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知味·译者】一熙:“许大炮”许渊冲的“美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许大炮”许渊冲的“美谈”

文/一熙

        一日,QQ头像闪烁。编辑问:“你是不是给许老寄过《布拉格》?”

        许老?许大炮?许渊冲先生?

         “嗯,你没给人家地址。他把信寄到出版社了。”

        第二天,收到出版社转来的信,封面写着“一熙同志 启”,贴了张邮票,未盖邮戳。

        《布拉格之冬》收到,谢谢!祝贺你双丰收,既出了书,又当父亲啦。

        来信提到寄来《一切为了爱情》二书,什么时候的事?我没有印象了。

        如要签名的《哥拉》,我可寄上一本。《All for Love》却无书可寄,如果你买得到,希望挂号寄两本来,我可签名寄回一本。

        你的通讯处也记不清了,只好试写一个。我因年高,来信都由老伴代收,她也八十几了,难免搞错。这次《布拉格之冬》就没给我信封,所以我地址也记不清了,真对不起。

许渊冲先生回信

        信中所说的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和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是许老译作的初版本,分别出版于1956年和1958年。过去几年间,我痴迷于收藏翻译家手迹,一有机会,便淘些老书,请前辈们题签。这两册,2015年年初给许老寄去,一晃都过去两年了。

        怎么办?老书一时半会儿淘不到,只有勉为其难,拿新版应付。选书很叫人伤脑筋,最后我挑出《约翰·克里斯托夫》、《红与黑》和《一切为了爱情》,他与吴钧陶先生合作的《唐诗三百首新译》,以及《山阴道上——许渊冲散文随笔选集》,装满一个纸盒子。又另外包了一套我刚译出的《弗莫尔游记》,一并扛到邮局。

        选择《山阴道上》,是因为书中“京沪渝港讲稿——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一文,让我回忆起当年还是川外研一新生的自己,虔诚地坐在台下,聆听许老讲座的情景。那时条件艰苦,但学习气氛浓郁,用放映厅临时充当的讲堂,连窗外都站满听众,只为一睹这位80岁翻译家的风采。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在山城重庆的暑热中,许老的衬衫很快被汗水浸透,但他手摇一把纸扇,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沉醉、激动、神采飞扬,听众们的情绪也受到《声声慢》和《诗经》的影响,忽上忽下,尤其“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句,译文深情款款,将一众深信爱情的大学生们感动得一塌糊涂。

        那场讲座后,学校给放映厅装了空调,可惜,再也没迎来大师级的主讲人。

许渊冲先生题词

        几天后,许老打来电话,仍然是大嗓门,语速快,说我寄来的书太重,问我是否有时间到北京亲自取回,或是采用其他方式。我告诉他,快递可以上门收件,他说行,“你看怎么安排合适。”

        放下电话,我却犯了难,该什么时候联系快递呢?老人家这么忙,也不知寄去的书何时能签好,催他显然不礼貌。半个多小时后,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许老说刚刚拆了邮包,发现只有一包需要寄,他拿得动,去邮局没问题。96岁,能行吗?我竭力主张快递员上门,他却表示:“叫别人专门跑一趟,麻烦人家,不好。”

        为这事,他特地写来短札一封:

        我现在耳目不灵,手脚不便,得到你寄来的两大包书,老伴说是全要寄回,所以我就打电话了。拆开邮包一看,发现新译之书,令人惊喜。(书)已经挂号寄回,如未收到,请再电告为荷。

        他又在一页笺纸上题词:“把一国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是一乐也!”

         “创造美”,是许老翻译之道的核心,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理论”,充分体现在他对中国古代典籍、法国文学名著,。很多业界同行不习惯他个性张扬,对他的“三美说”也不尽认同,但相比有些拿不出译作,甚至荒唐到连《世界文学》杂志都不知为何物,只奢谈译论的所谓“译家”,从退休起二十多年来夜夜工作五六个小时,“书销中外百廿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老,其业绩之丰硕无可辩驳。难怪柳鸣九先生评价他:“在中译外这个高手才能入场的领域,他是成就最高的一人……他的自评并没有任何水分,没有任何浮夸,既当之无愧,何不当仁不让?”

许渊冲为作者签名的《山阴道上》

        书终于收到。在每一本的扉页,许老都题款签名钤印,《山阴道上》这册,名章盖颠倒了,他又重找空白处盖了一次。我拨通电话致谢,应者是位老太太,听起来乐呵呵。我托她向许老转达谢意,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文汇报》刊登过的那篇“许渊冲:译道独行侠”和配发的照片。

许渊冲与照君

         “您是照君老师?”

         “嗯,我是许老的老伴。”

        在她眼中,许老才是60年来始终如一的“老师”和“男神”:“他刚去录完《朗读者》,央视的栏目,你一定要看哟!”

        我相信,和16年前的那次讲座相比,从“80后”步入“90后”的许老,有更多动人的故事,能感动更多的观者。

许渊冲在《朗读者》

原文刊登于2017年3月4日北京晚报 知味

原文标题:创造美,一乐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