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到底为书流过泪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燕子坞主人


曾几何时,读书已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事。不是不读,而是没了读的情怀。一种常态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在书店看着喜欢,买回家就是摆设。都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其实爱书人的书架上,也永远少一本书——买的是一种感觉,读与不读,已是不相干的事。

曾经酒肉淋漓夜读《水浒》的岁月,曾经躲在被窝照手电筒读金庸的青春,都被手边或大或小的屏幕,剥离成发黄的记忆。每天随着屏幕上的小块文字,嬉笑怒骂,却再也听不到伊里亚特的战歌,再也走不完堂吉•诃德的旅程,再也不能陪着汤姆•索亚,穿过长长的密西西比河……

又或许,再也不能为一本书,流下泪来。

曾有“两本半”的书,让我泪洒衣襟。第一本竟是《神雕侠侣》。小学三年级时读到绝情谷一段,哭得跟泪人一般。小龙女假意不认杨过,杨过不明就里,肝肠寸断,如痴如狂。我在心里一遍遍地替他喊:“姑姑,你为什么不要过儿啦?”当时眼泪就顺着脸颊滴在书上。那时,。我的办法是偷偷藏在衣服里,哄他们说是到公厕上大号(那时的人家还都没有抽水马桶)。那时一次大号能蹲上一小时,凉了屁股,蹲麻了腿,臭气熏天里却甘之如饴。

第二本是余华的《活着》,如果说哭“神雕”是场阵雨,那哭《活着》就是整个雨季。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有勇气拿起这本书的人,我一律建议准备一到两包纸巾,我甚至断言如果中国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定是写了《活着》的余华。这股子热情多年后才渐趋冷静,开始思考:反复上演的背后的空洞与乏味。

至于那半本,是我一直没读完的《呼啸山庄》,凯瑟琳•恩萧一死我就放弃了——书的灵魂已随她而去!那时我正身陷于一段痛苦的感情,也如希刺克厉夫一样孤僻而且桀骜不驯,晚上身心俱疲地躲在被窝,读到凯瑟琳与内莉的那场对话,眼泪默默地流个不停,梦里我一会儿是凯瑟琳,一会儿是希刺克厉夫,醒来被头湿了一片。“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很清楚时光会将它改变,就像冬天将改变森林一样。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如脚下永恒的磐石:虽然看起来它没有给你多少欢乐,可是这点欢乐却是必不可少的。”相信如果希刺克厉夫能够听到这些,在没有凯瑟琳的岁月里他或许会过得快乐些。

我们固然不会抱着本《新华字典》或康德的《批判性批判》唏嘘落泪,就是小说散文这样的感性文字,成为催泪弹的概率也少得可怜。既要作者的妙笔生花,更要有读者的心有灵犀,书的价值实现,离不开两者的通力合作。作家心目中的完美读者,应该要具备理想的年龄、学识、感悟力、社会经验等等,也不能忽视阅读时的心理和环境因素,甚至天气季节的影响(此《幽梦影》所谓: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如此说来,人一生要为书洒上几滴泪,也是风云际会,可遇不可求的事。

追忆当年,孤灯只影,捧书夜读,任由心灵最柔软处被锋利的文字深深触痛……这样的场景那么幸福又那么遥远,多年后翻到书页上的点点泪痕竟也是三分凄美七分满足。

张爱玲曾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到底还能读懂《红楼梦》。”听起来好像甲骨文专家的沾沾自喜。仔细想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幸运的,到底还曾为书流过眼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阅读改变生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呼啸山庄》(1847)被评论为以散文写成的诗作,主要讲述两位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之间舍生忘死的爱情故事。作者以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以风景画为背景衬托,并用奇幻的梦境渲染了两人的爱恋之情,使这部小说极具艺术特色。


上期的幸运读者是ID为小余的朋友

人文社微信赠书活动开始啦!小编将从每期关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平台的读者朋友,以及转发人文社微信至朋友圈并截图回复的读者朋友中抽取一位幸运读者,赠送人文社精美图书一本。每期都有惊喜哦,各位小伙伴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获奖的朋友,请回复小编您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小编会在近日将精美图书寄送给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