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名家访谈】郝印卿:博采医学古训 勤究伤寒精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名医介绍:郝印卿,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

   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尊崇仲景学说,师承全国

   著名伤寒学家洪子云教授和李培生教授。硕士研

   究生学习期间,对导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尽

   得其传。临床上秉承师门心法,崇尚经方,兼容

   时方,不存门户之见,以取得良好疗效为指归。

   多年来善于发扬中医药的优势,治疗各种疑难杂

   症,尤其对发热(细菌性、病毒性感染疾病、不

   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肺心病等)、胸痹、心悸水肿(冠心病、

   心衰)更为专长。对待患者真诚和蔼,一视同仁。




当提及郝印卿教授的学术思想时,先生连忙摇头,谦逊的说:“学术思想岂可是一个治学者所能妄言的!清章学诚曾云:功力与学问实相似而不同。记诵名教,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途辙多端,实皆学者求知之功力尔。即于数者之中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迷津,其中隐微可以独喻,而难为他人言者,乃学问也。”“我本人醉心于《伤寒论》虽然已经四五十载,但所知较少。若以章氏语予以衡量,充其量可谓积累了些功力,有点滴浅理而已。若妄称学术思想,则不免有欺世盗名之嫌。”


先生谦逊若此,令学生受教。故话题从先生对《伤寒论》这部经典的理解开始。


(一)


《伤寒论》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千百年来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为医家必读之书。先生认为这并非虚荣,而是名至实归。纵观中医药这株参天大树,就是以“四大经典”为根干而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叶茂枝荣、独树一帜的医学体系。放眼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少有不渗透《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医籍。学好了《伤寒论》,读其它中医书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撇开《伤寒论》去读其它中医书籍则是舍本逐末,难以领会中医药学的精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伤寒论》和中医药学命运与共,只要中医药学仍以现阶段的形式和内容存在,《伤寒论》就不可能废弃,而且更要加强。可惜,目前高等中医院校虽然把《伤寒论》列为必修课,但课时分配偏少,以致广大学生无法从中领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旨趣,毕业后在短时期内不能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思维模式和临床实践相接轨,做到学以致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伤寒论》的研究进展。


(二)


纵观近现代文学,无一不是面向未来,以探求新学术、新方法为着眼点。然而唯有中医学是面向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四大经典”(注:其中“温病学”成熟较晚,仅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对此,不仅使人难以理解,甚至连某些中医学家也难以给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先生究心《伤寒论》几十载,也略有所得,以下是先生对此问题的剖析。


就《伤寒论》而言,该书是一部系统总结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内容朴实无华。“列条文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理。”(岳美中语)。此种言其然而未详言其所以然,仅仅是汇集了许多有关外感病证治的理论和临床学术命题的医著,有待于后世医学家去进一步阐明,纵贯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书中或侧重援据《内》《难》的理论,对于理论方药予以阐释;或侧重临床实践,验证其理法方药的功效,并正其“谬误”,补其“缺略”;或从上述二者兼而有之。历代医家的新理论、新经验有的超越了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使得中医外感病学不断发展。


然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其研究思维模式和发展形式均受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规律所支配。儒家对《十三经》始终奉行“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传统。医家受此影响,亦奉行此信条,将本属于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说成是《伤寒论》中的微言大义,以注解的形式归属于张仲景的名下。其结果:一个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丰富的《伤寒论》学,却因注解的形式为张仲景及其《伤寒论》所掩盖。而现在提倡学习《伤寒论》,严格地讲学术概念并不确切,应该是学习《伤寒论》学才符合实际。


(三)


“《伤寒论》学”发展到今天,却仍然和《伤寒论》混为一谈,这给研究《伤寒论》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为了使以后的《伤寒论》研究工作有所进展,则须对其正本清源,将《伤寒论》学与《伤寒论》区别开来。


《伤寒论》是一部优秀的中医外感病学专著,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成之后,学术内容和水平都已固定,不再有任何变化发展,而“《伤寒论》学”则是成书于众多医家之手,蕴含在众多医著中。从东汉末年至今,其学术内容和水平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将继续发展下去。所以,研究“《伤寒论》学”也是相当重要的,但其内容相当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文献研究和义理研究两大方面。


文献研究方面主要包括:

张仲景生平及其考证。

《伤寒论》成书年代,编纂体例,内容考证。

《伤寒论》不同版本流传端绪及辨伪。

《伤寒论》散落原文辑佚。

编纂《伤寒论》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的目录。


义理研究方面主要包括:

探讨“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的构造基础、内涵外延、理论渊源、作用意义、正名。

解读书中原文内容、义理。

阐明书中113方证的因机证治及其类证鉴别。

分析113方(缺一)药物及其加减规律、配伍规律(君、臣、佐、使)。

研究113方(缺一)药物和溶媒的药理(四气、五味、归经)。

探究113方(缺一)体现的治则和治法。

验证113方(缺一)的临床疗效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伤寒论》学”的研究思维须摒弃传统儒家注经,寻章摘句,探求微言大义的模式,将《伤寒论》和历代医家注释分开,把蕴涵在他们著作中的学术内容与观点以成(戊己)还成,以方(有执)还方,以喻(昌)还喻,以柯(琴)还柯,以张(志聪)还张,以陈(修园)还陈……从而还诸医家一个具有时代印记的独立学术品格和地位,也还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一个确切的学术内容与地位,为今后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铺平道路。


(四)


郝印卿先生研究《伤寒论》几十余载,但最令先生挂怀的仍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伤寒论》的前途命运,也事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问题。


从事《伤寒论》研究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史功底,至少能自如的阅读明清以前诸医家的原著;同时具备相应的训诂、考证、辨伪、校勘及有关版本目录知识等。然而就目前中医院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而言,这方面有些不足。


先生虽然年逾古稀,却依然壮心不已,孜孜不倦地耕耘于“《伤寒论》学”中,不断地对“《伤寒论》学”进行探讨,为其《〈伤寒论〉学略论稿》笔耕不辍,为以后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提供方便。


祝先生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专家简介

 

翟志光,字守拙,中医学博士,副研究员,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副主任医师,治疗皮肤病、男科病疗效显著。

重视医德,仁心仁术,以孙真人“大医精诚”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


师承郝印卿教授学习伤寒论和中医经典。

师承闫润红教授学习中医皮肤科。

师承刘洋教授学习中医内科。

师承贾海骅教授学习中医男科。

师承自然国学概念首倡者自然子学习中华国学。

师承著名文化学者孔令谦先生学习中医文化和太极拳。


注重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提出皮肤病“燥湿相兼”的学术观点,提出男科病“从络论治,痰瘀毒同调,以通为补”的学术观点。注重心理治疗,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治病的作用,主张医养结合。


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研究”、“基于运气理论的疾病诊疗规律研究”、“重大传染病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疗规律与机制研究”、“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病毒病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等。发表30篇学术论文:“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治法探析”、“甲型H1N1流感治法研究”、“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解读‘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内涵”等。


社会兼职:孔伯华学院中医传承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委员

微信公众号:dazhinanke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