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CAFA毕业季丨个案观察•建筑学: 卢焯健——心要踏实,做要坚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卢焯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本科毕业生


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不同在于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富有创意的设计难度更大,在设计中解决结构与空间矛盾问题成为必须要面对的,在这个方面卢焯健一直凸显着他的把控能力。


他在这次的毕业设计中选择了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商业文化综合体设计,首先从对场地的体验出发,再进行一步步调整尝试,将功能设定基于对周边社区居民和大学生日常生活需求的考量,空间组织充满趣味及动感,建筑呈流动有机形态,与场地外自然形态的公园形成呼应,营造出一个独特的空间氛围和具备体验感的市民生活场所。在这次毕业展览中,通过不同模型直观表现了设计,效果独特,提升了设计本身,也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十一工作室导师王小红

 

▲建筑学院十一工作室本科毕业生和导师王小红合影


美院有美院的特点,我想拿作品说话

在毕业之际,或许会不禁回想到入学之初——当初是什么样的坚持和冲劲让自己奋力拼搏,又是在什么样的机遇下开启了这段旅程——卢焯健回忆起五年前刚拿到录取资格的自己,言简意赅地用一个字“爽”、两个字“爽爆”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诚恳地表示,“能够考上央美,我相信是所有学美术的人的梦想,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那种心情或许用多少语言描述都会显苍白,年轻之力蓄势拼搏并且得到了肯定,在满怀激情的状况下来到美院这样一个平台,踌躇满志的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也在心底给自己定下了要多学东西的目标,于是美院五年的建筑入门之旅算是开启了。


其实卢焯健的艺考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和大部艺考的学生一样,他也经历了复读一年的“二次考验”,第一年是因为缺乏信心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没敢报考,第二年则在保持尽力就好的心态下去尝试了一番,结果还取得了全国专业前三十的“小圈成绩”而被录取。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这种不抱完全功利的状态中,以追求更好或者更佳为目标,反而能够收获付出汗水之后的果实,那果实也就是对“天道酬勤”的最好嘉奖。“当时了解到建筑专业之后,我感觉自己很喜欢,也想试试,于是就去考了,没想到考上了,算是天时地利的作用吧。”


虽然卢焯健把这些努力表达的云淡风轻,但这背后付出的汗水自是不言而喻的。他笑谈自己的文化课很一般,“恐怕在建筑系都要倒数了,这算是我的短板之一吧”,他其实是属于专业绝佳的那一类,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一直在尝试用强化自己的长项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也有自己的坚持,用他的话说就是“美院有美院的特点,我想拿作品说话”。


▲《边缘城市竞赛》设计方案效果图,2013年


▲《大尺度设计》设计方案分析图,2015年


理解空间,探讨空间,研究空间


卢焯健是2011年进入的建筑学院学习的,经过第一年大范围的基础学习后,二年级分专业时他选择了建筑学。他坦言,“高中、大学的学习状态真像是两极端。高中都是老师逼着你学,上了大学,都是你追着老师学。”因此,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成为了重中之重,卢焯健时常会简单列一些学习计划,并保持和老师、同门的交流,他也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他说,“别看同学或老师简短的几句话,也许会在不经意间自己就能得到想法或者灵感。”的确如此,“旁观者清”的道理极为简单,有时候想不明白的问题、绕不过来的弯,在跟老师或者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会获取不一样的新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变成了打开新灵感的“小门”。这也是美院一直保持的小范围交流、鼓励同学之间讨论、工作室教学的益处所在,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表达的想法、并学会表达,老师则以引导的方式带着学生往前走,学生就能慢慢转变在应试教育里被固化过的思维,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点、以这个点往外发散,逐步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式。

 

▲《城市设计》设计方案,2015年

▲《城市设计》设计分析,2015年


卢焯健对三年级接触过的一个小学学校的设计课程印象很深,那是他第一次深刻理解到处理建筑时认识空间、理解空间的重要性。“当时也是王小红老师带我们,算是我第一次能够深入地去探讨空间,研究场所的问题。”他回忆起当时课上课下的学习状态,大家通过大量草图、制作模型来反复地对场域进行推敲、探讨,把原本的概念设想具体化、尽可能地现实化,“老师后来还特意给我们找了小学的老师和校长过来看方案,让我们听听使用者的意见,从他们本身出发去反思设计。”如他所言,建筑设计实为一个构造复杂的综合创造,目的是为人的使用,“设计”作为动词诠释着这个过程,不论从最小的、最偶然的产品还是最大、最复杂的构造系统,设计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立足于使用者的角度,并不断通过具化概念而收获一种思维的放大。

▲参加美院第二届“文艺范儿”大赛时的街舞表演

▲代表美院羽毛球校队参加2015年北京艺术院校羽毛球联赛(左二),获团体一等奖

 

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卢焯健平日在学校也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当时代表美院羽毛球校队参加了2015年北京艺术院校羽毛球联赛,和其他伙伴一起夺得了团体的一等奖,第二届“文艺范儿”才艺大赛上表演了街舞,也收获了才艺组的一等奖。在他的故事里,能看到一份对美院生活饱含热情的青春心态,卢焯健自己也表示,“我的性格算是比较活跃、好动的,”整天闷在学习中那绝对不是美院学生的风格,利用业余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这个事情做到有声有色才算完整,卢焯健乐于在运动中找寻乐趣,也通过了各种活动结识了不同专业的朋友,用他的话来说“一方面我身体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我也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大家都很有意思。”

 

▲酷爱机车运动的卢焯健

▲与朋友一起去北京郊区骑行

 

除此之外,卢焯健还酷爱机车运动,他享受在骑行中的快感和自由,“仿佛能与风一起飞奔”,平日也会去参与一些骑行北京郊区的活动,将自己放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景色,同时不忘寻找灵感,他常常在做设计的时候就会回忆起接触自然的那个过程,也会下意识地把自然因素放进设计综合考虑的范畴之内,而非单单地做一栋房子、一组混凝土,而这些看似无关的平日积累和“游走”或许也正成为着影响着他设计构想的灵感之源。

 

▲为16届建筑学院毕业生制作的纪念品


卢焯健的动手能力很强,经常尝试制作一些有意思的小东西,用皮具做过钱包、背包等,毕业之际他还亲手为2016届建筑学院的毕业生们制作了一款造型极简的木戒指套组作为纪念,卢焯健细细阐述了他的设计初衷——因为建筑系在平日制作模型时常与木头打交道,为传递这份亲切感他在材料选择上花了心思,以不同木料组合保留这种情感——底座采用了直纹的松木板,上面烙着建筑学院的Logo,戒指本身选取了红花梨木料,色泽细致,硬度与松木搭配恰当,简易外包装加素色牛皮纸缠绕,造型简单但细致有趣。200多件礼物全部由他制作完成,已逐一赠给了老师和毕业生们,东西不大,但这份满载情谊的纪念品系着的却是一颗真诚赤子心和一份饱含共同记忆的美好念想。

 

▲建筑学院十一工作室导师与本科生一起讨论毕业设计


“心要踏实,做要坚持”


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终于到了毕设的阶段,对他来说这是值得全力施展的一次机会,卢焯健表示“我自己一直认为毕设,最主要自己做得开心,自己尽情的发挥,能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就可以。”他也在试图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东西,在这次毕业作品中他选择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为基地,想尝试将已在逐渐改变的现代商业模式与这处极具历史性、自然性和地理性的场所相结合——探索一种体验式的商业综合体。“我想去理解一个场地它所特有的建筑,一块有历史,有公园,有商业,有人的一个建筑到底是什么样的。”抱着这样的疑问,他稳步进入毕设的状态。

 

▲毕业设计《游》过程草图,2016年

▲卢焯健的工作台

▲正在制作建筑模型


基地位于元大都遗址的东端,是长420多米狭长的场地,南边面对公园,北边面对城市干道,周边人群以居民和学生为主,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建筑设计应达到既融合公园的氛围又提升城市的质量的基本目标。“在这场所里,流线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这就引出我的主要概念——游,”卢焯健对自己的设计概念娓娓道来,“我希望人们可以游走在建筑和公园之间”,为营造体验者穿梭的状态、达到“游”的效果,卢焯健则选择了以曲线为主的流线设计,这其实不是简单地做出在视线、路径和空间上的弯曲,更多的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照”。视线的弯曲,使得自然更好融合于建筑,路径的弯曲,对于人的行动方式起到导向性的作用,而空间的弯曲则自然地产生功能区域的划分,并且可根据需求设置各种空间。

 

▲毕业设计《游》,模型(比例:1:300),2016年


在他所陈述的构想背后映射的其实是建筑设计与人们生活方式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和与时具进的变化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改变,现代建筑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外壳,而扩展成更加广义、丰富的空间,传统商业建筑(如百货商店)已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在当今的后信息时代,人们追求的是一种便捷、休闲、娱乐、体验式的生活。”卢焯健阐释了自己的思考,“所以现阶段的商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未来的商业是以体验方式而存在的。”由传统单一购物模式向消费、休憩、娱乐等合于一体的“体验式消费”的商业模式的转化,其零售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能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的新型商业建筑形式——商业综合体所取代。卢焯健在作品中呈现出的一个准建筑师的求实思考获得了称赞,他的另一位毕设辅导老师丘志也给出的不错的评价:

 

“在这届毕业合计阶段中,卢焯健除了完成正常五年建筑设计学业最后考量之外,还有两样,对未来的职业素质培养和人生价值观认知确定,是一次特别的考验。


其一,作为建筑师如何把控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创,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底,面对多种问题和挫折不折不挠,持之以恒,乐观面对,作为毕业设计学生是难能可贵的。


其二,由于设计概念的坚持,对付之于设计深化甚至设计表现表达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卢焯健表现出了一个社会所提倡,人们所追寻的工匠精神,克服了比一般毕业设计还要多的困难,超出了设计本身对表达的要求,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得到了导师和评委的充分肯定。”

▲毕业设计《游》展览现场,模型(比例:1:300),2016年

 

再聊到毕业之后的计划,卢焯健诚恳地表达了想法,“从校园走向社会,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一个转变。我想去体会一下现实的残酷,”他笑说,“在建筑设计这个专业里,其实是很综合的,毕业后不一定就是做这个方面的设计,所以会多去尝试。”卢焯健回想自己在美院这五年的状态,体会了保持开阔的视野、广泛的探求精神的可贵,“心要踏实,做要坚持,这是我自己的要求。”而对于生活和建筑的热忱让他继续前行,“我会继续跟老师或者朋友一起做建筑、参加竞赛,”但同时他也在探寻一些不同的设计表达,例如做一些体量较小的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等等,“外面还挺大,走出去看看,其实多姿多彩的。”对于不给自己设限,但有自己坚持的人来说,路一直都在脚下,方向也会愈发清晰,毕业是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

 

文/张译之

图/卢焯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