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外国人都拿起它了,你怎么还做白字先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你知道深受海外友人喜欢的中国书是哪本?

《三国演义》?

NO

《红楼梦》?

NO

《西游记》?

NO

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司2016年4月12日宣布,《新华字典》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

截至2015年7月28日,《新华字典》在全球发行量达5.67亿本。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全球各地汉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外国人都拿起字典了,为何中国传媒还一如既往地在电视里“逗”大家玩?↓↓↓

《楚乔传》中,将殃及池鱼写成了殃及鱼池……

What?鱼池是什么鬼?

《琅琊榜》中,不止一次将“掣肘(che zhou)”念成“zhizhou”。

《嘉庆皇帝》第三十三集时,嘉庆帝师朱珪死了,嘉庆很悲痛,在灵堂说了如下的话:“朕谥老师‘文正’”。其中,将“谥(shì)”读成了“益(yì)”。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谥(shì)”表示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读白字的例子数不胜数,就是不知道演员和导演哪来的自信,读白字读得这么理所当然?恐怕向梁静茹借《勇气》也未必敢闹这样的笑话,唯一的理解是,他们以为他们读的写的都是对的!

而这样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理解字义、词义,对于拿不准的字和词查阅清楚再使用——叫你查字典呢!

关于怎么查字典,老祖先早就给了方法。

 

从最基本的认字开始说起吧。

二三三十年前,我们曾背着小书包,呼唤着小伙伴,一起蹦蹦跳跳地去学校。到了教室里,打开课本开始自习,刚翻到今天要上的这一课就傻了眼:有好多不认识的字,咋办?碰到这种情况,大多数小朋友就只能默默等老师上课时的讲解,而少数能够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得意洋洋地左顾右盼的孩子,就俨然成了全班同学心目中的成功人士。

从电脑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电脑和手机上的拼音输入法作为自己最常用的写字途径,而认认真真拿起一支笔在白纸上书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奢侈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字,往往就是从认识字音开始,至于字形,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就行了,反正也不用手写嘛。

而在几十年前,当我们在课本上,各种读物上见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时,则一定是只知道字形而不知道字音的。在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拿出小学生中成功人士的标配——新华字典了。

众所周知,使用新华字典检索汉字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拼音检索法和部首检索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你能分得清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拼音检索法对你就毫无难度可言了。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准确地在目录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发音,再顺着页码去寻觅对应的汉字,只要方法得当,整个过程就如同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般,充满着酣畅淋漓的快感。

相对而言的,部首查字法就经常让人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

这个让不少人头痛的部首查字法,其实是从我们老祖宗在东汉编写的《说文解字》中流传下来的。所谓“解字”,自然需要分解字形了,许慎在他的煌煌巨著中不仅考究了汉字的字源,同时也分析了汉字的字形,使之成为中国最早的按照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好了,老祖宗安排的当然最大了,更别说这还是一位巨有才的老祖宗,小子们就好好学,不许闹,乖乖受着吧!

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查找生字,我们也确实往往只知道字形而不知字音,不会念只会写,通过字形中的偏旁部首来检索就是唯一靠谱的选择了。

可是天晓得,常用汉字数以千计,既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拥有清晰的偏旁的,可也有不少是我们瞪大了眼睛观察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因此,除了三点水、提手旁、木字旁、草字头、宝盖头、四点底等待人友好能够一目了然的偏旁之外,新华字典的部首检字法里还用了不少特殊的部首:一横,一竖,一撇,一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些部首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少小伙伴的一大噩梦:数出笔画,理清笔顺,猜测目标字被归类的部首,在厚厚的新华字典中不断地猜测,不断地验证,不断地失败,屡猜屡错而又屡错屡猜。

很多时候,用什么部首,为什么用这个部首,连老师们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一群不到十岁的小屁孩就更难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找到其中的规律了。

在童年时的教室里,经常充斥着小伙伴们不服气的呐喊:

“这个字的部首为什么是横?”

“因为它的第一划是横啊。”

“那为什么这个字的第一划是竖,部首也是横呢?”

“因为……因为新华字典就是这么规定的。”

“我不服啊!”

幸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练习困扰小伙伴们的时间并不算长,大多数的汉字都有明确偏旁来作为部首,倒也算是有迹可循平易近人。过了小学低年级这一关之后,不用再面临查字考试的小伙伴们,奔着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乘风破浪高歌猛进,还有决心用部首来跟自己过不去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当然了,在认字识字的漫漫征途上,没有诸如新华字典这样的工具自然是万万不能的,可即便是曾身为成功小学生标配的新华字典,倒也不是万能的——毕竟有限页面限制了它的想象,不得不挥泪舍弃部分生僻字。

每当遇到生僻字这样的拦路虎,我们就需要将手里的工具升个级,盛情邀请辞海等大师级工具书出场。

如果说新华字典是成功小学生标配的话,那么辞海就可以说是书香门第的象征了。在那个人均月收入才几十块钱,物质生活极不丰富的年代,除了那些真正有志于“诗礼传家”的人们,谁会花一个月的工资去买一本工具书?

我的生僻名字在八十年代版本的新华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只有在辞海这样的百万字巨著中才能寻觅到其高冷的踪迹。

不过话说回来,第一次看辞海,那感觉还真是让人震撼。比如我名字这样的生僻字,辞海不仅给出了发音和含义,甚至还为每一种含义引用了其在古文和古诗歌中的出处。毫不夸张地说,阅读辞海,不仅仅能带给给人汉字学习上的进步,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恐怕是类似于“我也是个文化人了”一般的快感体验。

到了初中高中,小伙伴们增长的不仅仅是年龄和知识,还有每一个人的格调。书包里课桌上有一本新华字典算什么,做牛人,读牛津,这年纪能掏出一本上千页厚的英汉牛津字典的才是牛人,全然没考虑过中学阶段根本用不着如此高大上的工具书。不过好在,英语字典的用法倒是无需老师们教授。在这种没有偏旁部首一说的文字里,只需掌握二十六个字母顺序这一小学生技能,再怎么不学无术的人也能稳稳做到众里寻他一击即中。

到了大学里,天之骄子们更是人手一本朗文或者牛津的高阶英汉字典,仿佛是只要字典在手就天下我有,凭着这本比板砖还厚重的字典,过个什么四六级甚至专四专八全然不在话下。只可惜,高阶牛津字典的词汇量达到了八万之巨,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巅峰期也掌握不了其中十分之一。

对于大多数上课睡睡觉,下课刷刷网的天之骄子们而言,这么一本高大上的辞典,别说是工具书,就连装点门面的作用都起不到。

遗憾的是,用不到工具书的并不仅仅是学渣。辞海这样的辞典,书厚字小,引用的古文古诗等古汉语的篇幅也不少,就算对于学霸们来说,它也无法提供很好的阅读体验。因此即便是在书香门第里,能够坚持长期频繁翻阅辞海的人也并不多。时至今时今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的蓬勃发展,不管是小伙伴还是老伙伴,只要轻轻抬抬手就能在网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哪里还愿意拿着一本厚厚重重的辞典不停翻阅。

随着互联网十多年来的发展和应用,它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还改变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少年时代,一群人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个生字,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回家去查字典,第二天来学校之后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番。而在今天,当我们看到不认识的字时,往往会掏出手机打开浏览器,直接来个“内事不决问百度”。

不知道生字的读音?没关系,我们通过字形来查询;

找不到网上的部首查字表?没关系,只要能大概描述一下这个字的字形就好。

上下结构的,左右结构的,浑然一体的,甚至字形复杂的……相信我,只要你的描述大致上还靠谱,就一定能在百度的搜索结果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毕竟,泱泱中华十四亿人口,不认识这个字的,想到来网上寻求答案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互联网的精髓就在于分享精神,只要有人提问,就总会有热心人提供答案。

那个通过笔画、笔顺、偏旁,绞尽脑汁寻觅部首来检索汉字的时代,已经慢慢离我们而去了。

曾几何时,每一个小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新华字典;曾几何时,每一个大学生的书柜上都有一本牛津字典。到如今,不管中文洋文,汉字英语,字典都已经慢慢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从工具书变成了收藏品。


《尔雅》古代最早的辞典,成熟时间不会早于战国。

《康熙字典》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类篇》直接承接《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一部字书。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

《新华字典》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中国第一部通用字典。

《玉篇》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正字通》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中华大字典》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字典中收字最多的一种,被称为“出版史上首部3D式大型汉字字典”。

《字汇》是《康熙字典》问世前惟一完备的大字典,是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的字典。

《辞海》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

……


从仓颉造字到新华字典,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都在这些字典里,无论是哪一本字典,家里没一本你都不敢说你有文化,你都不敢说你学过汉字。真是字典恒久远,一本永流传!




编辑:祖国小花






别忘了长摁二维码关注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