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读林语堂《浮生若梦》有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浮生若梦》是著名学者,文学大师,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的经典小品文选集。全书收集了林语堂过去与现在的小品文六十多篇:退思昔往,闲适生活,追忆旧梦,世事感言,予之信仰,故园春秋,文章掌故,娇女喁语。

 

很小的时候看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电视版,里面的一个女主木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浮生如梦》应该是我成年以后第一次读林语堂的书了。林语堂以他的睿智基础上的幽默色彩,集古至今并贯穿中外的见识和经历,娓娓道来他的人生哲学。以本人浅薄的知识结构和乏味的人生阅历,理解他的文章有些难度。只将自己以为读懂的或者很有体会的摘抄和心得记录下来,与君分享。


1、关于宗教信仰


浮生若梦,道家哲学。浮生意指空虚无定的人生。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作为本书的主题似乎有些颓丧的感觉,尤其在了解林语堂及其家庭的背景以后更是有些困惑。林语堂是一个第三代的基督徒,父亲是长老会的牧师,在闽南离海岸约60里的一个偏僻山谷中的小乡村传道。林语堂自幼家庭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充满着的纯洁和爱,以及追求学问的热心。林语堂虽然相信上帝,却反对教条。在读大学的时候离开了神学和教会。他引用艾默生的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挣扎:“你不可能借死的公式认识上帝,但从花园小径走去或者可达。”林语堂在那之后的很多年内离开了教会,在花园中徘徊,寻找可通的途径。在这些年中,林语堂一直满意于一个哲学,相信人的理性足够改善自己或者改善世界。然而,随着对于其他宗教的了解,对于古今中华的精通,对于世事的经历和洞察,他发现:“在他的生活中,从思想和经验所得,对于自己的哲学渐生疑念。他看到人的自信心的增加并不使他成为更好的人,他可能比以前机智,但是比那站立在上帝面前的人,他是一天天减少    谦让温和的气质。”这一段话对于我来说也是很好的提醒。随着知识的增加,人生阅历的增加,工作和事业上压力和对于他人的承认和赞赏的渴望,我似乎越来越像林语堂描述的那个人了。也许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了,然而却失了在上帝里的那种平,安稳,谦逊和温柔。



就像上所说的:“离了我,你就不能做什么!”

 

林语堂在离开上帝很多年并探寻了道教之后,回到了幼年时代的信仰。“上帝已不再是虚幻的,它从耶稣基督身上具体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宗教,完整而纯粹,绝对不是一种假设。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能给予这种从上帝而来的亲切感力。建立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是的无比贡献”。

 

林语堂在这本书中宗教一篇中,特别强调了有关于传教士和爱的真谛。“那些爱我们信邪教的人只因为我们是人,便是好的传教士,而他们应该留在中国。反之,那些爱我们不因我们是中国人和只是人的缘故,但却因可怜我们或只对第三者尽责的缘故而特来拯救我们出地狱的,都应该滚出去,因为他们不仅对中国无益,而对也没有好处!”不得不说,林语堂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一句话真真是看透了宣教的本质和现实中的虚伪。那些传教以后便拍着良心说:“我已经尽力了”而扬长而去的人,究竟对于他人,上帝和自己有什么帮助呢?讽刺的是,也许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呢!

 

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这样就不难解释这本书的名字为何有种浓厚的道家的色彩,然而他终究回到了上帝的怀抱。


2、关于儿童教育


林语堂在本书第二篇(闲适生活)的“初到美国”中描写他对于儿童教育的实践对我这个母亲有不少启迪。他说:“教什么呢?笑话得很,一点没有定规。今天英文,明天中文,今天唐诗,明天聊斋今古奇观,宇宙风,冰莹自传,沈从文自传,当天报纸!忽讲历史,忽讲美国大选,忽讲书法,都没一定。”林语堂将它的知识横跨中外的阅历和语言上的优势都发挥在自己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上。反而是孩子们从学校带回来的课本,“几种给我束之高阁。一本薄薄的地理,叫她们地图看清楚,余者我担保,回国临时开始,念两天可及格;此刻念,那时也必忘记,省出时间来念有用的书!而且看电影上各地风景就是念有用的书!”多么开明的父亲啊。“她们喜欢读就选读,不喜欢就拉到但是如果喜欢,就是心中真正的喜好,这个喜好,这个好学之“好”,就是将来一切学问的泉源。林语堂还认为:“教小儿读书,不应离其思想见解知识太远。读通行杂志文进步易,读古文进步难。临明帖得益迟,临朋友来往书信得益速。凡物取其近则易明易晓!”读到这里我不觉拍案叫绝,这才是教育家的高度,从知识根基上林语堂在儿童面前绝对是巨匠大家,但是为了小儿的缘故却可以就其近使其明,对于今天的家长和教师,不值得借鉴吗?

 

林语堂的英文水平毫无疑问,他的另外一部小说《京华烟云》就是英文撰写并为世界惊艳。


他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英文的:“所谈无非是早晨会什么客,下午到哪里赴会,家常琐碎,天气晴雨,一点儿没有高论,一点没有妙语。例如今日让她们背诵之句是车站人站的那么多,火车将开时,,恐怕车开时,有人碰伤。以及‘小孩都在窗头探头’。这些有什么文学价值?一点儿没有。但是如此英文基础会念好的。我叫她们把整句的意思,试用英语讲出来,讲不出来在看书,看后在试讲,讲到全句顺口为止!”反观自己怎么教孩子英文的:先是搜刮很多“专业”的儿童英语教材,无非是新概念或者英语九百句一类的,然后就按着书上的顺序开始教起来。当然可想而知的顺序,互相介绍自己,问候对方,天气如何等等。孩子们表面上也学了,也说了,似乎也会了。但是没有林语堂这种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带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并使得那么一两句成为她自己的语言。看到这里,再次感谢林语堂,又教了我这个愚钝的母亲一招。

 

林语堂引用恩斯坦在纽约省大学高等教育纪念十周之演讲说词曰:“人生与学校工作之最要动机在于工作之快乐,及知道这工作在社会之价值。依我看来,学校最要做的工作,在于启发巩固青年这种灵机。这种学校对于教师期望他是此业中的一位艺术家。这种教师应当享有教材选择及教授方法的尽量自由。因为教师也是一样,受外来的拘束压力就失了他工作的快乐。我要反对一种观念,说学校须直接教学生将来应世有用的知识及各种技能。应世不是那么简单,可以由学校的专科训练学得来的。此外,将一个个人作一架死机械看待,是应当反对的。”“学堂的宗旨,应当是期望青年离校时成个调和的人格,而不是个”专家“。“所以,某滑稽家的名言是不错的:‘教育者,学校所习尽数还给先生之后所余剩也’”。

 

假如自己有生再做教师,那么必将那些表面的文章都扫到桌下,而是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3、关于东西思想法之不同


一眨眼,自己已经在国外生活了十余年。谈不上多么了解国外尤其是北欧的文化,但是耳濡目染,也是浸淫其中太久便也占了些许的味道。虽然中欧之间有些明显或者隐藏的不同,但是自己并没有仔细寻求其中的根源和思想方法上的差异。林语堂先生在这个专题上洋洋数字,在几个方面论述了东西方思想方法上的不同。

 

首先,他强调了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对于整个西洋学术的影响。林语堂认为,中西思想法不同之处之大关键,就是直觉与推理之不同。直觉是体会,体悟,妙悟。以道字来论,中国所谓的道,并非西方被指的真理(TRUTH)。中国人讲天道人道,西洋人也讲。但是中国的道字,西文没有。西文的TRUTH,讲客观的真理,中文也似乎少这观念。林语堂认为:“老实说,中国人对客观的确与不确,不大感兴趣。对于行为的是非,乃大感兴趣。“中文是非两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客观的事实之真伪。一是行为之是非,含有道德上的判断。英文将前者翻译成true-false, 而把后者翻译成right-wrong


中国之所谓的道是要行的,可行之谓道,去行无所谓道。西方言客观的真理,只要是真,虽然远人,为什么不可以为道呢。中西方在这一点上的差异被林语堂一语道破,我自己在这里豁然开朗。在总结中林语堂这样说:“总而言之,中国重实践,西方重推理。中国重近情,西人重逻辑。中国哲学重立身安命,西人重客观的了解与剖析。西人重分析,中国重直感。西洋人重求知,求客观的真理。中国人重求道,求可行之道。”“两千五百年之中国哲学经过任何变化,不离道之一字,而成为时间主义的思想。”“总是实践第一,这才是东方思想的本来色彩。做人是第一,文章好不好在其次,读书不读书也是工具,并非目的”这些阐述对于我们了解中西不同并由此产生相关的策略是有指导性的意义的。


【后记】

 

《浮生若梦》洋洋洒洒一共八大篇,每篇又有十余子篇,想从中把林语堂的全部人生哲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分析一一陈列出来,实在不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的。只愿意将如上感想抛砖引玉,期望读者因此而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愿意买来,伴着书香,捧在手中慢慢读来。

 

读书之快乐,就在那一点点余香之中。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10日-19763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17读书吧”,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