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涨姿势|中秋节习俗的变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中秋

中秋,对于现代人来讲,无非是放三天假,出去兜个风,或者走亲访友吃吃饭,喝喝酒。对于古代人来讲,中秋可是个非常讲究的节日。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始于唐朝,盛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想要知道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跟我穿越回去看看~





唐朝/是女人就去拜月


在唐朝,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最兴奋的就是广大妙龄少女。为啥兴奋?不是因为有月饼吃,有帅哥看,有新衣裳穿,是因为她们要去跪拜“月亮神”。唐朝的中秋节和现在的三八妇女节差不多,是专属于女性的节日。


唐朝人深信月亮上住着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特别是当“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少女渴望嫦娥能赐予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拜月。但是如果某位公子想在八月十五也去拜月,可是会被嫌弃的哦。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古人一贯的规矩。现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延续着拜月的传统。

 


     宋朝/中秋文艺晚会的鼻祖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南宋宫廷的中秋宴,就摆在水岸边的香远堂(一座水晶宫),里面的御榻、屏风、器具都是用水晶做成的!玲珑剔透,美不胜收。向外看去,池里风荷正举,好不壮观!皇室不愧是皇室,对赏月的地点还是非常挑剔的。据说除了皇室,临安六品以上的官员都会参加中秋宴。坐定之后,太上皇赵构点歌,让贵妃用白玉笙独吹助兴。皇帝和百官们,在音乐伴奏下,一边赏月,一边享用丰盛的美食,直到深夜才结束。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学会了集体别墅轰趴,深谙娱乐之道呀。




    元朝\月饼里的刀光剑影   

元朝末年,兴起了一股风潮——送月饼,俗称为“走月”。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相传由于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不管是谁的主意,这原本养尊处优的月饼是一下子从文艺片片场跌入了战争片片场,心里不知道喊了几遍“咔”了。

 


    明朝\螃蟹登上历史舞台   

明代是吃货辈出的朝代,当时人们置办宴席,饭菜倘若不够丰盛,事后有人会骂小气的。(饭都吃不饱,回家还得吃泡面,下次不玩了)花钱雇佣专业厨师的人不在少数,钟鸣鼎食,极尽奢华。到了中秋节,区区月饼已经hold不住这群吃货了,特别是皇宫里的吃货,搜肠刮肚地寻觅美馔,于是乎,螃蟹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宫中吃蟹当然得讲究个吃相。当蟹端上来时,先拿一只放在小方桌上,用锤具通体敲打一遍,再用圆头剪剪下蟹脚蟹螯,从脚吃起。蟹脚肉是活肉,虽然细,却尤为鲜美。吃起来必须用钎子,如果你直接用手掰开大口咀嚼……怕是要被打入冷宫了。




    清朝\一代网红兔儿爷   

清朝中秋节,据说老百姓只过正节一天(可怜呀),皇帝一般过3天(我们和皇帝待遇齐平了),到了慈禧太后这里前后要过5天(姜还是老的辣嘛)!可见清朝人也非常重视中秋。当时流行一种宠物——兔儿爷。




有多流行?相当于今天的网红地位了。兔儿爷颜值很高,三片小嘴,脸上抹粉加上红色,外面穿上光彩夺目的盔甲,既可爱又有霸气。块头有大有小,大的有三尺高,小的一尺有余,最小的只有一寸。一寸的兔儿爷基本没人买,但因为对手艺要求较高,很多做兔儿爷的手艺人很爱做这个,有点“炫技”的意味。一到中秋前夕,全北京城都在卖兔儿爷。




本文由网络新闻整理编辑

我们不生产书,我们只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