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节日 | 今天,你也在天安门看升旗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
从1991年5月1日,新的升旗仪式实行以来,每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都将迎来最大的致意人群。去天安门,看升旗,早已内化为每一个国人的一种内心情结。
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我们特别采访了从三零后到零零后的不同人群,一起来探听属于他们的“天安门升旗”故事。


19岁,学生,九零后

“幼儿园大班,爸爸妈妈带我到北京,那是我第一次看升旗。”回忆起自己在天安门看升旗的经历,。
“虽然只有五岁,但印象还是很深刻。早晨四五点起床,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在凛冽的北京一路狂奔。升国旗开始的时候人群肃穆,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仪式给人的郑重感和触动力,只有真正站在那里才能体会到。霎然安静下来的人群,国旗护卫队士兵郑重扬起红旗的手势,以及在人群里吓到不敢说话的我,算是我仅有的几个能回忆起来的五岁印象了吧。


79岁,,三零后
“我第一次去天安门看升旗,应该是八几年的事情了。”坐在教二草坪上的这位耄耋老者,今年79岁。生于1937年的他,。从16岁进入人民大学工作,他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了45载,而现如今,他已经退休22年。
“升旗的时候我热血澎湃,因为我对党、对国家的感情很深。中国培养了我,我就是一个家境不好的穷小子,但是党让我接受了教育,让我有了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提到这里,老爷爷显得情绪激动,他不断用纸巾擦眼睛。
,他们才是真正伴随RUC走过风雨岁月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这所大院里,他的信仰在这里滚烫。


德国留学生,九零后
这位90后的外国小哥,是来自德国的交换生。刚刚到中国一个月的他,喜爱并渴望进一步了解亚洲文化。
当被问到”德国国庆节是否也有类似的升旗仪式”时,他表示德国国庆节的确会在位于柏林的议会大厦前升旗,但是他却一次也没去看过。因为在德国,升旗仪式并不是像中国这样“官方而正式”的活动。
在外国人眼里,升旗仪式对于中国人的吸引,是一种无法理解的魔力。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能在祖国的心脏看一次升旗仪式,其抽象的意涵早已超过了一切。


18岁,学生,九零后
和第一位九零后不同,来自四川、。9月30日晚,他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前往天安门,在经过一个夜晚的守候过后,和数万人一起在晨光熹微里迎来祖亲的67岁华诞。
“为什么我要去天安门看升旗呢?我也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也许“去天安门看升旗“,已经内化成了每个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一种直觉和本能。我们并不是去看一面旗子升起,而是去感受一种触动与荣光。通过升旗,我们和国家紧密相联。”



4岁,一零后
小姑娘的妈妈挺着大肚子,善良恬美地笑。“国庆节可能不会带她去,因为人太多不安全。但是我以后一定要带她去,带他们两个去。”朴素的妈妈,并不多言。她只是不断重复着“我觉得对孩子而言,让她了解自己的祖国很重要。”
一次升旗,也许就是一次点亮。我们相信,纯净可爱的她在长大后,也一定会延续幼时心底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


,七零后

“我没看过升国旗,但我打算去看。”
骑着环卫车的叔叔当听到我们的采访请求时,马上停下车,热心诚挚地接受我们的采访。他说自己来自外地,还没有机会去看升国旗,但他觉得“不管什么职业,什么年龄,爱国都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吧。”
的确,对每个国民而言,爱国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再自然不过的认同,更是再基本不过的责任。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没有侃侃而谈的资本,可是在爱国面前,一颗诚挚跳动的心就已经足够。

退休奶奶,四零后
“我看过好多次升国旗,我当时在北邮上学,离天安门特别近。那时升国旗还是只有三个人呐!”这位奶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她见证了天安门升国旗的历史变迁。
1949年10月至1966年6月,天安门国旗升降工作主要由北京市供电局负责天安门城楼供电的师傅担任。1966年6月至1982年12月,天安门升降的任务由解放军北京卫戍区某部两名战士担任,一人引路,一人升旗。
1990年《国旗法》正式颁布施行后,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1991年初,“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1991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升降国旗仪式。由36名武警官兵组成的国旗护卫队负责每天升降国旗。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和重大节日,武警军乐团在现场演奏国歌。



以上,便是属于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国旗故事。
我们之所以会在乎里约奥运赛场上那四颗方向不对的小星星,会在听到国歌时默然肃立,因为它们绝非仅是一面旗、一支进行曲,它们是将个体与国家连结起来的符号与密码。
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情感,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认同,再基本不过的责任。这种情感,这种认同,这种责任,在升旗现场,与几万人一起观看红色旗帜伴着猎猎寒风扬起的那一刹那,愈发鲜活生动。
今天,你也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吗?


法学院学生会新媒体中心出品

策划 | 法学院学生会新媒体中心

采访 | 杨怿瑽,靳子悦

文字 | 靳子悦

摄影 | 靳子悦,王君瑶

编辑 | 靳子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