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Google:互联网创新模板(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Google创新为什么?


接上


4. 一个“莽汉免进”的地带

Google的领导认为,一个非凡的技术专家比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更有价值;因此,他们坚持只招聘“天才中的天才”。他们还认为,如果你让一个平庸之辈(莽汉)进入公司,肯定会有更多的“莽汉”纷至沓来。他们的观点是,A等员工希望能和同等的人共同工作——因为他们能激发自己的思考,加速自己的学习。麻烦的是,B类员工会受到A类员工才能的威胁,一旦他们进入公司大门,就想雇佣和自己同样水平的员工。更糟的是,没有安全感的B类员工可能会选择C类员工。当这些资质平庸的人在公司中越来越多,想要吸引和留住真正的优秀人才就变得困难了。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无可挽回。

毫无疑问,Google的用人过程是很折磨人的。计算机专家可能要接受门撒国际(一个高智商者的组织,成员智商高于148)水平的提问,需要当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由经验丰富的员工和主管组成的招聘委员会彻底审查之后,才能做出最后的用人决定。这确实是个很残酷的过程,但保证了不让资质平庸的人进入公司。



5.非常的平坦,彻底的分权

在很多情况下,Google的组织和互联网本身是非常类似的:高度民主、紧密联系、扁平化。和Google文化一样,这种彻底的分权方式可以追溯到布林和佩奇,他们都进入过蒙特索利学校,而且把自己智力上的独立归功于那段经历。梅尔说:“他们不喜欢权威,也不喜欢别人教导他们怎么去做。”布林和佩奇都知道,只有质疑假设、打破惯例,突破才有可能出现。梅尔回忆起这俩人曾经如何挑战Dean Kamen(知名发明家,曾利用一些不可思议的机械工程原理发明了Segway滑行车)。可能作为旁观者,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拉里和谢尔盖就是想知道Dean的思考过程。那种气氛弥漫在整个Google——不要只因为别人说这么做,你就这么去做。”对Google的工程师来说,“质疑权威”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标签,而是创新者必须具备的。

Google的员工希望拥有想象的权利,并希望这些想象和创意能被认真地接受,这也正是互联网的运作方式。艾瑞克·施密特在Google总部就职会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话要讲,结果屋子里大家都在讲话,施密特觉得自己就像同时在看三四场网球赛。一般来讲,在这样的会议上,他应该很快就能辨别每个与会者的身份。但是在Google,由于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自由,而且几乎没有下级对上级的“顺从”,所以难以发现区别他们身份的线索。反思这段经历,施密特意识到,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CEO,必须适应Google的管理方式。他必须通过参与这些自由的谈话,赢得自己的“声音份额”,不断地塑造、重塑Google的战略。

在典型的公司模式里,CEO都是自上而下地推动公司战略,但在Google不是这样。施密特所做的更多是“促成”而不是“宣布”。比如Google的产品战略会议,每周施密特和他的智囊团都要花六个小时与团队成员交谈,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在从事一个蕴藏着宝藏的项目。这种实实在在的时间分配,让施密特和他的高级副手们能与一线创新者们亲密接触。

最近,Google试验了一个真正“计划”的过程。它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施密特以一系列的问题开始了交谈:Google如何获得可下载的视频并使其真正可用?Google如何为众多的手机用户服务?如何构建一个可升级的软件结构?为此,Google成立了14个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施密特说:“这些问题并不是十分有趣,而且团队之间的交流也是恐怖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想出了一些真正迷人的创意。”大概这才是公司训练的方向:让员工创新地去思考公司的商业模式。

Google的决策制定都是经过高度咨询的。当你的员工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的时候,命令和控制已经不是你的选择。这时所需要的一个核心管理原则是:让所有感兴趣的人一起来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这么做的道理是:决策影响的人有权利直接参与决定的过程——他们也可以对决策持反对意见。施密特用类似大学里的方法来进行Google的决策过程。在大学里如果有很多争议的话,通常会争论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作为一个CEO,施密特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他不认为自己是“决策的主要制定者”。

当优秀的人才拥有共同观点时,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微观管理。在公司成长的时候,Google也曾试图像传统的软件公司一样,设置监督的机构,赋予工程经理较小范围的控制权。但他们很快发现,过度的监督抑制了创新。Google“我想我能”的文化受到了威胁,成了“不,你不能”的官僚作风。在几个星期内,新成立的层级就被取消了,那些新任命的中层经理再次回到了工程师的行列。

这并不意味着Google的创新者不需要任何监督。Google所依靠的是数百个小型的、高度自治的团队之间坦白通畅的反馈。Google不用中层官僚机构来管理工程师,它的控制不是“管理职员”而是“个人到个人的交流”。



6.自我管理的小型团队

Google的一万名员工中,几乎有一半都是参与产品开发的人员,都在小团队中工作。一个小组平均有3个工程师。即使像Gmail这样有30名员工参与的大工程,也被分为3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超级技术领导人”。大多数的工程师都同时为好几个团队工作。如果他们想在团队之间调换,也不需要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许可。“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员工对事情负责,而不是被事情所指派,” Google的业务运营高级副总裁修纳·布朗说,“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去干吧。”

Google认为小团队能带来许多好处。当一个项目被打包成一个个小块时,创新很容易发生,因为你只需要说服很少的人,需要处理的相互关系也比较少。小团队让Google看起来更像是个亲密的公司,而不是一个臃肿的官僚机构。在大型团队中,杰出的个人贡献通常会被更优秀的同事掩盖或是被较差的同事抵消。而在Google,小团队将个人努力和个人成绩紧密结合在一起。




7.凭本能的自由


Google的软件工程师来说,公司的70/20/10法则允许他们追求激情。每一位研发人员都能自由使用20%的时间进行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创新思考。一个典型的工程师,在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重要项目之后,通常会花六周的时间来试验一个新的创意。这种自由,。回报就是,Google新发布的产品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于这20%的时间。

如何保证员工不会用这20%的时间去做无用的事?Google认为无需监测,,要远远大于它产生的收益。

20%法则还确保了短期利益不会花费公司所有的精力,它让“创新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它还意味着,在任何时间,都有一部分人是“不受控制的”。施密特说:“这没关系。如果你想完全控制,那就加入海军吧。”




博雅旅游主页:http://tour.onpku.com

北京博雅方略集团:010-62964309(市场部)

010-82781426(咨询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