的书房门前拂琴,故意弹错,目的在于吸引像周郎一样俊美而通晓音律的男儿来指正,因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可谓曲尽幽情。

4、平起入韵式(首句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除第一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下三句都是标准律句。鹫翎:大鹰的羽毛;金仆姑:弓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燕尾:军旗上的飘带;蝥弧:军旗名,《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本诗描绘军容整肃,将帅威严,全军同仇敌忾的情景。




(二)七言绝句

七绝,就是每句比五绝多两个字的绝句诗。所谓绝句即绝诗,也称截句。绝、截、断,均有短截之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七绝的平仄律,只是在五绝每一句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即五绝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就变成七绝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亦然。七绝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1、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除第二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该诗长期以来广为传颂,脍炙人口,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思绪和愿望。

2、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除第三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第一句第三字本该仄声,而为平声,第二句第一字本该为仄声,但是平声;末句也是用的平声字来救字的仄声的。这是一首悼亡诗,构思奇妙:曾到过大海,对任何江河也不再觉得浩大;曾会过巫山神女,再见到任何女人,也不觉得美丽,现在随便往任何美女堆里路过,都不回头看她们一眼,这原因一半是我在修道,更主要的是我还思念着你。



3、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此诗前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后两句是标准律句。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据《唐诗纪事》载:李涉是唐文宗时太学博士,以诗名世,书亦誉满乡里。井栏砂是安徽安庆附近的小村落,李涉经此地夜宿,遇土匪,问:何人,从者答:李博士也,其酋曰: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书名,愿题一篇足矣,于是,灯下展纸笔。涉问:上款可题,答曰无须,于是下笔一挥而就如前诗。虽然反映当时社会治安极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唐代社会尊重诗人,爱好诗书的时代风气,连土匪也慕名求之。

4、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只有末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均是次标准律句。




(三)五言律诗

五律的平仄和五绝一样,由两首五绝构成。其区别在于:用的方法使句型变化演进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上联,下句为下联,每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叫失对,是诗家大忌。首、尾两联和绝句一样,不要求对仗,但作者要对不限。

1、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除颈联上联和尾联下联为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为标准句。首、颔、颈三联均对仗,首联上联无谓语,其下联也以无谓语相对。颔联上联是:主、谓、定、宾、状,其下联也以相同的词性相对。颈联也是相同的句式。但忌同义词相对,否则叫合掌

2、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只有颔联上联的字和尾联上联的字,本该平声而用了仄声,所以,除该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是标准律句。而且颔联上联将白露一词倒置拆散,下联也把明月一词倒置拆散相对。也说明这首诗是在当年白露节晚上写的。这些细节用心良苦,而且月是故乡明句为后人乐道。




3、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只有首联上联,颔联下联和尾联下联是标准律句,其余6联均是次标准律句。这是一首写秋山风景的名诗,有时间、地点,有景物的动和静,有个人情感的注入,真不愧为丹青妙手。

   4、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四)七言律诗

七律,是格律诗的正宗,有关格律诗的禁忌,原则等都在七律里充分体现,例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诗里就不存在五不论,六分明;七绝不要求对仗,而在七律里一应俱全,且要求严格,所以,较为难写。七律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1、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温庭筠《利州南度》

澹然空水带斜辉,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此诗只有首联下联和颈联下联两句是标准律句,其余皆是次标准律句。关于对仗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这里只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凡是次标准律句,都是在这个口诀的指导下创作的,但是不能机械理解这个口诀,要以不犯孤平、不犯尾三仄脚三平为前提,所以,这个口诀大体说来是正确的,因汉字多为单字双音节,一三五不在音节上,故可不论,二四六都在音节上,故强调分明。但在多数情况下,一不论,三就要论,三不论,五就要论,否则就犯孤平、尾三仄、脚三平的错误。如该诗首联上联第一个字是平声位,但用了仄声字,所以,只好把相邻的第三字的仄声位换成平声,使之与形成连平,也就是拗救,目的避免孤平,而且,救平不救仄。这句诗就是一不论,三就要论的理由。这里还要讲对仗的音节,必须按格律的要求创作,否则会犯雷同的错误。例如这首诗的颔联音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诗也是:波上、马嘶、看、掉去,柳边、人歇、待、船归,颈联的格律音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句也如是: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也就是说颔联的音节是二、二、一、二,颈联的音节是二、二、二、一,主要在后三个字的变化。从大的方面讲,七言诗的音节,是四、三,再细分才如上。当然,这主要指颌、颈两联,首、尾两联不论。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颈联必须是二、二、二、一,反之亦然。我们搞创作时,要注意这些细节。关于粘、对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否则就叫失对失粘,是诗家大忌。所谓相对,就是一联之中,上句和下句相对,这个相对是指词性相对的颌颈两联,首、尾两联只要求平仄相对,所谓邻句相粘,是指奇句和偶句相粘,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如果是排律依此类推,而且,只能是粘头不粘尾,因偶句都是押韵句,韵脚必为平声字,而奇句末字决不能用平声字。所以,只能是粘头不粘尾。

2、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园。

此诗首联两句和尾联上句是次标准律句,其余都是标准律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尾联上句,一三都不论了,是平声,处在仄声位,字是仄声,处在平声位,但五就不能再不论了。否则,不仅犯孤平,也犯尾三仄,因为虽然有两个平声字,但隔断了,不能形成连平,这就是如三不论,五就必须要论的理由。




3、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只有颔联和尾联上联是标准律句,其余均是次标准律句。这是一首爱情诗。首联上联说,幽会不容易,分别更困难;下联说,是在春天结束百花凋谢的令人伤感的季节里相会与告别的。因东风代表春天,下面就是相互表示爱的决心和关怀。此诗为后人乐道。

4、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杜甫《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四联的上联都是次标准律句,而其下联都是标准律句。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对仗工整,而且活泼自然,这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一首诗,首联闻官兵收复失地后就热泪盈眶,接着的三联把这种高兴推向极至。

以上是七律平仄声律的四种格式,从这些格式中,可以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

A、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句七字,可以分为二、二、一、二二、二、二、一四个音节,相间,是指这四个音节的平仄相间,当然要把首句入韵的除外。

B、一联之中平仄相反。也是首句入韵的除外。

C、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粘的方法前面已说了,不再重复。




(五)排律

排律,是在五律或七律的基础上,用粘对的方法使对句增多,增多少对句不受限制,但每一延长段以两联为是(四句),因绝句要求首尾两句的平仄一样,以满足起承转合的要求,排律的具体要求是:其一,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其二,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外,中间无论延长多少联,每联必须对仗。排律的创作方法,按《诗法总论杂说》是长排妙在铺叙,时将一联挑转,又平平说去,如此转换数匝,将数语收拾,妙矣!排律,在唐诗中少见,这里只抄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一首为范: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高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这首诗标准律句只有第一、第三、第六三句,其余均为次标准律句,可见,次标准律句在格律诗中占的比例是惊人的。这首诗只延长了两联(四句),符合排律延长的最低要求。其中第四联上句唤客潜挥远红袖,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却弄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是拗句,在唐诗中时有,也没有拗救,而这个平声,又洽好在第六字的位上,所以二、四、六分明有时也未必分明!而且,还有人把这称为拗体

综上,关于格律诗的各种格式已经讲清楚了,所附范例均为唐诗,因历来写格律诗,以有唐音为上。至于格律方面的掌握,有以下几句高度概括的话要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孤平,讲拗救,防尾三仄,戒脚三平;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二、关于用韵

唐代以前,作诗是以口语押韵,无固定的用韵格式,唐以后,一般使用《诗韵合壁》的107个韵,南宋据此改为106个韵,刘渊拿到平水刊行,称《平水韵》,元、明、清科举考试均以此为据,一直沿用至今。格律诗以平声押韵,用仄声押韵少见,更不提倡。《声律启蒙》一书,专为写格律诗的用韵而作,上、下平声各15韵,计30韵,仄声韵不录。

所谓入韵不入韵,是以其诗首句末字(无论五言、七言)是否用平声字为准,用了平声字即为入韵,用仄声字则为不入韵,入韵的则其诗偶句(五绝、七绝二、四句,五律、七律二、四、六、八句)也用同一平声韵,但不得用重韵;不入韵的,其诗偶句(同上)也得用同一声韵,否则为脱韵,是诗家大忌之一。现代人写格律诗,用旧声韵为宜,因写传统诗,本来就是好古,何况,诗韵改革虽势在必行,但新诗韵并未定型,更何况,已用了上千年的官韵,社会影响深远,几乎遍及全球,即不仅有港澳台地区,还有华侨。所以,改革有相当长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用旧声韵也不是绝对的,除其本身有通用半通用的规定外,有些(如支韵)已灵活取用,所以,我们只能在旧声韵基础上择善而从。



三、关于平仄

关于汉字的平仄问题,说来简单,操作起来不容易。所谓简单,按《新华字典》标注的四声即可,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四个符号分别是:“—(阴平)ˊ(阳平)ˇ(上声)ˋ(去声)。但是,远非这么简单,因《新华字典》是按普通话标准的四声标注的,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而在传统的诗韵里入声字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佩文诗韵),这些入声字在《新华字典》里分别派入平、上、去声,若是派入上、去声里好办,反正是仄声,但若派入平声字里头就麻烦了,如逼、昔、屋、拍等入声字已派入阴平,十、石、足、白等入声字已派入阳平,而这些字在格律诗里不能作平声字用。这就要求须特别关注入声字,不要误将其当平声字用。也有上去声派入平声的,也得注意。



四、非格律诗和古风

诗的体裁多,格律诗只是其中的一种体裁,除格律诗以外,还有写三言、四言、六言的,也有的写自由诗、朦胧诗,不管写什么体裁,只要押韵,对社会有利,对精神文明建设有好处,都行。总之,除了格律诗以外,都叫非格律诗。有的写五言七言诗,因不合格律,就把它叫古风,这是在不清楚古风的含义的情况下乱叫的。

什么是古风?一首诗没有律句,或者最多出现一句律句,但极少,甚至没有。如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此诗写得很好,至今脍炙人口,但无一句是律句。又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第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就是古风,不懂格律诗的人说古风是盲目的,懂格律诗的说古风是清楚的。如何写古风?

首先,无论五言、七言,最好每一句都避开律句,至少一联之内必有一句是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偏用仄声字,反之亦然,故意使它成拗句。

  其次,最容易记的方法是:不管五言七言,也不管那一联那一句,只管每一句的倒数第三字,即如果该句倒数第一字是平声时,倒数第三字也用平声;倒数第一个字是仄声时,倒数第三个字也用仄声字,这样的结果,每一句最后三个字,原是平声时,就变成为平平平或者平仄平,原是仄声时,就变成仄仄仄仄平仄,不会出现律句,只能是三平脚尾三仄或者大拗




五、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格律诗的优越性

格律诗因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也因此而显现其优越性,使之长盛不衰。

1、格律诗的每一句均为律句,而律句又只有四种,每一种都包含五、七言各自的绝、律,可见其结构的合理与完整。

2、律句以相粘和相对的连接方式而构成律诗,包括长律,其句序仍是固定不变的。

3、律诗除首联上联可用与可不用韵以外,其余都是隔句押韵,表现其音乐美。

4、当得知每首律诗的首联上联后,便可推知其余依次的句型。

(二)格律诗的趣味性

1、回环诗:顺读,只需14个字,每个字重复一遍,便可成为一首七绝。如苏轼的《赏花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它的决窍在一、三两个字,一须为仄,三须平,且入韵。

2、回文诗:往复成韵。最早是前秦符坚时苏惠的《璇玑图》,武则天曾为之作序,说它五绝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模反复,皆成章句。之后,演变为七绝、七律,历代皆有作者。古人也说它是最优越的诗体,它充分体现汉字的优越性,是其它文字不可企及的。

例如:宋、李禺《夫忆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3、剥皮诗:将前人的诗改几个字以抒发另外的感情。

例如:唐、宋之间《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某君据此改写为一首怕老婆的诗:

外遇姻缘断,三冬复一春。

近床情更怯,不敢问夫人。

4、藏头诗:大家都看过《水浒》,吴用为迫卢俊义入伙,写一首卢俊义反的诗,这就用不着写出原诗了。

5、言志诗:少年时的《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腾腾杀气遍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光我责,东来志岂在封候。

还有离合诗、集句诗等等,难以列举。




(三)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

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所以:

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例如: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冉茂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