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周二拾光 | 欢颜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北京 辩论赛结束后,辩手和同学交流。 

网新社 宛瑾


最近,我又得到了很多很宝贵的东西,但却因此更害怕丢失掉。

每个人似乎都拥有过一些美好,它们都让人深深迷恋,无法自拔。当你试图紧紧握住那些美好,它们却像一把沙子,抓得越紧越容易散落。

我们慢慢长大,在不停失去与紧握之间,终于明白真正的拥有哲学:

最美好的瞬间,不要辜负它。



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让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刻。

—— 严明《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教二草坪 主人和狗。 

网新社 杨瑾



北京 观看演出的一家三代人。当昨日重现,你的欢颜也曾是我的欢颜。 

网新社 王浩丞


首都体育馆 在北京女子冰壶世锦赛决赛上,未能进入决赛的德国队运动员在场边分发明信片并与观众合影。

网新社 梅可



北京 迟来的青春? 

网新社 王柳笛



国学馆 自信灵巧国际范儿。 

网新社 姚伟康



玉渊潭 桥洞边的老人。 

网新社 刘峻雨



北京 落花不需藏,拾花还散花。

网新社 邓海滢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 一位参观者与一只猴子的标本对视。

网新社 段经琨



某老年活动中心 听说要拍照片的奶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人心不老,怎么笑都好看! 

网新社 宋欣然



玉渊潭 尽管春意仍淡,也可斑斓舞动。

网新社的朋友 杨云凯



颐和园 对鸥舫 在梅边,人山人海。

网新社 王翰宁



龙泉寺 笑眼咪咪的贤二宝宝。

网新社 赵一然






下期 “周二拾光” 主题征集:“镜与窗”


纽约 林缨(林徽因的侄女)设计的越战纪念碑。

网新社的好朋友 刘雨梦


1978年,著名策展人萨考斯基策划《镜与窗》(Mirrors And Windows,American Photography Since 1960)展览,梳理美国摄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变化,他提出:“美国摄影在过去20年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公共到私人,与20世纪30和40年代的那一带人不同,60年代之后的新一代追求的是高度个人化的视角,而非宏大以及影像在社会和美学上价值。”(摘自任悦老师《新生代:摄影领域的扰动因子》一文)


事实上,“镜”与“窗”这两个意象与摄影联系起来时,似乎说明了摄影的两个基本功能:表现自我和反映现实。当然,我们常常忽略了前者。


“镜”是否意味着更诗意更个人化的表达,折射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窗”是否更多意味着对现实的刻画,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文/网新社 刘立楠


说了这么多,我是来找大家要图的。

关于“镜”和“窗”,想必大家也有不少照片

谁不爱这两个极美的事物呢?


请您在4月4日12:00之前将您的影像和故事

发至 rucwxs@ruc.edu.cn

同时请告诉我们拍摄的时间、地点并附上必要的图片说明

期待您的投稿!


■摄影:网新社 and 网新社的朋友们

编辑:姚伟康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翻录必究-------

联系我们、欢迎投稿:rucwxs@ruc.edu.cn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