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互联医疗产品形态及发展机会初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政策背景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策、资源推动的市场,从政策的角度看医疗最核心医生资源被松绑,有望得到更高的利用率。

  • 2015年0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再分配。

  • 2015年11月20日《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多点执业。

  • 2015年12月7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9天,我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在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成立,由政府带头创办。

  • 2016年03月11日,《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管理。积极开展互联网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

  • 2016年04月26日《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加快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 2017年2月28日,,医生多点执业的大门打开。

  • 2017年03月06日《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的主要指标主要围绕老年人展开。

所有政策都围绕着分级诊疗和医养结合改进,医疗服务作为公共基础服务,基本的指导原则是:“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所有改革的核心思路,虽然没有扫除所有的政策障碍,但是至少方向是明确的:

  1.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分级诊疗。

  3. 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养老由社区、机构、企业逐步试点接入。

  4. 放开对核心资源的控制,让社会其他资源能介入接入,减轻政府服务压力。

社会背景

虽然要进行改革,也希望有各种机构介入,但医疗作为公共基础服务,有一些底线不能破,。

  1. 公共服务面向普通大众民众,价格要受控,不能有大波动。这个比较好理解,大多数人面对医院已经是穷人了,改革不能改的让大家更看不起病,那样就成社会病了。类似于公共出行一样,滴滴怎么搞都可以,但是要让“的士”服务这种社会认知的公共服务价格上涨,政府是不会答应的。

  2. 核心的医疗资源,医生、护士、药品要能自由流动和使用,但是在目前医生护士资源资源整体短缺,国家不能也不会容忍社会资源带走公共资源的核心。医生虽然可以点执业,但是你至少先得是一个“点”,至少要是一个合法的医疗机构。至于护士的多点执业,乐观估计也会在两年之内开放,但医生、护士资源的如果离开了医疗机构,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医生和护士,。估计现在拿一个互联网医院的牌照,外来可以卖很多钱。

  3. 在医疗这个领域风险没有政府背书,利益,特别是医患关系很容易定义成社会稳定性问题的时代里,医院其实也不想承担风险、医生护士作为个人几乎没有承担那风险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应该和现在差不多,在哪个机构出问题,医闹继续去哪个机构。

  4.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医疗医护的资源将会进一步短缺。医疗的设备、医药价格都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相对下降,但是医生护士的时间成本、技能成本不仅不会下降,还会随着供需关系的倾斜越来越高。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当前的基础公共医疗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人群的便捷性、服务化、高逼格需求。患者人群由于疾病、财富的不同开始分化,特别是在慢性病、出行不便疾病、养老护理方面产生独特的服务需求。

、社会背景之下,看看技术能带来些什么,如果有一天互联网医院成功了,社会医疗是什么样的?

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与未来

医疗行业的改革给互联网从业者带来了希望和机会,互联网从业者在医疗行业并不是第一次进入,而是深耕多年。目前看医院的发展经历了大概有三个阶段:

  1. 信息化医院,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医院的信息化,实现无纸化办公为目标,将挂号、处方、档案各种资源进行数据管理,完成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医院推出自己的挂号网站、账号体系,医院依然自成一体,这一阶段仍然在进行。

  2. 网络医院,这一阶段主要是整合不同医院的资源,通过互联网来连接用户。通过问诊、咨询、上门服务、挂好、送药等一列非核心的需求。互联网企业介入到了医疗资源的患者端,但是最核心的治疗还是非法的。

  3. 互联网医院,这一阶段将互联网与医院完全整合,互联网医院将成为公共医疗补充,医生、护士资源的能力得到释放,大量的特殊医疗服务将大量迸发。比如专家会诊、远程问诊、家庭医生、智能硬件、日常检测、上门服务上等都会产生新形式的应用,互联网企业会结合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建立立体画的患者形象,并通过超出公共医疗服务来满足这部分用户群体。这一阶段掌握患者端的互谅网企业如果能得到医疗资质,建设自己的医护资源,可以更快的分流消费能力强、公共医疗不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人群。阿里、腾讯、微医、好大夫、春雨医生、等一大波公司以及开始布局。

鉴于医疗行业的最核心优质医疗资源、国家政策等都会长期掌握在公立医院,同时医疗行业的发展多种多样,我们主要看看互联网企业介入之后,医养结合的大背景下上门服务业务的发展。我们以现有的医护到家作为标杆。

从医护到家的角度去看到机会:

  1. 上门服务的用户诉求强烈。就北京的老龄化而言,2014年的人口统计显示,80岁以上的老人16.5万以上,65到80岁的老人群体195万以上,孕产妇30万以上、四岁一下90万以上人群,共计330万人口。大量的用户群体确确实实需要更方便的上门服务,从医护到家的用户反馈来看,上门服务的诉求是非常强烈的。

  2. 医护资源是否愿意进行上门服务。依然针对医护到家的护士资源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护士群体虽然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在看在理想的回报和便捷性上面来看,大家还是愿意冒着不合法、不规范的风险提供上门服务的。如果有了一点的保障,收入稳定增长,护士群体的从业人群有望扩大。

  3. 用户的付费可以通过服务项目的不同作定价。对于医疗服务的付费而言患者永远都处于弱势地位,常言说的好“救急不救穷”大多是这个时候说的。对于上门服务有强烈的需求的人群而言,出行、去医院、排队挂号等带来找人帮忙、时间成本都可以用作医疗费用的支付。对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上门服务而言是值得的。

  4. 从服务内容上看,有治疗型、康复型,舒缓型。上门医疗服务的群体,通常需要频率稳定、周期性、长时间的服务。结合智能硬件、远程诊疗,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实现更好的服务。

  5. 社区医疗中心有上门服务的业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始合作,在推进家庭医生业务,但是由于费用与风险的问题上门服务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合作的机会在这儿可能打开新的机会窗口。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底层的医疗机构,是具备药品保存、急救设施以及医疗行业上下游资源,来保障就近服务的能力的。

  6. 医生资源从政策上已经可以多点执业,再上门服务是可以通过医生作为节点,中转完成上门医疗服务,解决护士不能上门的问题。

从医护到家的角度去看到障碍:

  1. 是否算是“多点执业”中的点,是否拥有医疗机构的许可证。

  2. 护士资源目前不可以多点执业,从政策角度而言是不能上门服务的,亟待政策支持。

  3. 通过O2O方式引入的资源,看上去是经过认证的,但是并没有经过上门服务规范化培训,这一点甚至连滴滴打车都做得比医护到家更好。好在从目前看,由于风险太高,医护到家派单时基本上都配单给自己掌握的医生或护士资源。无论距离多远,都先在用户认知上建立起护士就近服务的模型。

  4. 关于医疗药品与配件。对于医护到家的O2O护士而言,上门服务之前需要与患者沟通是否有输液器、有棉签各种各样的医疗配件的,目前护士基本上自行解决,比如在自己任职机构获得,自行携带,无论是从资源的归属,还是药品的存储上都存在问题。

  5. 在支付能力方面,即使用户有能力支付,但接入、。

针对上门服务医疗服务的建议:

  1. 取得医疗机构许可证、卫计委卫生监督所备案,首先是一家医院。

  2. 互联网医疗和公众医疗的区别:高服务、高收费、小众群体 VS 低服务、低收费、全民医疗。

  3. 缩减服务范围,只针对强上门的医疗服务。

  4. 建立自己的医疗团队,通过医生带护士的方式出现,先期B2C,中期C2C放大,后期B2C管控。

  5. 拥有医院建设人才,建立完善的医疗平台,为医护人员建立背书与保障。

  6. 建立医疗护士站,更好的办法是通过也养老、社区服务中心、诊所药店的合作,来完成上门服务的保障。

  7. 目前市面上的在线咨询类平台可能会是业务的竞争对手。

  8. 目标用户以高端服务人群为主切入,做高品质,标准化服务。

  9. 根据业务服务内容,签订长期服务合同,按长周期预付费。

  10. 与保险合作,共享用户。

  11. 加强和智能医疗设备的合作与研发。

互联网企业特点可能让行业乱象丛生:

  1. 路子野,敢碰触法律风险,走在政策的前面。

  2. ,操作不规范,容易出现流程控制不当,提供不合理的用户诉求

  3. 对服务人员、资质的审核存在严重放水的黑历史。

  4. 对机会的大量资源投入,带来的行业的不正常的法杖。比如自建医疗服务中心、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等。

  5. 并购带来的服务动荡。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