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CSC 2016|陈韵岱:提高我国心血管诊疗技能,接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语

,请她回顾第一次参加全国心血管大会的经历,并畅谈年会筹备情况及国际合作进展。

 观看视频 ☟




忆往昔,38载

从197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38个年头,成功举办了十七届会议,第十八届全国心血管大会(CSC)将于2016年9月8日~11日在古都西安举行。CSC代表了我国心血管领域会议的最高水平,在广大心血管工作者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1998年,我首次参加全国心血管大会,通过会议学习介入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并在会议上报告了“肌钙蛋白T检测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判断”。当时肌钙蛋白检测在国内还没有作为临床常规监测指标,这项报告是我们在实验室用特殊试剂完成的。通过解析该病例,介绍了肌钙蛋白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价值。这篇报道是国内第一篇关于肌钙蛋白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远期预后的临床研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学思教授指导完成,并发表于《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年01期。



流年飞逝,硕果颇丰

从第一届全国心血管大会举办至今,大会在人员组成、板块设置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早年,全国心血管大会主要内容更多针对临床诊断及临床路径方面的报告,主要讨论国内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情况。近年来,我国心血管领域发展迅速,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临床医师诊疗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大批专家和学者从国外深造归来,为国内带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血管诊疗水平意义重大。目前,全国心血管大会与全球心血管领域专家均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合作,大会也越来越关注国内外最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新技术,并做到活学活用,紧跟国际步伐的同时也实现了本土化的发展,将国际上最新的指南与中国的专家共识和专家推荐紧密结合。


近年来,大会上也涌现出了很多我国基础研究的新发现以及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器械研发的应用。回首这38年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我很荣幸能赶上我们国家心血管事业发展的迅猛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作为非常幸运的一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眺望未来。



还看今朝,亮点荟萃

,很高兴看到今年大会上论文投稿的数量非常可观。目前共收到投稿约2300余篇,85%以上都是临床专家的稿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的发展模式,即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回归基础研究寻求科学的解释方法,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这也是国际上开展临床研究的正确发展方向。在本届CSC年会定稿会上,优选出134篇论文作为大会的交流发言,346篇以壁报的形式呈现给与会者,20篇优秀论文参加英文论文的竞赛。本次大会将全面展现我国中青年一代医师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风采,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大会上的学术交流、口头发言以及竞赛,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展望未来,紧跟国际

早期,全国心血管大会与国际组织合作较少。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和科研水平的飞速发展,我们和国际上主要的两大心脏病学会,即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开展了一些非常紧密的互动和结合,在学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在继续教育方面,全国心血管大会与ACC和ESC均有论坛交互,在美国ACC会议上也同样开设了CSC论坛,同样CSC 2016年会上也设置了ACC和ESC联合论坛。


作为参与CSC国际学术交流工作的成员,近年来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国外在大会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继续教育方面,ACC和ESC都有着非常完备的组织体系。2014年,作为CSC的学术代表全程参加了ESC年会的筹备活动,汲取了许多先进理念。本届CSC年会就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模式和经验,增设多个临床研究重点报告版块、青年论坛竞赛版块。在ACC和ESC的中国会场中,不再局限于一些泛泛的讨论,也侧重关注中美、中欧在一些热点话题的交叉点展开讨论,打造了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热点话题专场。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能营造出更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不辜负全体同仁以及国际同行对本次大会的期待,希望大家都能有新的收获。


最后,希望全体心血管同仁能够共同努力办好第十八届全国心血管大会,提高我国心血管领域整体的学科水平,早日迎接中国心血管疾病事件降低的拐点,衷心期待大会举办圆满成功。



医师简介


陈韵岱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脏联盟女性心脏健康委员会主席,、女性心脏健康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委员,北京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兼任国内唯一SCI 收录的《老年心脏病杂志》主编、《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及《中国循环》等期刊编委。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出自《门诊》杂志2016年08月刊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