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鲁迅书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同人一人去,但觉长安空。




打开《鲁迅书信》,第一封已经到了 1904 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鲁迅出生于 1881 年,其时已经 23 岁。这第一封信,是写给在国内的同学的;当时鲁迅还在用文言,而且还没有决定“弃医从文”。


关照一下鲁迅在日本的生活。


虽说身在日本,但相往来的都还是中国人,尤其是旧友。想来即使世界变迁如今日,也大致如此。所以鲁迅当时在仙台过的并不舒服,用他自己的话说,“索居仙台,又复匝月,形不吊影,弥觉无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倘有一本书可看,他们都会觉得如获至宝。


鲁迅得到了一本《黑奴呼天录》,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竟然“大欢喜”,一天就读完了。由此却想到当时的国人在接受外域文化时的复杂心境,来了一部小说,总要冠上一个惊天动地的名字;殊不知在国外,这仅仅是众多小说中的一部而已。


鲁迅当时还在学医,要学解剖一门课。解剖在当时的中国,未知是怎样的一件“洪水猛兽”的事情;然而在日本要学习。鲁迅说他“自信性颇酷忍”——不知道这里说的“酷忍”究竟针对的是什么——但即使如此,他也在人体解剖之后觉得想呕吐。


所幸,他很快就“健饭如恒”了。


信要写完了,末尾照旧又写到了故乡。不知道像鲁迅这样终其一生都在他乡的人在内心深处面对故乡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至少从中学学过的课文《故乡》中,我们看不到他对故乡有多少的眷恋情绪。


事实上,鲁迅在1918年底回到故乡将家人接到北京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当然,那已经是接近不惑之年的鲁迅了。


也许是因为,对故乡的依赖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稀薄的。因为已经长大,已经独立,已经在别的地方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是,当鲁迅将其家人接到北京之后,绍兴的故乡对他便没有了几乎没有了情感上的意义;“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如果一个地方对于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那一定是因为那个地方里的人对他有意义。


对于中年之后的鲁迅而言,故乡所承载的,只是他在百草园、三味书屋以及药铺、当铺等地方留下的复杂的记忆。


不过这并不妨碍少年时的鲁迅对于故土的思念。他在这封书信中说道,“仙台久雨,今已放晴,遥思吾乡,想亦久秋气”,接着就过去了。语气平淡之中略有一分思乡之绪,想鲁迅生平少做见景生情之语,此类语言在以后的书信中更是极难见到。


不过,在这封信之前的1898年,鲁迅在一次出行时,曾写有关于思乡的很美的一段文字,这是鲁迅见于今世的最早作品,录之如下:


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此段文字,几可成诵。可见其少年心迹,正是如此;亦可见鲁迅信中所说之“酷忍”是别有指向的。至少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比如家人和好友,实在是有着真性情的感爱的。


将一个人的作品对着他给别人的书信来看,殊可见出这个人的真实来。



澄心集

澄水無淪 心自有香



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澄心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