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匠心之城】文化工匠:乌尔禾文化名人嘎尔生•阿地牙,传统文化的“修补匠”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匠心之城:乌尔禾文化名人嘎尔生•阿地牙


通讯员:

似火的骄阳炙烤着七月的乌尔禾大地,偶尔一只飞鸟掠过,带动燥热的空气。满头大汗的嘎尔生•阿地牙正坐在简陋的“资料室”里奋笔疾书。这间十多平米的“资料室”堆满各种书籍和手稿,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是贴切的。


今年65岁的嘎尔生•阿地牙是一位敦厚和蔼的蒙古族退休教师,作为老一辈文化名人,他的故事集中体现克拉玛依人敬业、精业、求全、崇实、执着、创新、奉献的“工匠精神”。嘎尔生•阿地牙说:“我是一个修补匠,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修补咱们的传统文化。我觉得十分光荣。”


嘎尔生·阿地牙查阅蒙古长调相关资料


杏坛清风  教书育人

1969年,乌尔禾红光公社党支部和革委会研究决定恢复小学办学,由嘎尔生•阿地牙等知识青年担任学校教师,开展贫下中农扫盲教学工作任务。嘎尔生•阿地牙开心得晚上觉都睡不好——从小立志教书育人、让更多的孩子改变命运,突然间夙愿得偿,怎能让他不兴奋!


艰难的教学工作开始了。一盒蜡纸、一箱粉笔、一车语录,没有黑板、没有座椅、没有标准的蒙古文教科书。用枯死的老杨树根做座椅,自己编译编写油印课本字母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要创造条件上!”


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既要扫盲搞教育,又要革命做宣传,嘎尔生•阿地牙深感蒙汉文字互译的不易。两种语言的词汇顺序和翻译规律给年轻的公社学校教师们造成了极大的考验,同事之间因为正字语法问题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可惜我们没有蒙古文字典。”一位老教师无意中说的话,却深深地扎根在嘎尔生•阿地牙的内心,仿佛那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卫拉特蒙古人在与兄弟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甚至还创作出了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长篇叙述诗《江格尔》。既然卫拉特蒙古人和卫拉特蒙文(托忒文)有这么悠久的文化历史,卫拉特蒙古人的后代也应该有一部属于自己民族语言的词典,就像汉语《新华字典》能够标注字音、标识字形、解释字义一样。”嘎尔生•阿地牙思索道。


嘎尔生•阿地牙一边执着教书,一边用少得可怜的工资订阅《新疆日报》自主学习。在“启迪思维、教学相长”的理念支撑下,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乌尔禾的教育事业奉献着个人力量。心系教育、情真意切,嘎尔生•阿地牙用笃行慎行的可贵品质言传身教,成为乌尔禾人眼中的文化楷模。


嘎尔生·阿地牙费尽心力编著的字词典


韦编三绝  编纂词典

鉴于在公社教学期间出现的同事们关于正字法的不愉快争执,也出于对卫拉特蒙古语言交流不规范、容易产生歧义的思量,从1972年开始,嘎尔生•阿地牙动手查阅资料,大量收集卫拉特蒙古词语条,着手准备编纂《卫拉特蒙古语词典》。


1980年,嘎尔生•阿地牙利用教学空闲时间正式投入到卫拉特蒙语方言词典编纂工作当中。每当寒暑假期,他就骑马四处找寻会说卫拉特蒙语的人,从邻近的蒙古人聚居区到数百公里以外的偏僻地区,搜集范围逐渐扩大。


搜集卫拉特蒙古语方言词条就得找语言发音原始,嘎尔生•阿地牙找到了说话没有混合音的巴特老人。买了糖和砖茶作为礼品带去了巴特家。巴特爷爷听说嘎尔生•阿地牙是为讨教卫拉特方言而来,便有些不高兴了:“你自己也是卫拉特人,你难道不会说话呀?”尽管这样,老人还是和嘎尔生•阿地牙聊了起来。


这一聊,就是6个小时。老人累了,嘎尔生•阿地牙就让他躺下说常用词条;开饭了,嘎尔生•阿地牙让老人边吃边说;太阳落山了,疲惫的老人终于发怒了,他掀起炕桌冲嘎尔生•阿地牙大声喊:“你滚!烦死了,折腾我这个老头子你真不是人。”嘎尔生•阿地牙无奈地卷好稿纸,向老人道谢辞行。


嘎尔生·阿地牙在简陋的资料室里查阅托忒蒙文正音资料


“像巴特爷爷这样的已经很不错了。”嘎尔生•阿地牙说,蒙古人一天的多半时间都在劳动中度过,为了尽可能多地搜集词条,也就顾不得打扰人家的休息时间了,“我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了——每当我出去,他们要么装作看不见不理我,要么老远看到我就关了门。我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缠他们,能问几条算几条,能得到多少信息算多少。”

1992年夏,嘎尔生•阿地牙听朋友说和布克赛尔有一位六十九岁的卫拉特蒙古族老人,方言说得很地道。于是,他就和朋友一起去了他的家。“他懂得很多,发音也很正宗。”嘎尔生•阿地牙笑着说道,“我在记录的同时还要与从前的记录做发音、写法、词义比对,偶尔会跟不上,这时候他向我发了火:我说这么长时间,你怎么死活不吭声呢。”


为了搜集正宗的卫拉特方言词条,十余年间嘎尔生•阿地牙骑马去过伊犁、到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区,行程达数万公里。


“你这样付出图什么?一本书能给你带来什么?能赚多少钱?还是能让你出名?”嘎尔生•阿地牙的妻子经常唠叨。一大家子全靠嘎尔生•阿地牙的工资过活,从他投入词典编纂工作开始,买稿纸、买笔、买书的费用和收集词条外出奔波的礼品钱、来回路费,对于家庭来讲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花钱的事我也习惯了。可是经常这样通宵不休息,我怕你熬坏了身体呀!”妻子说着说着就抽泣起来。


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面对拮据的经济条件,面对繁重的词条收集和电脑录入工作,嘎尔生•阿地牙从没有过气馁;相反,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纯正的卫拉特文字语言流失得太快,不赶紧投入修补和保护力量,卫拉特蒙古人的后人们将无法汲取卫拉特蒙古文化的精华。哪怕多艰难,我都要做好这个修补匠。”


嘎尔生•阿地牙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收集、研究和注解卫拉特语言词汇,查阅百余部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卫拉特人自身语言特点,经历25年时光,于2005年终于编纂完成上、中、下三册,共2700余页,注解词条近60000条的《卫拉特蒙古语词典》。


“我退休后,又前后修改订正过8次。”正在资料室中翻阅蒙古长调相关书籍的嘎尔生•阿地牙说,“由于资金原因,这本字典到现在都还没有正式出版。我希望它能够早日面世,能够为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嘎尔生·阿地牙的巨著《卫拉特蒙古语词典》书稿


秉承传统  挽救经典

2012年,60岁的嘎尔生•阿地牙退休了。忙碌的教学生涯结束后,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嘎尔生•阿地牙的内心也觉得空荡荡的;面对本民族原生优秀文化的流失,他的心又开始萌动起来:“乌尔禾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区,有许多精彩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方言歌调。老一辈人越来越少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消逝的局面。”嘎尔生•阿地牙又忙起来了。


嘎尔生•阿地牙根据自己编纂《卫拉特蒙古语词典》期间听到的故事,整理翻译了33篇有关世界魔鬼城的神话和传说,较完整地反映了百年前乌尔禾人的生活风貌。“这种充满奇幻色彩的民间故事,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记录,还是对世界魔鬼城景区人文内涵和文化魅力的宣传。”嘎尔生•阿地牙憨厚地笑着说道。


蒙古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嘎尔生•阿地牙在退休后的数年间,先后收集整理乌尔禾区蒙古族长调民歌82首、不同演唱风格的长调民歌6首、蒙古族小调民歌10首、蒙古族萨吾尔登系列舞曲10首。


嘎尔生•阿地牙打开自己的蒙古长调视频网站说:“这些蒙古歌调的演唱人员平均年龄都在80岁。传统文化亟待抢救和保护,不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首歌谣、一曲旋律。我现在正在寻找一批对长调感兴趣的年轻人,我要帮助他们学习歌唱,让民族长歌能够有新鲜血液的载体。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将这项工作做好,这样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整理世界魔鬼城神话传说相关文稿


嘎尔生•阿地牙是个“修补匠”,他一直在用质朴的语言和勤劳的双手修补传统文化的裂缝,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执着当中带着敬仰,坚持当中不乏清醒——在乌尔禾,如嘎尔生•阿地牙这样的“工匠”、像嘎尔生•阿地牙一样拥有“工匠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深入挖掘、继续发扬嘎尔生•阿地牙拥有的“工匠精神”,自觉建设有利于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使符合“工匠精神”的行为能得到切实的、持久的、全面的倡导与尊重,形成人人尊重“工匠精神”、人人崇尚“工匠精神”、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环境、心理环境、现实环境。在乌尔禾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大格局中,“工匠精神”对“安康富美”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克拉玛依打造“匠心之城”将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留言:

乌尔禾零距离开通留言功能啦!

关于平台,要说的还有很多,那么您呢?

妥妥期待您的留言和建议!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乌尔禾零距离投稿邮箱:270382114@qq.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