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很多人的生活其实根本配不上他们的自我标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见字如见面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酒别重逢


 

在我的定义里,任何的标签都是一种自我设限。包括我们认为的正面积极的。

放眼一看朋友圈,都是人生缩影,足以管窥。

 

有的人每天都在打鸡血,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慷慨激昂;

有的人天天灌鸡汤,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侠骨柔肠;

有的人天天红酒咖啡和面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小资情调;

有的人天南海北晒照片,以此来证明自己一直在路上;

……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但凡是频繁有动态的,随便指出来一个你都可以脱口而出说出他的标签。


 

比如我,天天晒酒晒肉晒文章,你就知道我是个文氓。

 

一介草民,能力有限,却依旧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拓宽自己,调酒种花挖木头写文章。如果非要给自己贴上标签,那我希望不止一个。

 

人生,应该丰富多彩。

标签即是局限。

 

执着入迷,是天赋。而天赋有时足以杀死生活。

 

我曾经加入了一些写文的群,后来实在受不了便退出来了。因为所有人都在谈论文学,无论吃饭睡觉还是撒尿。

诚然本来就是兴趣小组,但是单一的话题模式越来越觉得无趣。

 

搞文学的谈论文学,一点都不有趣,一点也不流弊。搞文学要是斗斗厨艺聊聊力学,那多有趣。

 

文艺青年聊文学,多新鲜?!

 

 

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拥有标签的。有的标签是主动的自我标榜,而有的是被标签。

后者是社会化大分工的成果,是现代社会追求加速度的后果。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职业职位即是他们的标签。这是悲哀而稍显无力的事实,有的人在摆脱,有的人在顺从。

 

也有人在享受,他们是幸运的。不可否认,不自知也可以理解为幸福上的无师自通。

但对于其他人,他们似乎需要对抗标签,恢复人生的多样性。

 

而前者,才是更恐怖的。

这样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幻觉中,扩大和炒作自己的标签,并竭力让人们认同。他们的幻觉其实单薄脆弱,甚至连想象都不是。

他们最大的幻觉,是将一技之长变成了自以为是。

 

比如,一个吉他爱好者,可能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特长,扫弦跳弦和弦转化,弹唱或是指弹。展示,原本无可厚非,众乐乐何乐而不为。

但是切记,如果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幻觉,那是得不偿失的。

幻觉不是真实的,生活才是。

 

再比如,一个文艺青年,平常开口说话动辄之乎者也,讨论完了音乐讨论电影,讨论完了电影讨论文学。与这样的人说话,我没有读过《康熙字典》没有背过《新华字典》都不好意思开口。

寻常日子里,他们都在求证于自己和俗的背离,证明与众不同的高雅。生活需要情趣,但情趣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我们不能为了弹琴而弹琴,也不能为了文艺而文艺。

绝对的标签,是对生活的绝对背离。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曾被称为文艺青年。开始引以为荣,后来十分介意,有十分强烈的角色危机感。

为了应对,我学会了喝酒说脏话讲荤段子。

但有一点,我不是为了说脏话而说脏话,是为了不文艺而说脏话。换个角度而言,我也不是为了文艺而文艺,我是为了证明不粗俗而文艺。

 

有些看似对立的东西,彼此牵制,反倒是一种自我丰富。

 

老树曾在《在江湖》里这样说道:


我见过太多的人在一味视雅,谈谈茶,磨磨咖啡,抽抽雪茄,品品红酒,还弄得特别玄乎,在人面前刻意地卖弄……其实说白了,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没有这些东西了,这些东西不在你的心里了,只能挂在嘴边上说上一说,又遮脸又壮胆。

 

总觉得老树这些话打脸,解气,而又警醒,是对现在很多人附庸风雅自我标榜的绝好讽刺。

懂些什么,擅长什么,有时候真的不足向外人道哉。

 

遇知音而和,一时兴起。剩下的时候,好好生活就是。

生活的是好是坏,只自知,别人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有些作秀,有些自我标签,终究没有意义。


徒增笑耳。






你也许是无意闯进来,我却希望你有意留下

我是那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人

想说些真实的故事给你听

一边讲故事 一边讲道理

喜欢 就关注我

微信号 917566279

大当家
酒馆掌柜,江湖木匠,民间写手。
跨界生活。
微博:余令大当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