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传统文化小知识】立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新华字典》24节气速记诗


农历七月,棉花。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郁达夫   《故都的秋》


8月7号,农历七月初五,立秋。秋,禾谷熟也。立秋也就是说农作物从这个节气开始就陆续成熟了。

立秋也是一年里天气变化的关键时候。立秋时候,天气并不会马上凉快下来。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立秋在农历七月,属于晚立秋。接下来还会有一段时间的高温闷热天气。但是也不用担心,因为“一层秋雨一层凉”。过不了几场雨,天气就会变凉的。



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并根据节气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分别起了名字,简洁明了的概括了每一候的天气物象。


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说的是,立秋开始,北风居多,凉气随北风而来;又五天,白天日照依然很多,夜晚凉风造成昼夜温差变大,清晨植物的叶子上就会出现露珠;再五天,此时植物茂盛,温度适宜,大量的蝉在这时候蜕变,躲在树丛中鸣叫,告诉人们凉爽的秋天来了。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寒螿蝉,小而青紫者;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立秋习俗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节气,也是农作物开始收获的节气。在这之后天气会由凉转寒,人们为了应对寒冷会在立秋节气做很多准备。久而久之,这些民间活动就流传下来成为了固定的习俗。



晒秋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普洱红烧肉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民俗祭祀活动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诗词



葫芦成熟

《匏有苦叶》  诗经·国风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

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风吹一叶落

《早秋客舍》 唐·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柳阴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鸿雁南飞

《霜叶飞》 宋·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

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

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

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

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