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醉生梦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鲁提辖 可以订阅哦!



2016年的世界读书日,我来谈谈我所理解的为什么我们要阅读。



但凡经济类图书,多以人是理性且利己的为大前提,继而展开观点的陈述,然而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却又提出了许多与此相悖的观点;国际上多数国家,包括我们国家的刑法是实行“无罪推定”原则,然而大陆法系却实行截然相反的“有罪推定”;文化思想上的碰撞似乎更加源远流长,从创世到造人,信仰与,中西有差,古今有别,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科书教我们客观存在的物质,在唯心主义看来却是心外无物。

读书会把人读晕吗?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有句话说任何事都存在正反两面,其实片面了,任何事都存在正反加中立三面。光读一本教科书,就能产生深信不疑,充满质疑和不置可否三种观点,持深信观点者犹如硬币正面,觉得书上说得对,1+1就是等于2,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出2+2=4;持质疑观点的人觉得教科书不尽然,二进制下1+1=10,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1+10=11;不置可否的骑墙派,两头倒,最糊涂,也最迷糊,晕乎乎的犹如酒醉。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掌握自己的方法论,使自己不醉,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养成健全的三观,有自己的原则。方法论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我们可以发现,读书读得稀里糊涂,读完毫无观点和独立思考的人,生活中往往也没啥原则,,毫无意识于是构成了乌合之众。荣格和勒庞为什么说群体无意识,因为一个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其实也不难,难的是不被轻易左右,不能一以贯之自己的方法论。王阳明如果始终纠结朱子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成不了圣哲。为了捍卫自己的方法论,苏格拉底甚至可以选择付出生命。设想一下,如果他选择妥协,揣着明白装糊涂(当然这也是另一种方法论),那他的名字将在千年之前就被历史长河冲刷。
书犹如是百变的酒保,提供了不同口味的鸡尾酒。你可以选择全喝,但这其中肯定有你最爱喝最不爱的,你心之所属就是你的方法论。不能说你全喝完后说都不错也都不咋地,你的似是而非会让你的读书经历像是喝混酒,除了醉你一无所获。
所以,每读完一本书,哪怕是在豆瓣写上100字的短评也行,因为那是你运用你的方法论咀嚼出来的精华,也是你越读越清醒的证明。
阅读,会让你醉,同时也治愈你的醉。


高尔基有句著名的话: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见过,听到过的书痴很多,他们对时间的利用极其功利却非常现实。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于书海断绝与外界的任何往来交流,不应酬不玩耍拒绝黄赌毒。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意指你为了完成A而放弃B,B就是你做A的机会成本,比如我现在本可以泡吧把妹却把时间放在写这篇文章上,那泡吧把妹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机会成本。而书痴们读书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社交。书呆子一词就是形容这样的书痴。
然而书痴们的选择真的该被我们嘲讽吗?其实我们只是刻板地用“无社交”这个标签推导出另一个标签“呆子”,却往往忽略了书痴们“无社交”标签背后或许蕴藏的“饱读诗书”“一肚子墨水”。诸葛亮出山前躬耕于南阳,除了种田读书,没打过仗,但人一篇《隆中对》把征战沙场数十年的刘备说的是一愣一愣的。你可以看扁人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没准又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诸葛亮出山后第一战就把实战经验丰富的夏侯惇杀得丢盔弃甲。如果这样的比喻觉得不够极端,那二战时候的艾伦图灵,以及美剧里著名的社交能力为0的谢耳朵。都可以算是“专攻术业不谙社交”的代表了,人家靠的就是惊人的阅读量,博闻强识,才成为领域里最顶尖人才的。
时间有时候又是最不公平的。我常听一些人感慨凭啥谁谁谁生在那个时候,而我偏偏生在这个时代。回头想想,战国仰慕春秋,隋唐仰慕魏晋,当代知识分子仰慕民国大师,文艺复兴仰慕古希腊古罗马。一个个后人。通过阅读,跟自己仰慕的先哲交谈,通过阅读,宛若身临那个自己所向往的时代;通过阅读,才创造了更为辉煌耀眼的后来的时代。

阅读,真的可以延长你生命的广度。




在我很小时候,我就想到过一个所有小说、历史、影视剧都通用的大结局,有了这个大结局,无论再烂的写作者,再差劲的史官还有编剧挖的再大的坑,通通都不再是问题——一旦灵感告竭,直接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原来一切尽是南柯一梦就行了。

中国最出名的一场梦应该是庄周梦蝶,最绚烂夺目的梦应该是《聊斋志异》,正史野史中能人异士王侯将相的出身永远伴随的异像入梦……梦,往往让现实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任何超出客观存在的文字内容,里头都倾注着写作者的奇思妙想,也让读者有着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生命之体验,在于耳闻目睹,通过阅读经历的梦,跳脱了你触手可及的维度,当某个场景真实来临之际,你会发现那竟然熟悉又陌生,仿佛一个许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与你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也不见得比亲眼见,亲耳闻逊色多少。
阅读就是一场击穿脑洞的狂潮派对,遨游在书海也就意味着梦游仙境。《新华字典》的字儿你可能都认识,但是把字排列成句,句成段,段成章,章成书,却是千变万化,大不相同的。好的内容,让你置身其中,合上书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


凡涉人及生命,生必然伴随着死。向死而生是生命循环的周期,人一辈子就那么长,死亡不会有第二次。那将如何消除对死的恐惧,如何正视死的来临呢?

我们经历丧亲之痛时,总选择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放声大哭,然而阅读时面对死亡,却永远是那样的轻描淡写。每一部史书,都描绘了血淋林的战争和政斗,里头是不计其数的人头落地,妻离子散。史学家的笔蘸的岂止是墨,更多的恐怕是王朝更替所必须流的鲜血,然而黯淡了刀光剑影后,只剩下一串数字,你目光扫过时候或许只是眼皮一跳,冷漠的你并不会动情。久而久之,面对死亡,你习以为常,看过了生老病死和各式各样的非自然死亡,你不再手足无措,即便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更先到来,你依然选择平静。
动情如张纯如,生无可恋,也是选择平静的方式终结一生。
阅读,是会让你消除一切恐惧,心灵归于平静的不二法门。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总结起来,就是通过阅读我们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延展生命的广度,经历不同维度的体验,最终平静地面对包括死亡的一切。

以上。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