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陇西“木匠诗人”汪世康其人其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斧凿律动诗韵
陇西“木匠诗人”汪世康其人其事 
文章摘自陇西吧,作者请联系本平台,支付稿费。


  仲夏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朝阳撒满了陇西古城。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陇西县城西关西村,采访的对象是一位爱做诗的农民。 


  来到西关西村一个深巷,推开右手一座虚掩的大门,院子里到处散落着木花,西边一排还没有砌好前墙的房屋内堆满了木料,架子上的一块木板上斜放着斧头和凿子,主人呢?我们正在纳闷时,旁边的小屋内传来了低沉的吟诗声:“鸟鸣诗梦醒,茶熟故人来。” 

  我们循声而入,在简陋的小屋里有一位年过半百、身材敦实、不修边幅的男子,提着一支铅笔,双眼紧盯着桌上的一张纸,摇着头,边吟边写,竟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 

  我们说明来意后,主人十分高兴,一边给我们让座、沏茶,一边娓娓讲述他的故事。 

  主人叫汪世康,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名地下党员,诗、书、画等方面在当地小有名气,还曾参加过《陇西县志》的修编。可幼年的汪世康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父亲含冤去世,年仅15岁的他,为生活所迫,回到生产队上劳动。一段时间之后,勤奋好学的他喜欢上木匠这个行当。年幼而成分不好的他,没有人愿意带他当徒弟,他就一听到那里有干木活的,就给人家打下手,并偷偷地自学。不到两年,他已经出师带起了徒弟。在其后的几年中,他还学过瓦工,当过汽车驾驶员,拉过建筑队,跑过木材贩运。2000年开始,为了孩子的学习,他毅然回家重操旧业,干起了木活。 

  “白天干活为生计,夜间读书慰心灵。”也许是秉承了父亲的文化传承,汪世康生性喜欢写作,可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他,写起东西来谈何容易,好多的字都不要说写,就是认起来都相当困难,更谈不上理解意思。但是,他毫不气馁,在劳动之余,只要能拿到手的书本,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立即查字典。在他的生活工作中,不论走到那里,都随身携带着一本《新华字典》,多年来,他已经用了五本字典。我们看到的第五本字典,也已翻得快成了烟叶子了。为了巩固所学生字和积累素材,从1973年开始,他养成了坚持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学习,他读了好多的书,识了好多的字,掌握了好多的知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读书写作是他人生的最大快乐。在当瓦工砌墙时,在当木工凿眼时,在行车途中休息时,他都始终琢磨着诗句,一有灵感,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赶紧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1978年,汪世康到迭部去拉木料,车行至九龙峡时因修路遇阻,伙伴们或睡觉,或饮酒,他却在峡谷里欣赏风景,寻章觅句。当他看到美丽的山头被损毁,不由地用石块在地上写出了“千年松柏挺沟涧,擎天雄姿壮高原;万古白龙翻波浪,骏马无缰入蜀川”的诗句,这首诗被路过的当地干部看到后,十分感慨,写了一份专题报告,呼吁保护自然风景,有关部门后来出台了政策,使得九龙峡山头得到保留,他也被伙伴们戏称为“汪诗人”、“汪神经”。他写作像着了迷一样,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播放煤矿矿难新闻时,立即写出了“新闻播矿难,惨景惊心寒”的诗句。采访中,他妻子说经常中午见他在写,晚上也见他在写,甚至半夜还见他在写,写的时候,或号啕大哭,或哈哈大笑,好几天不干活,她骂了也不顶用。在他的家里,我们看到,汪世康的文稿装满了好几个箱子,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新近的,有诗歌,有书信,有散文,他说这是他的心血,是他的宝贝,是他的命根子。  

  艺术来源于生活。汪世康的诗作,都是他生活的写照。他说自己最好的作品就是以木工、瓦工、临工、工头、驾驶员等为题材的一组诗,这是根据早年的生活经历写出的。他创作起来非常严谨,在他的诗作底稿上,我们看到,每一行诗的韵脚处,都注有该字的拼音和在《新华字典》中的页码。有时,他为了作品中用语的准确性,只身跑到渭源、迭部等地查资料。 

  多年来,创作启迪着他,也激励着他,使他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一改传统的打骂、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而是采用科学文明的攻心战术,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他的三个子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都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在孩子离家上学或工作期间,他经常写信,用平和的语言,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教育子女正确看待人生、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女儿大学毕业后,他写信激励女儿继续深造,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女儿不负其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现在,他又利用晚上闲暇时间,辅导周边邻居的七、八个上小学的孩子,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这些孩子的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汪氏家庭是陇西的名门望族,他的叔父汪锟是曾是台湾政界要员、汪钺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受父辈们的影响,他对传承家族文化有很强使命感。长期以来,他坚持不懈地搜集汪家姓氏文化,整理陇西地方的传统文化。为了纪念对他有很深影响的叔父汪钺,他千辛万苦,多方奔走,通过艰辛努力,整编出版了《汪钺纪念文集》。这期间,他支付了两万多元的费用。为了尽可能地搜集纪念汪钺先生的每一篇文章,他多次往返于陇西至兰州之间,由于资金紧张,他把牛肉面里加一个鸡蛋都当成了奢侈品,却为了能得到台湾亲属的一副挽联,打电话索要,一打就是几十元……现在,他又在着手整理陇西散文,筹划出版《陇西散文集》。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能改变一切。”采访结束了,汪世康这句话还在耳边萦绕。是啊,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多下工夫学一些知识,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多挖掘一些内心深处的东西,不懈地追求,不断地进取,为生活增添一些快乐与情趣,不正是人生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