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语文湘军”名师研究与推介(7):唐巨南老师论文欣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编者按

     为了让大家对“语文湘军”中各位名师作进一步的了解,在展播其业绩简介的之后,再推介一篇有代表性的论文。

     今后,本公众号不定期陆续推出群内名师们的研究成果。欢迎大家赐稿,3000字以内的文字介绍,几张工作、生活及成果照片。

       昨天,本公众号的语文湘军”专栏以《唐巨南——在教学、管理、教研三方面追求卓越的副校长为题介绍了唐巨南老师的业绩成果。今天,再欣赏他的一篇关于论述语文教师素质的文章《语文教师的几项基本功和教学着眼点》。欢迎大家阅读与批评。自我衡量一下吧!

语文教师的几项基本功和教学着眼点

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唐巨南

 

每次考试结束后,语文老师不敢做别的事情,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来批改试卷,改了选择题又改问答题,改了现代文又改文言文,改了基础知识和阅读题又改作文,紧赶慢赶,为的是赶在语文课上能够及时地向同学们做试卷讲评。因此,语文老师常常感叹:“做教师很辛苦,做一名语文教师更是辛苦!”

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既然辛苦地忙着,就不如在苦中寻找出其中的点滴乐趣,探寻到做语文教师的成就感。那么,如何才能找寻到做语文教师的成就感呢?笔者认为,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变得轻松、变得有成就感。

笔者从自身近三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语文教师要获得成就感,就必须修炼好下面几项基本功。

一、独立分析课文、有效解读文本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等媒体信息给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但信息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就有一种感觉,参考资料多了,常常被五花八门的资料弄得眼花缭乱。其实,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独立分析课文、有效解读文本的能力。

记得二十多年前,笔者从乡镇中学调进县一中时就曾经参加过试教,当时学校要我们试教老师上课的内容就不是课本上的,是不知从哪本古文书上找来的一篇文言短文,当时没有网络,也不可能找到别的参考书,只有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做参考,对文本的解读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像这样的试教就很有挑战性,也很能见出试教者的真实功底。笔者所在学校的一次“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中,有位老师选用了与高中必修1配套的《语文读本》中的一篇文章来教学,由于现成的参考资料很少,上课老师只得自己认真研读文本,自己设计教学流程,结果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甚至有听课老师说,这位老师大学毕业后教语文十多年了,也听了他十多年的课了,可觉得就是这一次的课他上得最成功。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位老师能摒弃那些五花八门的参考资料的干扰,沉下心来独立分析文本,在文本分析中获得了独到的发现,然后精心构思课堂教学流程,这样上起课来就能做到驾轻就熟,从而显得潇洒自然。

二、富有激情、善于营造情感氛围的能力。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否有教育的理想和激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风貌。”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激情,是很难点燃学生的激情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由于文本的特殊性要求,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始终焕发出激情。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师没有激情,课堂气氛就会沉闷,就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要富有激情,首先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状态。比如说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闷闷不乐时,你可以用一些诗词名句来激励自己,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等。在教育工作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挫折,或是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是你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或是你努力了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或是你做出了成绩却得不到领导的肯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要自己对自己进行安慰,你可以这样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其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主动参与各种语文教学竞赛活动,让自己在活动中交结更多的与同行朋友,在活动中得到磨练,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同时,当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不要沾沾自喜,不要以为自己就能高人一等,要有不断地“越上新的高度”的勇气,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起点,让自己不断地从零开始。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情感氛围。比如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活动,利用好即兴评论、演讲、讲评作文之类的机会,尽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这样的话,语文课就不会变得沉闷。

三、朗读好课文并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这么一个问题:课堂上教师范读的少了,听录音朗诵的多了。而在以前没有录音机的时候,教师上语文课只能自己范读。那个时候,为了读准每一个字词,教师不得不查字典,因而也就顺便养成了勤查字典、词典下功夫“咬文嚼字”的习惯,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那是必备的。有了录音机以后,老师只需带一块磁带,插上插座,开关键一按,标准的朗诵就出来了,教师也就少了那些繁琐的正音、试读等程序。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网络进了教室,老师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即使教师课前没有准备好朗诵磁带也不要紧,只要打开电脑,在百度上一搜课文的标题就会有无数个朗诵下载的信息等待你去选择,只要网速不出问题,那课文朗诵的音频或视频立马就有。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教师的范读的。教师的范读尽管没有录音磁带中播音员的朗读那样地准确,但它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进行适当的技巧处理,如语速的轻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等。同时,范读的过程也是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和展示的过程,可以这样说,一个从不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教师肯定得不到学生真正的喜欢,一个能够通过范读而打动甚至震撼学生的教师,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有吸引力的,他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必定不错。

语文课堂也需要有老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事实上,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句段非常适合通过朗读来体味作者或悲伤或喜悦的情感,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感情来,就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并能经常地写作。

语文教师要教学生的听、说、读、写,其中“写”的能力占据“半壁江山”。而实际情况是,不少语文老师平时只会教学生怎么怎么写,自己却很少甚至从来不去动笔写一写。其实,语文教师自己对写作的爱好或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当然,语文教师的写不一定是要跟学生一样去写作文即所谓的“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经常性的写点文字类的东西,可以是随笔随感,可以是课堂实录,可以是教后反思,可以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解题技巧,可以是改卷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可以是自己某一次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创新。这方面并不一定需要有优美的语言表达功底,但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别人没有提及的新意。

其实,有意识地去进行教育写作,可以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因为,写教育叙事,可以让自己成长的足迹更加清晰;写教育随笔,可以让自己平常的日子变得不平凡;写学习心得,可以让榜样的力量来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写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今后少走许多弯路;写个性化的总结,可以让回望成为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写会议报告,可以让自己的讲话富有魄力;写主题演讲词,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激情飞扬起来。

只要让“写”成为了习惯甚至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愁写不出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篇章,因为经常写点东西的人,就会经常去主动地思考,去主动地阅读,而有时候,灵感就在写作与思考中突然闪现。

此外,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的要求来看,如果你是初中语文教师的话,那么在初中教学中还应该把握好下述几个着眼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静心阅读文学名著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段文字中,笔者认为最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几个字。当今社会,各种诱惑让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容易心浮气躁,如何让他们走好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值得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语文教师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工作,那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精心阅读文学名著的习惯,让名著中的阳光雨露来滋润他们的心田。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说:“一个人最优雅迷人、最经得住审美的姿态,不是舞台上的狂歌劲舞,不是阳光下的健步如飞,而是阅读。一个有书卷气的人,实际上就是最有质量的人。而书卷气哪里来?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其实,精读一本甚或几本名著,显然是有好处的。因为每一本名著都会反映某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会表现出鲜活的人物群体形象,其中那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物精神风貌往往会带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力,会与读者的精神血脉相通,甚至会改变其一生的为人处世方式。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学会在物欲充斥的时代里给自己留出寂静的空间,让精读一本名著成为自己自觉的精神追求。当然,泛读也能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在精读的同时做到泛读,以求得“渊”与“博”的平衡。

二、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思考生活的好习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语文与生活的结合”,首先需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事实上,我们发现在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所用到的材料或琐碎无价值,或空泛不深刻,或陈旧不精细,或虚假无真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投入,因此不会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加工、提炼,不去捕捉生活中触动自己心灵的动情点、闪光点,而是随便写一些小学、初中生活中没有价值的琐碎的小事,或是只记得那些几年来甚至十几年来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或是胡乱编造失去父母、自身残疾带来的精神痛苦和自己战胜痛苦的思想经历,结尾勉强牵扯到话题上。这样的文章徒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因而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吸引力。写好作文,需要学生有观察、思考生活的好习惯;而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有观察、思考生活的好习惯。

十八大会议期间,,听了24岁的大学生村官石磊讲述了自己在农村工作4年来的体会之后,微笑着问了石磊这么一个问题:“你在学校学什么专业?”石磊回答说“精密仪器专业”,:“这个专业在农村怎么用?,“学校不仅教我们知识,还会教我们服务群众的本领,以及在基层如何施展才华。?”这样一个既亲切又尖锐的问题,这位大学生村官的回答不乏灵活与老练,但其中透射出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也常常感动着你我他。这些新事物、新信息、新现象,我们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初中阶段是形成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生活的好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用。

三、强化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描写能力的训练。

目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是作文语言枯燥干瘪,乏味无力,毫无感染力,这当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平时未能注重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有效地训练。初中阶段主要练习记叙文写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描写能力的训练。比如,可以教学生在记叙人物、事件时多用“细节描写法”。这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旨更加深刻、文章更具有感染力的一种常用技法。文学大师们说的“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都说明了细节描写对于文章的重要性。

我们要告诉学生,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有力地表达文章主旨,即使是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细节。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你不会忘记“父亲越过铁栅栏翻爬月台”的那个艰难动作;读过鲁迅的《祝福》,你不会忘记祥林嫂“那眼珠间或一轮”的呆滞神态;读过孙犁的《荷花淀》,你不会忘记水生嫂“你总是很积极”这句含义丰富的话语;读过《林黛玉进贾府》,你不会忘记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寄人篱下的复杂心理。因为,细节虽细,却常常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

我们还要告诉学生,在运用细节描写法时,一定要注意: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真实,也就是说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主动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同时,在语言表达中养成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的习惯,在细节描写时,力求做到一词一句动人心。

四、及时督促学生识记一些基本的语文常识。

笔者所在学校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唐代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其中第1小题是这样的:“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这道小题应该说是一道常识性的试题,或者说是一道送分的题目,但恰恰是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难住了不少学生。据笔者所教文科班级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全班51人中答对“咏史(咏史抒怀、咏史怀古)”的仅有27人,答题错误的24人中,有5人答案为“七言律诗”,有5人为“七言绝句”,有6人答为“写景”,有1人为“战争”的,有6人为“抒情”,有1人为“边塞诗”的。由此可见,不少学生不仅对题干中的“题材”的概念一窍不通,而且对诗歌体裁的概念也不清楚,答题时随意写上答案,有的甚至对绝句和律诗的基本特点都不清楚,因而将这首七言绝句答成“七言律诗”。2012年高考湖南卷也考了一道类似的试题,不少考生也不理解“题材”这一常规术语所指,或未把握“边塞诗”“咏史诗”“田园诗”等常见题材分类的诗体概念。

其实,义务教育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和高中课本中关于古代诗歌的课文有不少,特别是初中每册课本之后都有古代诗歌推荐诵读篇目,高中还有一本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但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没有一个地方提到了诗歌关于“体裁”和“题材”的区别以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之类的问题,因此学生学的古代诗歌数量不少,但绝句和律诗的分别却弄不清楚。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很有必要,而其它诸如汉字的演变、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等等基本常识也很有必要让学生识记。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及时督促学生识记一些基本的语文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首发于2013年2月《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第2期5800字,另刊发《语文教师必须修炼的几项基本功》2013年10月1日,《语文报·教师版(高中)》2013年第19期(总第259期)


天顺立言

 能够走上教学岗位的人肯定是具备了一定素养的,只是因任教学科不同,其素养有别而已。俗语道,语文教师是万精油,学养深厚,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也许没有说错。但语文教师必然有自身的个性素养。那么,语文教师的个性素养应该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从乡村学校到县城中学,距离虽然近在咫尺,但一路走来却是33年的唐巨南校长,可谓修炼得十分老道了。唐校长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语文教师必须的几项基本功,以及教学的着眼点,准确到位。唐特强调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朗读好课文并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并能经常地写作”。

     我看,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忽视了这两条基本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试问:现在还有几个语文老师会写文章,乐于写文章?在我看来,只有善于“著书立说”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名师!述而不作者,无论现在的职称有多高,名气有多大,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文章,都将是过眼烟云!

    我曾想,如果评职称忽视了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个个都可以评上教授(正高级),也只不过是享受待遇的教授而已。“言之无物,行而不远”,文章如此,教师亦然。只有具备了写作功底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师。

         您是真正的语文老师吗?清用唐校长的标准来自我衡量一下吧!


探讨教育问题,关注文学动向

传播知识  普及常识  争辩事实  增长见识

邹天顺

文教观察

 教育让我们富有,文学让我们高贵 

欢迎您关注本公众号,每天可以抢先欣赏美文

长按以上二维码图案,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再点击“关注”

如果您认为是好文章,欢迎点赞转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